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我对清史情有独钟,大量猎读了关于清王朝的史料。以往的游记都是外省的,却单单忽略了我的故乡--河北,大概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清东陵就座落在毗邻我们迁安市的遵化市境内,从上大学是到现在我去过多次,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 走近马兰峪(清东陵所在地),你不得不佩服清顺治帝的眼光,那真是一块风景秀美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东陵主要有帝陵五座,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惠陵(同治)。和慈安、慈禧的定东陵、孝庄的昭西陵。 孝陵(顺治)是清东陵的第一座,孝陵的特点一是神功圣德碑楼,景陵以后的碑统称圣德神功碑,所以孝陵的碑名是清陵中独一无二的。孝陵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他独一无二的七孔桥,而且桥栏板所用的石料是按照石头所发的声音,依照“宫,商,角,徵,羽”古律的次序排列的,所以又称为五音桥。是游孝陵不可不去的地方。历史上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是不可信的,顺治帝死于天花,其地宫中只有三个陶罐,是顺治和起两个后妃的骨灰。 景陵(康熙)是清东陵的第二座,其特点就是石像生的布置有别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它陵寝际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言之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和才智。 裕陵(乾隆)是清东陵中规模最大、最堂皇的一座。尤其是它的地宫,由三间长方形的券堂一明堂、穿堂、金堂串联成“主”字型。裕陵最突出的就是地宫的四壁和券顶皆雕满佛像和经文,雕刻刀法名怏,线条细腻流畅,以明堂门洞两侧浮雕的四大天王像和券顶的五方佛像最为代表,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裕陵的规模宏大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又一鼎盛时期的浮华。 普陀峪定东陵是慈禧太后的陵寝,其建筑之华美冠于清东陵。尤其是隆恩殿殿内殿外都装饰贴金彩绘,殿内明柱盘旋金龙,可谓金碧辉煌。殿前的汉白玉台阶中央有透雕的龙凤陛石,其构图为“凤上龙下”,充分显示其权势独揽的野心。定东陵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慈禧在位时的飞扬跋扈、权倾一时的狂妄心态。 昭西陵是一座孤立的陵寝。它的主人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清东陵区的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人的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给人一种生死不离的印象。然而,惟独昭西陵却建在风水墙的外面。它孤独矗立在大红门的东侧。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筑规制非常独特。其它陵园的隆恩殿均为歇山顶,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庑殿顶。其它陵寝隆恩殿前仅一道门户,而昭西陵却建有两道门,相应地陵园也构筑了内、外两道围墙。陵前未开挖马槽沟,未建三孔拱桥。 昭西陵为什么孤立于其他帝妃陵寝?传说中的“太后下嫁”的故事把孝庄的故事传得扑朔迷离,说孝庄下嫁多尔衮不配与与族人为伍,故把其陵建在龙墙之外。其实按规定她应该埋在沈阳陪伴皇太极,可是因为孝庄生前有过遗嘱,她舍不得离不开他的子孙们,故其孙康熙就按照她的意愿把她埋在了清东陵。昭西陵的地理位置和规模和其他陵寝相比显出了孝庄独特的历史地位。 清东陵历经了多次盗陵浩劫,大量珍宝已流失海外。但其辉煌的陵寝建筑艺术仍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