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出宜黄之奉新:宋应星纪念馆游记(07年12月1日

[游记]走出宜黄之奉新:宋应星纪念馆游记(07年12月1日

2008-07-01    sina.com.cn

宋应星纪念馆游记

黄殷夫

丁亥年的孟冬,我应邀前往奉新县参加江西首届小小说作家联谊会第二站的奉新笔会。期间,在承办方的热情安排下,我同文友一道,游览了江西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的宋应星纪念馆。

宋应星纪念馆坐落在奉新县城北的狮山大道中段,始建于1983年11月,1987年11月正式开馆。来到纪念馆门前,抬头望去,“宋应星纪念馆”6个金光耀眼的大字镶嵌在正门上方的横石匾上。走进正门,一座占地面积7890平方米的园林式仿古建筑群便映入我们的眼帘。馆内三幢殿堂式的朱红建筑,坐北朝南,纵向排列。整个建筑朱墙灰瓦,飞檐雕梁,斗拱层叠,古朴典雅,凸现出一股浓郁的民族特色。

走进正厅,一樽高约2米,峨冠长衫,气宇轩昂,栩栩如生的宋应星塑像屹立在我们的面前。仰望着这位古代巨人,我顿时肃然起敬。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漫步在石道相衔,长廊相连,错落有致的三幢展厅。展厅里陈列的大量文献史料、实物图书和精致模型,牵引着我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了4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一户破落士大夫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父亲给他取名宋应星,字长庚。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是弘治时代的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到了他父亲宋国霖时,家道已经衰败。父亲于是将重振门庭的厚望寄托在宋应星弟兄的身上。宋氏弟兄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宋应星28岁那年,全省1万多人应考举人,只有83人中榜,宋应星名列第三,而奉新中榜的就只有宋氏弟兄了。初试成名后,宋氏弟兄“读书入仕”的热情更为高涨。但好运不再,弟兄俩耗时10多年,先后6次赴京科考,却均以名落孙山而告终。

在科举考试中连连受挫的宋应星经过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挣脱了“读书入仕”的枷锁,从此淡泊功名,“空疏”世俗。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一个乍暖还寒、万籁俱寂的春夜,宋应星在青灯下久久地捻动着手中的毫笔,忽然长叹一声,接着便挥笔疾书,写下了“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几行极不寻常的墨迹后,开始撰写科技专著的生涯。

从此,宋应星不顾贫寒,时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时而翻山越岭,同山野村夫促膝相谈。回家后,他“炊灯具草”,呕心沥血,昼夜伏案疾书。皇天不负苦心人。三年后,一部内容翔实、规模空前地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后被中外学者赞誉为“十七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几经曲折,终于横空出世了。之后,这部巨著被译成日、法、英、德等多国文字,备受推崇。日译本称它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英译本则称它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把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视为西方科技史的代表,而把宋应星看作是东方科技史的代表,并尊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从此,这部科技宏著传遍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为我们中华民族争得了崇高的荣誉。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d325601009zeb.html75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