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桂林市徽象鼻山(游记) |
[游记]桂林市徽象鼻山(游记) |
2008-04-07 mmvgg.com |
桂林市徽象鼻山(游记) 邓运双 我们到达象鼻山前时,已是烈日当空,气温正高的午时了。这是这次桂林采风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了,领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横幅,让我们在桂林市徽前合影留念,可这儿游人如织,照合影像很难避开其他游人,又要拉开那个长长的横幅,弄了好大一会才照成。接着,我们两三个一组,想互调换着各自的像机拍照了一阵,才仔细地看象鼻山的景致。 这象鼻山要隔着江水远远地看上去,才见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俯下身子、伸长鼻子在璃江与桃花江交汇处临江吸水。张狗肉指着象鼻与象身之间的拱形大洞说:“那便是著名的水月洞,像一轮明月。”此时江中水位下降,象鼻子仅仅只够着水边,洞已见底,洞中有许多游人或坐或站,有的像是在观看洞壁上的题刻,有的像是在洞中拍照。 江上有竹筏等待,可没见有人去乘坐。江边停靠着一艘大船,像是已经退役不开,作为浮桥使用。我们跟随着前面的游人从船上走过,想绕过山边去看那水月洞,却见山下另有一个黑洞,果然这桂林是“无山不洞”,那洞口有两扇铁栅栏把门,走近一瞧,洞内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却有浓重的酒香扑鼻而来,张狗肉说那里面正在酿制桂花酒,待我们返程时,她要给每人送上一瓶,略表心意。 我们从一家寺庙里经过,却没人去烧香拜佛,寺院外边有一大片竹林,微风吹过,竹影婆娑,给人一种凉意,脚下的步子就迈得快了,穿过竹林,就进了水月洞。原来这边山脚还有一洞与那水月洞相通,我们都有些累,更感到天热,洞中有朔风,凉悠悠的,便都坐在地上乘凉歇息,细观那洞壁上的题刻。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是明代诗人孔镛所题;“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这是宋代一位居山隐士题的。细细品味,这儿的诗文题刻都颇有情趣,尤其是这首《水月吟》,每行中用了“水、月”二字,不仅构思精巧,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烘托出江水上涨之时,明月清风之夜,划舟象鼻山前,经过水月洞中,感受那天上月,水上月,水中月;舟上人,水中人,洞中人相互映照、融合的美妙情景,有一种仙游的意境。 从水月洞出来,再登上石台,隔江看那訾洲景色,仿佛一床巨大的翠绿色的地毯,铺盖在对面一段细长的沙洲上。定睛细看,才能分清那洲上哪些是成林的翠竹,哪些是葱茏的绿树。那些翠竹绿树,在这炎炎夏日的映照下,显得是那么的挺拔俊秀,姿态昂然,生机勃勃,试想要是在烟雨季节,那儿的景观一定是隐隐约约的,让人感到朦胧而神秘,柔和而亲密,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拾级而上,左盘右绕,在绿树浓荫中穿行,终于登上了山顶,见顶上地形平坦,绿树成荫。东面有座实心砖塔,为明代所建,塔身如同圆形的宝瓶,又有点像是剑柄,因而被称作“宝瓶塔”或“剑柄塔”,又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被称为“普贤塔”。在这种崖壁陡峭,路径曲折的山峰上建成实心砖塔,让我们无不叹服古人的艰辛与智慧。 在山顶还可看到南麓的云峰寺,张狗肉说那寺庙始创于唐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为当代改建而成。当年太平军曾在云峰寺里设立指挥部,在山上架设大炮,攻打桂林城池四十多天,使得清兵被迫困于危城,从而保证了太平天国的大军向北挺进,因而云峰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一些历史文物。 在云峰寺的西面,还有一座舍利塔。据说塔旁边原来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之后,漂泊到海南岛,在他北归的途中,曾经过桂林,在开元寺逗留了一些时日,主持过一次以“讲法传经”为主要内容的大典,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开元寺早已废弃,只留下这座佛塔耸立在那儿,似乎在向我们叙说当年的盛况……
|
转自:http://www.mmvgg.com/post/w1857-1.htm3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