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游记美庐别墅蒋介石建筑这里历史宋美龄仙人会议 |
[游记]庐山游记游记美庐别墅蒋介石建筑这里历史宋美龄仙人会议 |
2007-07-24 yxrzf.cn |
深秋时节,我第二次登上了雄伟而又奇秀的庐山。第一次登庐山庐山,是在一九八0年的深秋,到现在,数一数已经有二十六个春秋了,真是弹指一挥间啊。记得当年我是在永修县的涂家埠接兵时来庐山的。当时我是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身体特好,斗志昂扬,时任文书的我,和连长一行四人从莲花洞上山,一路攀登好汉坡,三个小时冲上山顶,一路歌声,一身汗水,山风习习,好不爽快!回忆当年登山的情景,至今我依然历历在目。这次我和同事一行六人结伴再登庐山,全程坐车观赏,走马观花,来得快,走得也快,看得全却不够仔细。综合两次登山,我对庐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进了对庐山的眷恋和怀念。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牯岭镇海拔约1167米。沿着曲折蜿蜒的山间公路前行,但见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她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莲花洞 庐山莲花洞位于庐山北麓,九江市南郊,这里林木幽深,山野寂静。寺院道观竹树掩映,田庐村舍鸡犬相闻,更有悬泉瀑布、嵯峨怪石点缀其间。春来山花烂漫,夏则无风自凉,冬日遍山铺琼砌玉,银装素裹,我们当年上山时,秋高天朗,空气清新,枫叶流丹,风光如画。 这里是山北佳境,如今建成莲花洞森林公园,好汉坡、莲花洞、龙门沟三大景区,大小景点一百多处,简直就是立体山水画,天然大盆景。历史上莲花洞曾是儒、释、道、天主四大教派聚集的风水宝地,民间赞誉“莲生佛地,花发洞天”。这里有传说中的莲花洞,周朝刘越升仙的刘越洞,三国时期董奉留下的杏林,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卜居的濂溪书院与授名的濂溪,明代“庐山四仙”——周颠、赤脚僧、天眼尊者、徐道人修行留下的道场,清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开凿的好汉坡山道,法国大主教樊体爱等留下的别墅、教堂遗迹。清末又修建了九江至莲花洞的江西省第一条路……。此地曾高官云集,车轿过注,繁华喧闹,极一时之盛。 这里有山林之乐而无旅途之劳顿,近名城浔阳而无闹市之喧嚣,可揽林壑之美且花费低廉。空气清新,山水怡人,人们可以登山健身,探幽访胜,品“农家乐”;可踏青,可野游,或淌洋林间,或倚石听泉,识林木,辩花草,登高望远,纵览山河,临遗迹而强民气,观瀑布而砺壮志。年老体弱者游斯园,则可养心性,消疲惫;访古刹,悟禅机。真可谓“身心五洗”:登山出汗洗身,观山看水洗目,参禅礼佛洗心,天然氧吧洗肺,品农家乐洗胃。通过亲近山脊高峰、峡谷溪流去体验大自然,锻炼胆识,磨练意志,迎接挑战,享受刺激!我好不留恋当年朝气蓬勃的时光! 仙人洞 仙人洞为庐山著名景点之一。位于西谷南端,由花径公园循公路西南行,不远便可看到刻有“仙人洞”三字的圆门。跨进石门,顺右侧石级小路探首而下,弯弯转转地走百余步,即见形如覆手平伸的“佛手岩”。岩下有一自然风化而成的石岩洞,深宽均约十余米。据传,“八仙飘海”神话传说听吕洞宾,就在这个天生石洞里修道成仙的,故人们称之为“仙人洞”。洞内建有纯阳殿,殿上雕刻着身揹宝剑的吕洞宾塑像。洞的深处有甘洌清甜,终年不涸的“仙水”----“一滴泉”,洞壁上镌刻着“石洞流甘露,仙崖乐最真”的诗句。 在仙人洞外,凭栏远眺,绝壁高悬,危峰孤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右侧即是四时花开,灿如锦绣的“锦绣谷”。 在仙人洞的左前方,可见一形如蛤蟆,凌空欲飞于锦绣谷之上的“蟾蜍石”。石旁有一虬曲劲松挺立于石隙中,这便是人们喜欢摄影留念的“石松”。在“蟾蜍石”上刻有“纵览云飞”、“豁然贯通”几个大字。登石极目:阳光下,江河蜿蜒,丘壑万态,田畴如画,雾岚翻滚,云飞脚下。 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是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 仙人洞右侧之观妙亭下,有一比蟾蜍石更大的游仙石凌空突出,石下万丈深渊,奇险无比,在此可观锦绣谷全景。 芦林湖 从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芦林大桥。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日人行其间颇感凉爽身轻。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为庐山添一胜景。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游泳。张瑜和郭凯敏主演的>在庐林大桥上的热恋,让不少知情的游人津津乐道. 含鄱口 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 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不一会儿,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在霞光的映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叠叠的金色鱼鳞。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远眺鄱阳湖,水天一色,渔帆点点;近看汉阳峰巍峨壮丽,犁头峰耕云播雾,气象万千,尤为壮观。 含鄱岭上,有石牌坊、含鄱亭、望鄱台,点缀得更为秀丽,毛泽东同志曾在石牌坊侧旁的石条凳上歇息。 登含鄱台眺望五老峰,以蓝天为背景,五老峰呈现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头像剪影,犹如伟人朝天安卧,因此五老峰今又称伟人峰。此为近年发现的新景观。 美庐 庐山牯岭东谷,有一条蜿蜒而来又蜿蜓而去的长冲河。在长冲河畔,有一座掩隐在一片绿荫深处的英国券廓式的别墅---- “美庐”。它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美庐”,曾是一处“禁苑”,它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烟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庐”敞开它的真面目,以它独有的风姿和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 ——“美庐”,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八一三”文告的出台;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令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 ——“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有魔影,也有过光灿;有闹剧,也有过正剧;有政治的冷酷,也有生活的温馨……无疑予人视觉上心理上一种潜在的诱惑,无疑令人浮想翩跹。 ——庐山的别墅洋洋大观,而“美庐”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幢别墅的内部布局,能够充分体现家庭温馨气氛的建筑功能,别墅及庭园的整体设计和营造,充分体现19世纪末产生的“花园城市”的美丽构想。 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土。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这幢别墅的主人。 ——这幢别墅,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座落的位置,形如安乐椅。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视为风水宝地。在他的眼中,“背山面水”正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推崇的格局。蒋介石夫妇很喜欢这里的恬静、秀美,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别墅命名为“美庐”。从此,神秘的面纱便形影不离,将这幢别墅整整笼罩了半个世纪。 ——话说“美庐”庭园,可谓荟萃庐山珍木异卉,满目葱茂,温馨扑面。庭院石拦旁的金钱松,高俊挺拔,树高30米,为庐山最高大最古老的金钱松。别墅四周的庐山松,苍劲偃盖,虬枝屈铁,不时传来松涛阵阵。牯岭玉兰,早春怒放,花色洁白,散发着幽幽清香;庐山结香,喷黄吐华密密似球的花,溢满枝头;箬竹丛丛,露珠滴翠;卫矛枝横,暗藏箭羽。盛夏时节,依攀墙垣的凌霄花,红英灼灼,凌空抖擞;“五爪金龙”橙黄的花瓣上酒落着斑斑紫丹,花瓣遒劲似龙爪。入秋之后,被誉为“活化石”的鹅掌揪,那形似鹅掌的叶片,被染成一片金黄;五角枫,一树烈焰,飞霞流丹;而鸡爪槭,更是红得透明,红得灿烂…… ——“美庐”的庭园营构,以遵循自然风貌为最高宗旨,不着意人工的修饰,而是注重因形就势的精心布置。一条小径巧妙地依着景物而迂回环绕,使人得以细细观赏,慢慢品味。庭园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铁镌刻着“美庐”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题”,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可以说,这块摩崖石刻,既是这幢别墅庭园的“点睛”之笔,也是蒋介石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的历史印迹。 ——再观那别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绿门、绿窗、绿栏、绿柱、绿廊,而属于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也漆成了墨绿色,而连那原先的灰褐色石墙,也因“爬墙虎”、美国凌霄爬满而终成绿色,予人静谧安宁而又清新的感受。 ——绿荫笼罩下的“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附楼为一层,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96平方米。而整个“美庐”庭园占地面积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仅占其中不足10,因而显得庭园特别敞净,而建筑主体却又显得适宜,既不感到笨拙,又不感到纤弱,产生出一种和谐美。 ——登十字型长石阶,步通透式凉台,进入室内是一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猫眼绿的地毯,墨绿的沙发,墙壁上挂着宋美龄不同时期的半身照片,以及蒋介石夫妇在“美庐”生活的部分照片。紧邻是当年“第一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貌,居中有双人厅床,据说是用英国优质木料制作,床左侧放置一圆形雕花梳妆台,方柜上摆设着精致的象牙扇等物品。 ——二楼,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卧室的配置和宋美龄卧室相仿,却多了一张躺式沙发。办公室的斜对面,是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办公室兼卧室。办公室的左边,分别建有凉台和阳台,均为石柱、石栏,宽阔安适。 ——与主楼相连的是附房,此为1934年冬,按照主人的意图所增建的,采用封闭式内廓联为一体。从外面看为一排玻璃窗,而内部布局为一侧是通道,一边是各自独立的各功能用房:餐厅、琴房、侍卫室等。而今,此处被辟为展览厅。 ——展览厅所展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为“美庐”留存物品;二是国民政府要员们在“夏都”政治活动的历史照片及历史物品;三是牯岭历史风貌及三十年代所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 ——“美庐”留存物品,有陈列品、工艺品,亦有器皿、用品等,既反映出别墅主人生活的不同侧面,也体现出历史的真实。展品中主要有: ——宋美龄弹奏过的德国制造的立式钢琴,宋美龄阅读收藏的精装英文书籍,宋美龄画的《庐山溪流》等三幅水彩画;蒋介石联烟时,由陈铭枢赠送的礼品----银质茶具;“美庐”宴请时用的餐具----蒋介石万花盘、碗;以燃烧煤油为动力制冷的菲赛尔冰箱,1.2米长的透雕象牙等。 ——在展示厅中,展示的历史照片有:1934年9月,蒋介石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典礼;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与马歇尔在“美庐”凉台上会谈;1946年中秋节,蒋介台夫妇与驻华美军司令吉伦将军夫妇,在含鄱口野餐…… ——“美庐”,是纪录历史的真实载体。历史在这里沉思,游人在这里沉思! 天桥 天桥位于花径如琴湖外侧锦绣谷的深涧上方,两悬崖突兀对峙,恰似断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朱兵败逃上庐山,慌不择路逃上了悬崖,下临深谷,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危急之时,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朱兵马刚刚过桥脱险,刹时晴天霹雳巨响,龙飞桥断,就此留下天桥奇观。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这一美好传说流传至今。后人就势修筑一凌空巨石于深涧上游底部,游人或蹲或立于巨石前端,以远处悬崖作背景,利用视差可以拍得一张感觉惊险的“天桥留影”。 天沐温泉 该景区在庐山南麓西端,距星子县城13公里,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栗里故居所在地。区内有陶渊明故里和温泉度假村两个游览区,分布于星德公路南北两侧。 陶渊明44岁时,因原园田居(即古田舍)遭火灾,后于公元411年移居来栗里(南村),即今公路北侧陶家滩。陶家滩在般若峰下山谷中,有一小溪蜿蜒于田野,为栗里源,俗称醉石涧。涧之上游虎爪崖下有大石如平台,是为渊明醉石。唐颜真卿、白居易有访醉石,陶公旧宅诗。石上有宋代石刻多通,以朱熹所题"归去来馆"4字最显见。醉石附近有"醉仙濯缨池"、归去来馆、五柳馆。醉石涧西有陶渊明经康王谷去东林寺之山道。现已开发陶渊明起居、躬耕、悠游等景点,成为渊明故里游览区。 陶渊明后裔从宋代以后,逐渐迁居公路南侧,即今温泉度假村东侧陶村。醉石涧从村口流过,涧上有柴桑古桥。村南有渊明诗中所言之南山,村东有南朝诗人谢灵运筑台翻译佛经的经台山。当代戏剧家石凌鹤有长诗《栗里吟》咏此。 庐山温泉度假村与陶村相邻,南倚黄龙山,传说为晋代文女真跨黄龙升天处。温泉的发现在晋代以后,古称温汤,唐代在此建寺曰黄龙院,宋称灵汤寺,白居易、苏轼、朱熹等皆留诗于此。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曾来此考察,载入《本草纲目》。此为硫磺矿泉,含多种微量元素,水温62-70摄氏度,能治疗风湿、皮肤、神经、心血管多种疾病。1935年,江西建设厅与庐山管理局始在此开辟游览区,兴建房屋和浴室,1938年被日军破坏。1957年省总工会在此建庐山温泉疗养院,1961年周恩来总理曾来院视察。 近年来,疗养院为策应星子旅游开发,扩建为温泉度假村。境内环境优美,为江南式园林建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花香鸟语,绿草如茵。现除具备多种现代化医疗设施外,还开放桑拿、按摩及各种游乐活动,成为聚疗养、休闲、游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庐山会议”旧址 跃上葱茏四百旋”。一条云铺雾绕的路,沿着庐山的伟岸身躯,逶迤曲折,通往云雾深处的掷笔峰 下,一幢布局严谨对称,气氛庄严肃穆的建筑,便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庐山会议”旧址。 这幢建筑的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图书馆、庐山大礼堂)”之一----庐山大礼堂,由中国工程师高观四设计,上海华申公司承建。平面呈“丁”字形,长39.7 米,宽30.9米,高16.8米,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单檐铁 瓦。屋面与墙体相接处有1米左右的檐口,覆以蓝色琉璃瓦。房屋四周墙上装有高大钢窗,采光极佳,室内富丽堂皇。建筑坐东朝西。正面建筑处理很有特色,正面入口为三扇拱形大门,与 中国的古城门相似。二楼的正面为五个大型的联为一体的钢窗,在功能上使室内形成封闭式的内廊,同时也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时代气息。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显露出沉静、明丽的色彩基调。在湛蓝的天空下,它背依青山,旁临碧溪,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分外的庄严。 这幢建筑自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道道奇异的光彩,为世人所瞩目。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们训话,当年这里成了蒋个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 沿门前石阶步入“庐山会议”旧址大门,迎面可见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庐山会议会址”6个大字。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休息室则辟为展厅,展示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图文资料。 一部纪录片----《庐山烟云》,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汇编,在大厅里循环放映,给参观者以历史感及身临其境之感。 “庐山会议”旧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人们到这里,不但感受到庄严、静谧的气氛,而且还能受到党的历史知识教育。 |
转自:http://www.yxrzf.cn/plus/view.php?aid=191511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