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话说虎丘庙会

[游记]话说虎丘庙会

2008-05-22    sina.com.cn

金风送爽,又热热闹闹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金秋虎丘庙会。庙会活动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特殊心理,具有深刻内涵。如今的虎丘庙会和往昔大不相同了,内容和形式都已推陈出新。虎丘本来就是知名度很高的旅游胜地,有了传统色彩的庙会活动,那就如虎添翼,它给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听说今年的虎丘庙会又出新招。我很敬佩虎丘管理人员的工作精神,本来守住这样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景点,不愁游人不慕名而来,财源不断,何必再去动脑筋搞虎丘庙会,那真是耗神、劳力、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虎丘人”并没有这样想,他们不但搞了虎丘庙会,而且要求一年要比一年搞得更好、更新、人气更旺!

过去的庙会活动总是和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虎丘历史上是一个佛教胜地,翻开历史,以及民间传说中流传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的遗迹,你就可以知道,早在1600多年以前的东晋时代,这里已经修庙建寺,到了唐宋时代,整个虎丘山成为东南一大名刹。到了明、清两代,庙会活动达到高潮,以清明节为主,还有阴历七月十五,十月朝,都有出会活动。由苏州府台率众出动,摆仪仗,抬城隍,从市中心的城隍庙,经老阊门,七里山塘,达虎丘二山门的“郡厉坛”,一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去祭那些“死后无后者”(即为“无祀”
),俗称“转坛会”。这一路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究竟是什么样子?1986年,苏州民俗博物馆初建,我们筹划在节俗厅内展出“山塘看会”的盛况,苦于没有资料,后来终于找到红木雕刻老艺人周福明,他凭记忆,用红木雕出了全部仪仗队伍,原拟雕100多个人物,不幸周师傅因年老多病逝世,只雕了71人,未竞全功,但基本完整,非常壮观。全部仪仗可分为三段:一段是代表官方的仪仗,从鸣锣开道始,内外执事,三班衙役,举着肃静回避牌、令旗和万民伞,后面跟着“红衣班”(即刽子手,经常由肉店和水果店的大肚皮老板扮演,称“荤肚皮”、“素肚皮”)。刽子手着红衣,敞胸,身背犬刀,招摇过市。再后面的排场是“冉瑞”(吉祥兽)、聚宝盆、神马、暖轿,最后是八抬轩轿,抬着城隍老爷,威风凛凛!中间一段,是众多的还愿者和善男信女,有的身穿罪衣罪裙,一步一拜;有的五体投地,称“小拜香”、“大拜香”;更有甚者,手臂穿肉,吊铜锣、香炉,伸直行走,叫“臂锣”、“臂香”,以示虔诚。第三段是最吸引人的民间艺术表演,踩高跷、舞龙灯、扛台阁,戏文均是民间故事,一路表演,好不热闹。这一套“山塘看会”的小摆设,一展出就吸引了无数观众,勾起了人们无限乡情。从表面上看,官场出面组织的这种庙会,完全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而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是一种借娱神而娱人的活动,它所祈求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太平景象,是每一个时代的人民共同的企望和向往。苏州是一个手工业非常发达的城市,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虎丘,那里自然会形成一个热闹的商业集市,各种手工业品畅销,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耍货,如虎丘泥人、圆木小摆设、麦杆编扇、玻璃罩内的小盆景等等,现已逐渐失传,但它伴随着人们的童年,成为永恒的记忆。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载:虎丘的三节会和三市(牡丹市、木樨市、乘凉市)再加上端午节,“画舫珠帘,人云汗雨,填流塞渠”,这一幅幅胜景,点缀了太平盛世!歌颂盛世太平的主题和娱乐人民的目的,永远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就是“庙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庙会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事象,是包罗万象的一面生活的多梭镜,是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一种文化需要、一种娱乐方式。而且是一个城乡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的契机和场地。因此,它决非是可有可无的。园林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庙会和园林相互依存,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是动与静的协调,是生动活泼、带有创意的、立体化、多彩的人文景观。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2e99c010005c6.html33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