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紫荆关、倒马关 |
[游记]游紫荆关、倒马关 |
2008-05-22 sina.com.cn |
紫荆关城充分利用山、水作屏障修筑,原关城城墙沿山而筑原长1800公尺有城门九座、水门4座、敌台19个,河北面还有3座小城,现在大多荡然无存。 北门修了一段,外包石的虎皮墙砌法,是民国以后才采用的 北门现在已经在2003年重修了一段。城门朝东开门洞上石匾上书“河山带砺”,城墙边立有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字牌。 靠近河边,有一个水泥桥墩,是当年小鬼子搭建木桥用的,对面也有。一直待前些年旁边雄伟的水泥大桥修好了才弃用,前些日子,大水冲走了最后的木桥桩。 进北门向北,经过一个小山村,穿过狭窄的青纱帐甬道,就看见内城了,朝南小一点的门洞是水关, 朝东大一点的是城门,穿过城门上有“紫塞金城”的石匾,是为三重门。再前行,又有一个残破的城门,是二重门。绕过柴火堆,前面那个有如“一线天”的山口,就是南天门了。 紫塞金城门 二重门 南天门已没了痕迹,门内原有个清朝康熙皇帝在此阅兵而明志天下的“天子阅兵处”石碑,早已不见踪影。出了南天门沿古道十八盘可到坡下村,就是有小鬼子炮楼的村庄。 南天口外边墙 我走出山口,饶有兴趣地沿古道走去,以体验一下“江山留胜迹,我等复登临”的快感。陕西-北京天然气管线通过古关,古道和管道线交叉着向东伸延,每隔十米设有“京陕天然气管道”的提示碑记。 远眺十八盘,左为古道,右为车道 这条汇集108国道和112北京环线的连接线,在古道下盘旋,一收眼底。当年的兵马要道,曾是人马驼行的情景和喧声,如今已被荒草遮蔽,被公路所代替。公路这条热线,车轮滚滚,马达轰鸣,喇叭声声,固体的和液体的能源,源源地通过当年的雄关,真是沧海桑田,“漫道当年雄关铁,细说而今新路忙”,换了人间。 紫荆关城古道下面的公路又被堵的死两辆吊车正在抢救翻到山下的卡车。 明末清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进攻紫荆关能有七成胜算,这是很高的比值,有一定根据。关城以拒马河为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为第二道人工屏障,守军在狭小的防守空间,部队不宜机动,只能困兽犹斗,一旦攻破城墙就无险可守了。 明王朝之所以又修内城,是为北门被攻破后,凭借内城的二、三重门节节抵抗,迟滞敌人的进攻,以空间赢得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等待援兵或瓦解敌人的进攻。 北门朝敌一面门楣上“河山带砺”四字很有说服力,”砺”为磨刀石,“河山带砺”表述得很有意境:此处山河地形以及关城犹如磨刀之石一般,碰该石磨出之利剑会是什么结果呢?显然,含蓄中也暴露了关城的地形弱点,主要是张显威吓的虚张之意。 这里确实发生过战斗。据明史卷十一载,蒙古瓦剌部可汗也先,带着在土木堡俘虏的明朝英宗皇帝,要去北京城要挟明政府。其出兵的路线就是进大同而抵紫荆关。城破,守将孙祥战死。也先率部攻打北京,“已卯于谦提督诸营石亨及诸将分收九门……于谦石亨连败也先众于城下……寇退……甲子出紫荆关”。 当地村民说,推翻明王朝的闯王李自成曾率大顺国的农民起义军,从河南经陕西、山西破紫荆关(1643年)而进北京的,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实际上闯王是从关沟的石匣关破关而入的。晚明时期,清朝四次入寇犯关(崇祯二、六、十一、十五年)是从龙井关、大安口、喜峰口等外长城间道入关,最后一次靠吴三桂的引领进的山海关。看来到明中期后,紫荆关无战事。 紫荆关镇的人们虽不富裕,但是充满着发展的活力。找了个餐馆用晚餐,便宜又实惠。接待我们的服务员大概算镇里的美女了,名字有点怪,叫袁建北,我们干脆招呼她:“援(袁)建北-京,有生蒜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5112901008kmh.html4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