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紫荆关旅游记 |
[游记]紫荆关旅游记 |
2007-07-24 |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上一处重要关隘。它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 紫荆关城,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至明朝初年,改用条石做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非常坚固。从明洪武初年开始,有明一朝,对紫荆关屡次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紫荆关,“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化)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 紫荆关长城在易县境内长约21公里,分为关城、东线城墙、西线城墙和沿长城一线建的四个小城堡四部分。
关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现为紫荆关镇政府所在地。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城墙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四个不规则的城圈,大城套小城。若站在高空俯瞰关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这种顺山势而建的布局,作战时可互为呼应,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自成防御体系,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关城内现有城墙1.2万米左右,仍保留三座城门、三座水门、二座敌楼。 北门,即“河山带砺”门,保存较好。门额二重,上题“河山带砺”,下题“紫荆关”。出北门即是水流滔滔的拒马河,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北门向东开。东门,又称三重门,在真武山南侧,位于两山之间,门额题“紫塞金城”四个大字,此门是通往内城的门户,为便于隐蔽作战,东门向西开。南门(南天门)、西门(阳和门)早年被毁,仅存遗址。西线城墙以小盘石村南瓦窑关口的一段墙体保存最好,垛口、女儿墙完好无损。东线墙体多依山制险,只在隘口地段建有毛石垒砌的墙体。 紫荆关作为一个重要的关口,历史非常悠久。它是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紫荆关秦汉时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子庄关,宋时称金陂关,金、元时因山上多紫荆而改称紫荆关至今。据专家考证,紫荆关是我国近千座关口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几座之一。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历史上的许多战例,说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他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战略还可举出若干。 依山面水天造地设,造就了紫荆关雄伟壮丽的优美景色。关城内外,千峰耸立,层峦叠嶂,拒马奔流,浪高水急,盛夏则漫山紫荆花开,花香四溢。易县旅游胜地众多,特别是清西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荆关险中蕴秀的古塞风光,深厚的文物、军事历史底蕴,必将随西陵一起,成为易县一处新的旅游胜地。 相关阅读: |
原始链接:http://blog.cnii.com.cn/?68855/viewspace-16332.html |
转自:3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