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孔望山游记 |
[游记]孔望山游记 |
2007-07-23 sina.com.cn |
上周六天气不错,和妹妹作孔望山半日游。 孔望山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城东,在锦屏山的东北麓,是南云台山的余脉。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故名,是一座汉文化的博物馆。孔望山之北有孔望亭,南有望海亭,东有龙洞和龙洞庵,中有象石,西麓的汉代摩崖造像石刻,尤为有名。 从市区出发,骑车沿盐河南路一路向南,约半小时即到山门。一路行来人烟稀少,入口处颇为冷清。购票进山,学生票半折,才五元,有点意外。 门票上没印导游图,于是把入口的导游图拍到了手机里。 进门是一条宽敞的大道,一边是山,一边是开挖的人工湖,湖边垂柳迎风,湖面波光粼粼。行不远处,见山岩上似有构筑,上前一看,原是一开挖的游乐山洞,现大门紧锁,门前广场杂草丛生。 再沿山脚大道前行,至一掩映在苍翠之中的石阶处,见导游指路牌——孔子望海,遂拾阶而上。 石阶曲径通幽,蜿蜒迤逦,四周树木郁郁,杂草丛生,时而又黑的白的小蝴蝶追随左右。渐行渐远,除了我与妹妹渐浊的喘息与放缓的脚步声外,不复闻人声。山道愈发陡峭逼仄,草木愈发厚密葱荣,处在这山腹之中,一丝风也透不进,相当闷热。于是加把劲努力上攀,终于在不知踏上第几百几十几级石阶时,眼前豁然开朗,凉风阵阵,颇为享受。 向下看去,原来还在半山腰,只是刚走出树木的包围,石阶沿着一条山脊而上,视线开阔,可以看到山东面的新浦区:笔直的盐河就象一条开挖的人工渠道,山脚下有稀拉的村落,大片的农田隔开了市区与郊区,几栋市区的标志性建筑矗立着,和一大片低矮得房屋相映的很突兀,看得见龙河广场的危楼,看得见淮海工学院的教学楼,大半个新浦区便一览无余了。小也有小的好,要登上南京紫荆山,看得就不会这么分明了。 欣赏着不算太美的风景缓缓而上,终于见到了第一个景点“杯盘石刻”。 这块大石鼎立于山项东南最高处,形如砚台,上面刻有11个大小不等的凹槽,应该是人类活动遗迹,而不是天然生成的。上网搜了一下,这个普遍被人认为是汉代道士炼丹时用以盛接上天甘霖的“杯盘石刻”,现在又有了新说法。中国先秦史研究全会员——上海学者朱明歧、刘心田,以及江苏苏州学者徐新生经过对连云港海州文化的多次考察,于近日发表他们的共识——“杯盘石刻”为夏代第一帝夏启的祭台。这块祭石是一个三足祭台石,位于西南角的一足为原生石,另外两足是移来石,是先民祭祀的典型祭石格局。台面正中刻有盘形直径为40厘米的凹槽,周围有8个椭圆形小凹槽;在石台面西部还有两个凹槽,一个为长方形,最大的凹坑形状不规则,北端为长方形,南端为三角形。在这个祭台的东部约一米处又发现带有蛇图腾的燎祭石,南二三米处还有一个正方形的石槽。 祭台格局 正方形的石槽 我看了半天,也没辨出那模糊的刻印是什么纹饰或是什么文字。附近有文物局立的介绍石刻的碑文,立碑时间不超过几十年,其上文字已模糊的有些难以辨认了。而这块巨石历经千年,其上所刻经时光侵蚀,硬要附会成什么字只怕也做不得准了。若说是为了炼丹而盛接上天甘霖之用,只怕雕的太浅了,若说是夏启祭祀之用,这山并不是附近最高的一座,此处狭小逼仄也不适合作容纳多人的祭台啊。以我所想,这可能是远古时期本地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或某些仪式所用吧。 我爬到东南面那块正方形石槽上,没发现其他刻痕,倒在其东面看到块巨石酷似乌龟。 沿山路往前,不远处即见孔子望海像。像有两三人高,面朝北面,中间一人自是孔子,一左一右两位弟子,不知是子路颜回还是谁?不禁想,春秋时期的此处在何国境内,孔子周游列国真的到过此处么?就算到过,他真的是爬上山来看海的吗?(此山太矮,此处看不见海)我们现代人可以是为锻炼身体来爬山,顺便凭吊一下孔老夫子,当年,他这流亡老师带着他的流亡学生走到此处,莫非是来凭吊夏启的祭台的? 在孔子像一侧,是孔望山滑道,长1200米,据说是苏北第一滑道。我们在观望要不要玩滑道时,狂风大作,天阴沉起来,间歇有雨点砸下。遂决定,上滑道,刺溜一下滑到山底,快点下去,赶在雨大之前回家。 天际阴沉的云颇有龙卷风前兆 待一冲到底,雨却没下大,我们遂又进了山门,沿西线前行,去看其他景点。 西线沿山脚蜿蜒,一步一景,十步一画,空山闻鸟语,雨后景甚佳。 行至不远,即见龙洞庵。此庵原名龙兴寺,建于唐代中叶,至今已有1200多年。明代重建时,因旁有龙洞,故改名龙洞庵。从山脚至圆洞形山门,有落满枯叶的陡峭石级可登,登上预进山门,方知门票两元。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院,院中一边有一棵千年古柏,现仍苍翠浓郁;另一边有一株千年糜茶树,花期时节,白花满树,芳香四溢。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广阔的月台,左右有厢房,颇幽静淡雅。 庵西侧的悬崖下,有一天然石洞,传说古有黄龙在此修炼,后得道飞升。故名“龙洞”,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亦称“归云洞”。龙洞庵后及龙洞内外,遍镌宋、元、明、清各代题刻20多处,其中以明代最多,篆、隶、草、行各尽其妙。因学识浅陋,没能辨识多少,只见半壁山崖上几乎刻满了各式或大或小的印章。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形态雄奇,丰满肥硕。在大象的腹部,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的驯象奴。右书“象石”二字。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 憨态可掬,栩栩如生,比起现代雕塑更有一番古拙韵味 沿着象石边的山脚石砌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现在眼前。在一处赭黄色的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它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比敦煌石窟造像还要早一二十世纪。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摩崖造像 现代人到某一处喜欢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印记,不知这摩崖石刻是否也是由这原因发展起来的呢?要不怎会刻的如此纷繁杂乱? 沿原路返回,行走在一株株高大的桃树下,在纷杂的鸟鸣中偶尔听到一声孤单的布谷鸟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虽轻虽弱,可在众鸟雀嘈杂中却如此清脆,啼的人心头一颤。 这山上,还有很多稀奇的,灰蓝色长尾大鸟在林中若隐若现,长出象蝴蝶翅膀一样的某种树的叶子花或者果实,长成参天古木的桃树似乎不会结果,盛开的月季的花序是单瓣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89d09dc01000a932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