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虎丘记译文及配套练习与知识点归纳 |
[游记]虎丘记译文及配套练习与知识点归纳 |
2008-06-27 sina.com.cn |
《虎丘记》译文及配套练习与知识点归纳 2007-07-25 14:29:38 大中小 虎丘记 袁宏道 ◆作家作品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现在湖北公安)人。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官。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气候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名篇选读 虎丘1记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2,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3,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4,莫不靓妆5丽服,重茵累席6,置酒交衢7间。从千人石8上至山门,栉比9如鳞,檀板10丘积,樽罍11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12,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呕者13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14,竞以新艳相角15,雅俗既陈,妍媸16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17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18,一切瓦釜19,寂然停声。属而和20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21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22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23一字,几尽一刻24,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25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26,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27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28、白乐天29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30,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31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32!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33同登,迟月生公石上34,歌者闻令35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36、皂隶之俗37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38!”今余幸得解官39,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40余言否耶?。 ◆课文注释 1【虎丘】山名,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2【箫鼓楼船】指达官贵人装饰豪华的游船。箫鼓,泛指乐奏。楼船,指有装饰的游船。3【阖户】指全家。阖,通“合”,全。4【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蔀,遮敝光明之物。5【靓妆】美丽的妆饰。6【重茵累席】指游客席地而坐。茵,垫褥。累,重叠。7【交衢(qú)】行人往来的通道。这里指去虎丘的大道。衢,大路。8【千人石】虎丘山上的一块大磐石。相传南朝梁代高僧竺道生(即下文的“生公”)曾在此说法,有千人列听,故称千人石。9【栉比】密如梳齿。栉,木梳。比,并、排列。10【檀板】唱歌用的拍板,檀木制成。11【樽罍 字子公,新安人,袁宏道的幕僚。34【迟月生公石上】指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日出。迟,等候。35【令】吴县令,作者自称。36【乌纱之横】官吏的横暴。乌纱,即乌纱帽,这里指官吏。37【皂隶之俗】衙役的粗俗。皂隶,衙门中的差役。皂,黑色,差役穿黑衣,故称。38【如月】以月为证。发誓的口气。39【解官】辞去官职。40【识(zhì)】记着。 ◆ 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实录,也不是某一个中秋的情景纪实,而是六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因此和一般游记按游踪依次先后叙述不同,而是在重点突出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况的同时,对虎丘上的景物和自己“吏吴”时最后一次游虎丘的心情作了概括性的描写。 ◆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山上并没有险峻的高岩或幽深的谷壑,只是因为离城近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断过。凡有月的夜晚,有花的早晨,或雪天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像穿梭织布一般,又以中秋这天更为盛况空前。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3c87301000aze.html16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