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我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井冈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被朱总司令誉为“中国第一山”。展览独具匠心的布置,也给了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展出史料非常珍贵,不少图片、文物是首次向人们展示。 原来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是195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兴建,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朱德同志写了馆标。该馆座落在当年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的茨坪,砖瓦结构,飞檐挑角,整个建筑既有秀丽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有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格。 该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基本陈列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展出文献、实物、图片和辅助展品近600件,其中美术作品均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所作。 我所参观的革命博物馆是从原来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暂时搬迁的。在一幢三层大楼里。现在,新的革命博物馆是在建工程。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座落在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占地面积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江西省第一建筑责任有限公司承担主体工程的施工,计划于200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时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的展馆展出朱、毛两军会师时,朱德部队带上井冈山的马克沁重机枪。 有当时“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最早版本。 1927年10月24日,带领秋收起义队伍前往井冈山的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宣布了“三项纪律”: 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六项注意”: 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当时制订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是根据当时当地制订的通俗易懂好记的部队纪律。 “三项纪律”更深的内涵——第一条是政治纪律,第二条是经济纪律;第三条是群众工作纪律。 六项注意中的“上门板”,因为红军那时进入村子,会拆下老乡的门板当床铺,这是要他们白天把门板上好。“捆铺草”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三大任务: 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革命博物馆用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一代青年将领——王尔琢的事迹。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有一名红军将领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东挡西杀,浴血奋战,为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蓄发明誓,“革命不成功,不刮胡须,不理发”,为此留下了军中“美髯公”的称号。他就是骁勇善战、才华横溢的一代青年战将王尔琢。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与国民革命军第3师的改编工作,任东路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粤赣湘边,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4月,朱德、毛泽东部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先后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胜利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会剿”。战将王尔琢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也传遍了边界的千家万户。他所率领的红28团,因英勇善战,赢得了“飞兵二十八团”的佳誉。 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回被裹胁的红军连队时,不幸被叛徒杀害,年仅25岁。10月中旬,红四军在宁冈会师广场为王尔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毛泽东题写挽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这副挽联,对这位杰出的红军将领在年仅25岁时不幸牺牲深感痛惜。据说,毛泽东一生为三个人开过追悼会,一个是张思德,一个是王尔琢,一个是陈毅。可见毛泽东对王尔琢的器重。如果王尔琢没有牺牲,可能有些历史要重写。因为王尔琢牺牲后,毛泽东经过再三考虑,才让当时的一营营长,22岁的林彪担任红二十八团团长,从此,林彪才与毛泽东日渐亲密。 朱德对王尔琢也有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流过两次眼泪,一次是爱妻伍若兰牺牲,一次是挚友王尔琢牺牲。 革命博物馆还展出了黄洋界保卫战中使用过的迫击炮原物。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了刚刚修好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弹,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红军战士还把鞭炮放在一个“亚细亚”小铁桶里放起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上山之敌慌忙连夜撤走了。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敌阵空无人影。红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填写西江月一首,抒发豪情。 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革命博物馆里,展出很多红色歌谣。我抄录了几首: 一、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二、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三、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一挑挑上井冈山。 四、朱德挑粮上山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五、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最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真好!快畅!快畅!(这里的“羊”与“杨”谐音。两只羊,指江西两个军阀师长杨如轩和杨池生。1928年6月在七溪岭战斗中,两杨被打败,红军取得了龙源口战斗的胜利。) 这些红色歌谣,平实易记,脍炙人口,让人感到特别亲切,群众喜闻乐见。不但活跃了红军部队的文娱生活,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好办法。我们现在,也更理解了红军将士当时的艰苦生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就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派的飞机加大炮的。 原作者:莹竹 来 源:梦影之园 共有81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