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万盛风土系列)寻访万盛崖墓群 |
[游记](万盛风土系列)寻访万盛崖墓群 |
2008-05-22 sina.com.cn |
石虎头与高坎子崖墓群相距五六百米,分别位于一条叫“溱溪”的小河沟左右两岸。这条毫不起眼的溱溪,古时名气却不小。据说汉武帝时,郎中将唐蒙曾渡此水征服夜郎国;唐时置溱州(州治在今万盛区青年镇),水名即州名;北宋时期,万盛土著人“南平僚”反叛朝廷,这一带曾发生多次战事。 高坎子是万盛区墓穴量最多的一处崖墓群,现有32穴,凿在临河的一堵石壁上。石壁不高,周围都是农民的庄稼地。崖墓看不出什么气势,但和古老的溱溪相衬,满目苍然。经过千多年风雨后,墓穴内尸骨早已不存,空空如也,有的墓壁已经坍塌。墓穴顺着石壁,分三排横向分布,距离不等,上下错落。每一穴形状差不多,穴口呈方形,穴宽门窄;穴内为平底,穹窿顶,宽1——2.4米,长2——2.6米,高0.8——1米,大的空穴内可蹲伏七八人。石壁很坚固,墓穴是用錾子之类铁器凿就。凿纹有小拇指粗,呈放射状,有关专家称此纹为“太阳纹”。太阳纹是古代炎帝部落的图腾,巴人则是炎帝的后裔。可以想见,当年巴人为安葬死去的族人,不知费了多少精力和心思,才在这些难以攀援的石壁上凿出一方方穴孔来。至于他们为何要实行崖葬,目前还没有考证清楚。 石虎头现有崖墓20余穴,保存得比高坎子的完好。有几孔穴位于石壁微凸处,就依形将穴门凿成拱顶双楣,可阻挡雨水流入墓内。另有几孔墓穴旁,刻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图案,像甲骨文,不可辨识。而在下排第六穴墓门左下方,刻着“延光元年十一月□□□”等字样,延光元年是东汉中期安帝刘祜时期,即公元122年。据悉,这是目前重庆市发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年号的崖墓。遗憾的是,这些文字因八十年代綦江文管所对此拓摹,现已剥损不全。 此外,在万盛穿洞坪、垭口、二郎峡、金兰坝等崖墓群内,还发现有鱼网纹、几何纹、人物、卧狮、鱼、莲花、朱雀、双阙等图案,其中朱雀和双阙为汉代常用的建筑物图案。这些图案线条简单,构图拙朴,经长年风雨漫漶,大多依稀难辨。 关于万盛崖墓群的具体主人,经该区文史研究员孙龙英先生长期考证,认为是一支史书上称为“板楯(读“瞬”音)七姓蛮”的巴人部落。“板楯七姓蛮”在秦以前世居大巴山一带,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喜歌舞,善弩射,长于狩猎,勇猛善战,号为神兵”。相传秦昭襄王时,族人曾为秦除虎患有功;汉初又助刘邦定关中。秦末汉初,“板楯七姓蛮”开始向嘉陵江流域迁徙,生活于今重庆市所辖长江以北地区。东汉灵帝光和二年至中平五年(公元179年——188年),他们起兵反抗官府压迫和响应巴郡黄巾军起义,连续遭到失败,被迫又向长江以南迁徙,定居于今万盛区全境及巴南、南川、綦江、江津交界的高山密林之中。两晋时期,这些“板楯蛮”被称为“僚(或作獠)人”;唐以后称“葛僚”,南川、万盛一带的“葛僚”又叫“南川僚”或“渝州蛮”。历史上,万盛的僚人曾与夜郎、苗、汉等民族有过多次兵戈喋血,最后却与这些民族融合,成为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基因。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ad45101000e6c.html6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