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我国曾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名士,他们或漫游名山大川,或潜心讲学,或著书立说,麻姑山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就成了他们向往的胜地。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觏在“读书林”讲学,前来听讲的大学生每期都达百十余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是在这里学习过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佼佼者之一。谢灵运、白居易、李商隐、晏殊、杨万里……都相继登咏过麻姑山。宋代,李纲、文天祥这两位丞相曾任过建昌军仙都观的主管。从宋真宗、仁宗到高宗,八代帝王对麻姑山及仙都观均有诰封,其中“真宗赐御书百余轴”,“高宗赐御书法帖十轴于仙都观”,封麻姑仙女为“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把麻姑山的名声推上了一个高峰。 可惜,到了元末,由于战乱迭起,一场“劫火焚烧宫宇,片瓦不存”。这座当时已营建发展了六、七百年的名山遭到空前的劫难。 明朝朱元璋定鼎金陵,诏示天下修复名山大川,麻姑山获得了重新修复的机会。洪武初年,建昌府衙在本郡发起修复号召,郡邑官民纷纷募捐集资,整修了部分名胜古迹。万历年间,又进一步进行了系统的修复。在这之后的麻姑山既有仙都观、三清殿、老君殿这样一些道教活动场所,又有云门寺、望云庵等一批佛教寺庵,既有十贤堂、三忠祠、岳王庙一类“纪念馆”,还有育英堂,又元堂等一些儒学“讲习所”。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第一次在麻姑山住了两日,下山后仍觉游兴未尽,数日后又重上麻姑山,饱览仙山景致后方依依离去。 前清政局稳定,康熙初年,官府组织人力,多次对麻姑山景点进行了修葺增建。麻姑山学馆内备有专人负责搜集采补古今名人诗文字画,现仍保存有历代名人序、记、诗、赋900余首(篇)。清同治五年,(1866年)编撰的《重刊麻姑山志》对清代前期麻姑山的景观作了这样的描述:“盛朝定鼎之后,海宇升平,渐次修葺,蔚为壮观。”可是,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时局动乱,又给麻姑山带来了新的灾难,咸丰六年(1856年)“迭遭兵燹”,名胜古迹,存这寥寥。辛亥革命以后,麻姑山仍是古木参天,飞瀑流泉的避暑胜地,山上的庙宇有僧人主持,鱼鼓钟声,每日不断。外国传教士也曾在山上建有欧式别墅,当时的林业部门还建有一处植物园。到了“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山上树木、景观受到严重破坏,使这样一座千年名山几乎空有其名了。 麻姑山是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曾有过美好辉煌的时期,她的景观概括起来有一溪、二洞、三涧、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九十九座庙宇,她是赣东地区一个具有丰富涵的历史人文载体,在她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几乎所有赣东历史名人的光辉,她集宗教、书法、医药、儒学、物产、自然景观于一体,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沉默了。麻姑山,这座江南名山,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迎来它复苏的今天。1984年以后,碧涛庵、垂玉亭、龙门桥、观瀑亭等名胜古迹得到了修缮,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等自然景观也得到了保护和装点。1990年10月,在县内外发起募捐活动,修复名山胜迹。1991年1月,省政府就把麻姑列为庐山、井岗山、龙虎山、三清山之后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重修了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刻了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修建了现代书法碑廊,树立了进山石碑坊,修筑了双龙湖,随后又铺上了进山油路,与之配套的景点和服务设施也在陆续兴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麻姑仙女和麻姑山地南城方民俗文化的象征。麻姑仙女的传说更是中华民俗传统的一个典型代表。自唐代建庙以来,地方官员每年七月初七都要在山上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缅思七日之羽,遥听云间之环佩。”祈求神灵感应,频赐丰年。麻姑仙女的故事,虽然离我们那么遥远,又仿佛在我们身边,今天的麻姑山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6月18日,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纪,原江西省长吴官正同志视察了麻姑山的建设情况,对南城县修复名胜古迹表示赞赏,他游览了仙都并当即挥毫赋诗一首:“久闻麻姑传说多,古墨费客琢磨,观下还有一池水,春风总改旧时波。” 宛如仙境的麻姑山素以酒、米、茶闻遐迩,更以其如梦如烟的景致流传于世,从它的名字起始,这里的一切都是迷人的,充溢着仙女的芳泽,笼罩着柔情的薄幕,弥漫着神奇的,不可言说的魅力。 麻姑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 半山亭 又名垂玉亭,始建于宋代,明代正德年间,右长史马能重建。石柱木梁,因上山至仙坛到此路程约半,故名。明代状元张升有记。1932年8月22日毛泽东率红一军团部分官兵到此,时值正午,在亭内用餐。 长寿涧 由半山亭至玉练双飞的游步道,全长1200余米,小道由片石铺成,宽两米,沿途由十余个瀑、潭组成的山涧。沿涧而上,风光秀美,徐霞客所谓“麻姑以水取胜”说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观。 试剑石 在半山腰古道旁,相传是本山开山道士邓紫阳试剑所劈,巨石一分为二。 垂瀑三叠 在垂玉亭南面,是一连跌水三次的瀑布,其旁有拜仙石。 碧涛庵 清康熙六年(1667),南城县令苗蕃建。庵门石额书“碧涛庵”三字,殿门左右墙壁嵌有两块青石板,刻有苗蕃亲笔书写的碑文,庵内有大雄宝殿、有八角钟楼、洗心池,庵门口有神应泉。 龙门桥 古称三峡桥,始建于宋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被山洪所毁,道光元年(1821)进士寥连重建。宣统元年(1909)邑人周达重修。亭东侧有清代诗人、书法家曾燠所题对联:“天驾彩虹沧海括苍之洞,地飞银汉匡庐漱玉之亭”。南面有石刻门额“丹霞洞天”,门左右对联为“莺萝僻径通樵斧,瑶草春深锁洞云。”北面有石刻门额“龙门胜迹”,门左右石刻对联为“看不尽水秀山明十万户人烟现无遮境;叹从来桑田沧海大千垂世界作如是观。” 月泉 在龙门桥下,锦溪南侧,有明代石刻“月泉”二字,泉为半月,终年细流不涸。 神功泉 在龙门桥西侧,一个大小不过两尺许,积水不盈一勺的山坑石泉,却流传着许多动听的故事,使人们能亲睹其“胜”而“胜”,这就是有名的“神功泉”。1990年8月18日《中国旅游报》载文,把它与四川的含羞泉、神泉,杭州的虎跑泉,五台山上的般若泉,庐山的三叠泉并称为“中国六大奇泉”。相传,这里原来并没有这眼泉,是南极仙翁云游到此时“杖击而成”的。又传麻姑仙女采灵芝仙草,用神功泉酿制美酒带到蟠桃会,献于西王母,从而使神功泉名声远扬。古人说,眼泉水本来叫“酒泉”,流出来的是酒,后被人秽器盛舀后就再不出酒。又说被贪心的人把泉坑凿大,就不出酒了。民间还传说是被一老妪在此洗裹脚布得罪了神灵,便再也不出酒了。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而三国时期的医药学家葛玄,东晋道学、医药学家葛洪都选用这眼泉水炼丹的记载却散见于多种史籍。据明代建昌府同知陈克昌《神功泉葺亭记》载:“所谓神功者,山顶有灶,昔葛仙炼丹之井,故名。”由此可见,神功泉名是由于葛仙用这里的水炼丹而得名。古人谓神功泉之“神”,还表现在它能预报天气。明代翰林编修王祖嫡《游麻姑山记》中写道:“神功泉,泉由石隙细流,池可数尺,掬饮之,微温而味甚甘美,即麻姑仙源也。道人云:‘天久旱不渴,有气蒸起必雨,农以为候,’而灵异无敢犯者。”自唐宋以来,用神功泉水酿制的米酒被列为贡品,献于皇室。后来山下郡民也多取神功泉水酿洒,取名麻姑洒,一起流传至今。神功泉,因石盂刚能入勺又名“一勺之多”,明代御史邵梅墩游神功泉手题“一勺之多”镌于泉上石岩,至今仍清晰可见。 金龙潭 在龙门桥下,相传唐玄宗时大旱,投金龙于潭中,黄龙跃现,雨大至。 水帘洞 在龙门桥下,外悬水瀑,洞门隐隐水帘中,若半月一钩挂壁,其洞中明敞,相传可容数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