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苏州博物馆建筑大师贝律铭给家乡的封山杰作 |
[游记]苏州博物馆建筑大师贝律铭给家乡的封山杰作 |
2008-05-22 sina.com.cn |
酒具还是夜壶?专家们也说不清。 忠王府一角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建筑中常见的借景手法 参观苏州博物馆。从观前街往北走大约3里地,就是苏州博物馆,附近还有拙政园、狮子林、太平天国时期的忠王府。 2006年10月,由国际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新馆落成,至今年恰恰是一周年。贝聿铭祖藉苏州,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他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有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苏州博物馆选址在拙政园、狮子林一带,设计理念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它既有苏州园林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几何造型,结构精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 新博物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它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走廊。新馆高16米,没有超过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正门对面的步行街两侧是沿街古建筑,有书画店,工艺品店,茶楼、咖啡馆、小吃店等。新馆的色调以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布局错落别致,使用了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雨天时石材则变成黑色,黑白相间,清新雅洁。在构造上采用了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因此,室内借到大片的自然光线。加上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组成的创意山水园和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延续了一代名园拙政园。参观苏州博物馆先目睹了贝聿铭大师给家乡的礼物,一个85岁高龄的老人,退休12年之后,又给家乡做封笔之杰作,直到90岁才见到作品,中西合璧如此美妙,真不愧为建筑大师! 博物馆分几个系列展品: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还有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由于博物馆不大,所以,展品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 博物馆的镇馆宝物有二个,一个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虎丘山的云岩寺塔中发现。莲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歌咏的主题之一,也是佛教崇尚的艺术象征,因此,这个莲花碗无论艺术造型还是艺术价值都无与伦比。五代时期钱氏割据吴越之地,控制了越窑工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老百姓不得使用,所以叫“秘瓷”,也有人说,所谓秘色就是当时人们对青瓷的统称。 第二件宝物是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是北宋时期的遗物。制作者根据佛教认为的世间“七宝”即;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木、金、银等七种材料,采用玉石雕、金银丝编、金银皮雕、檀香木雕、水晶雕、堆漆、措金、贴金箔、穿珠、彩绘等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精美绝世。宝幢高约122厘米,上面的人物不大,但天王的威严、天女的婀娜、护法神的慎怒,禅师的静穆,都表现的出神入化,可见北宋时期的吴人已有高度的审美水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展览了元末张士诚的母亲曹氏墓和明代晚期王铭爵墓地出土的佩饰、刺绣、明器家俱、生活用具等陪葬品,反映了当年宋朝南迁之后,苏州一带经济飞速发展,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熟,天下足”之说。苏州曾经盛产玉石、青铜器,著名的干将、莫邪就是制剑名家。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就主要到这里采购丝绸,这里文人雅士遍地流,唐伯虎就是一代文人雅士中的风流才子。文人雅士的书房,文房四宝,生活起居,兴趣取向,甚至斗蟋蟀用什么瓷器,都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文人的追求。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d434e01000fso.html9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