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台湾环岛行旅游游人游记旅行线路旅游风景旅游 |
[游记]台湾环岛行旅游游人游记旅行线路旅游风景旅游 |
2007-07-16 leyun.net |
『转』北京特色风景全攻略(1) 北京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名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广场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相对,是明清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处。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社稷坛分拜殿中山堂、坛南区、坛西区、东坛门外、坛北区等建筑。坛南区内有长廊、保卫和平坊、柏树林、南坛门石狮、水榭、四宜轩、唐花坞、兰亭八柱亭和习礼亭。 1949年,人民政府对该园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堆土叠山,增植花木,园林面貌焕然一新。但其中仍保存着多处明朝建筑,古木参天,环境优美。 天坛 天坛 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共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沿革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园林。 颐和园历史上曾两次遭到严重破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规模。 东门是颐和园对外开放的主要出口,聚集着较多的公交车站。你不用担心找不着地方就餐,这里到处都是小卖部、茶室和餐馆。 景点一 东宫门 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中间正门供帝、后出入,称为“御路”,两边门洞供王公大苫出入,太监、兵卒从南门北两侧边门出入。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 景点二 仁寿殿 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原名勤政殿,光绪年间改为今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它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大殿,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褶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长,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终归失败。 景点三 德和园大戏院 建于大型院落“德和园”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景点四 乐寿堂 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来此地避暑游玩居住之地,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三字为光绪手书,金字黑底,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西内间为慈禧寝室。东内间为更衣之处,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和青花瓷大果盘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外两侧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六合太平”之意。庭中植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景点五 长廊 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画廊,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 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本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不仅保留了西湖风景画,还增绘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画14000多幅,使长廊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廊。 景点六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约60米,传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景点七 排云殿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前有排云门,二宫门,两边分列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配殿。排云门与二宫门之间有一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桥,正殿左右两侧均有耳殿,中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二十一间,全部建筑均用游廊贯穿,并用黄琉璃瓦盖顶,为颐和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殿凤陈列多为慈禧七十寿辰时各地督抚大臣所献的寿礼。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这座古典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寺观、佛塔、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100 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还有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万寿山等。 颐和园历史上曾两次遭到严重破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规模。 东门是颐和园对外开放的主要出口,聚集着较多的公交车站。你不用担心找不着地方就餐,这里到处都是小卖部、茶室和餐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景点一 东宫门 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中间正门供帝、后出入,称为“御路”,两边门洞供王公大苫出入,太监、兵卒从南门北两侧边门出入。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 景点二 仁寿殿 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原名勤政殿,光绪年间改为今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它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大殿,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褶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长,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终归失败。 景点三 德和园大戏院 建于大型院落“德和园”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景点四 乐寿堂 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来此地避暑游玩居住之地,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三字为光绪手书,金字黑底,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西内间为慈禧寝室。东内间为更衣之处,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和青花瓷大果盘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外两侧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六合太平”之意。庭中植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景点五 长廊 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画廊,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 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本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不仅保留了西湖风景画,还增绘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画14000多幅,使长廊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景点六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约60米,传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景点七 排云殿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前有排云门,二宫门,两边分列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配殿。排云门与二宫门之间有一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桥,正殿左右两侧均有耳殿,中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二十一间,全部建筑均用游廊贯穿,并用黄琉璃瓦盖顶,为颐和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殿凤陈列多为慈禧七十寿辰时各地督抚大臣所献的寿礼。 景点八 四大部洲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仿西藏桑鸢等成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园,半园形,以对应地,水,风,火。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曾经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复,再现乾隆时的规模。 景点九 佛香阁 佛香阁建于万寿山前山陡坡高21米的巨石台基上。它南对昆明湖,背*智慧海佛殿,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彼此呼应,蔚为壮观。1860年佛香阁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照原样重建,是座宗教建筑。 景点十 石舫 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舫上原有中式的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合名“清晏舫”。船体长三十六米,用巨大的石块堆彻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为慈禧夏日游玩光赏昆明湖小息之处。 景点十一 南湖岛 十七拱桥 十七孔桥与南湖岛相连,清乾隆年间造,是园内最大的石桥,由十七孔圈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状如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引人。 景点十二 镇水铜牛 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牛背上还铸有八十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 景点十三 昆明湖西堤 西堤在颐和园昆明湖西部点景长堤上,是清乾隆时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桥,避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合称西堤六桥,其中的玉带桥最为著名。堤上除6座小桥外,没有任何高大建筑,显得深邃沉静,与万寿山前山热烈浓密的风景区形成强烈的景观对比效果。 西堤上六桥中唯一拱圈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拨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玉和汉白玉雕彻,清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景点十五 谐趣园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苏无锡慧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心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改称今名。后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重修。为慈禧观荷垂钓之所。园中央为荷花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十三座楼台堂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园林情趣。 景点十六 苏州街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在颐和园后湖中部两岸临水列肆。清乾隆时仿江南水乡构筑,帝后常泛舟游遨,店伙均为太监充任。咸丰十六年(1860年)被毁,后仅存泊岸遗迹与小桥两座。还有鸣佩斋,吐云号,步云斋等三十余家铺号。1990年,对苏州街重新修缮,按原样恢复了部分的景观,使苏州街成为颐和园娱乐购物的好去处。 |
转自:http://dkill.leyun.net/viewthread.php?tid=15551&extra=page%03D15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