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客车来到山脚下,我们停了下来。这里是一片村舍,再往前,就是比较陡直的路段。我们下了车,徒步前行。 “快看,山门!”随着一声惊喜的叫声,我们举目望去,一座气势宏伟的山门矗立在不远处的视野。这无疑是一支兴奋剂,我们欢呼着加快了脚步。 进了山门之后,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一边是幽静的山路,陡直险峻。走了不远,山路右边有一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上书‘戎马遗鞍’,是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巡视长城防务到此,置放马鞍的马鞍石。后人为纪念他,称为‘戎马遗鞍’。用手抚摩着巨石,仿佛感触到历史的呼唤。再往前走,奇峰异石不时引起我们阵阵惊叹。‘灵龟出洞’,‘鳄鱼探头’,‘云天佛洞’……无不惟妙惟肖。特别是‘灵龟出洞’,远远望去,真象一只巨龟,伸长着头,在蠢蠢欲动。 山路边森林里不时传来鸟儿清脆婉转的啼叫;一小簇一小簇的不知名的野花,不时扎眼地跃入眼帘。 前面是一座寺院,红墙绿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古朴,幽深。近前一看,“栖云寺”三个苍劲的大字烙刻在寺院的匾额上,一种香火的气息扑面而来。最吸引我目光的,不是供奉在神龛的菩萨,而是寺院里那几棵几人才能合抱的银杏树。据说,它们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站在树下,仰望着它们虬龙般的枝叶,仿佛沐浴在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之中。 转出寺院的门口,再往前走,是更加陡峭的山路。好在有了一阶阶窄窄的台阶。台阶边就是峭壁,偷偷地瞟上一眼,也觉得心惊胆战。喘着粗气,歇了几歇,终于来到一块平整的圆形石面上。因为石面决大部分的边缘下面就是峭壁,为了安全起见,四周用 很粗的铁链环绕着。这里就是鹫峰山最具神秘色彩的‘舍身台’了。 传说,曾有一位得道高僧在此修行,后来为了弘扬佛法,舍生取义,从此处跳下悬崖,化身莲花。后人为了纪念他,取名‘舍身台’。站在‘舍身台’的边缘,扶着铁链,望向崖底。深不见底的空间,仿佛一只怪兽张着血盆大嘴要吞噬一切。一股寒气不禁凛向心底。于是,遥想着当年,高僧的纵身一跃,从此便有了多少令后人遐想的故事…… 女儿从未去过鹫峰山,可老师布置的作业偏是一篇游览鹫峰山的作文。女儿愁容满面,苦不堪言。于是去过几次的我就给她描述。可女儿就是闹不清。无奈之下,做此文章,供她借鉴。 这篇文章还是前几个月写的,女儿看完后,就把它放在了我的写字台抽屉里。也已经遗忘了。前几天收拾东西,发现了它,感觉很亲切。想把它扔掉,又觉得可惜——毕竟它记录着一段美好的时光。现在把它放在我的博客里,与大家共享。写得很粗糙,希望大家不要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