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李大钊的碣石山五峰游记 |
[游记]李大钊的碣石山五峰游记 |
2008-04-19 baidu.com |
斯土与斯人:李大钊:山居未忘天下事 ——读李大钊《五峰游记》 ■ 作者:焦正安 李大钊是受人景仰的革命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主要从事政论的写作,也写过一些诗歌和散文。他的诗文被鲁迅称为「革命史上的丰碑」。《五峰游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本篇发表于振聋发聩的1919年,是振聋发聩之文。 山水游记包含辩证思想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李大钊的本行就是革命和思想。《五峰游记》表现出革命家的犀利眼光,闪耀著思想家的思想光芒。作者阐发了水害的另一面:「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但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这一段议论非常深刻,运用了辩证思维,包含著哲理意味。这是对思维定势者的批判。即使80年后的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启发。作者透过青山秀水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痼疾:回到家乡,才晓得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 来到山中,方知这清静之地不清静,有的人来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煞风景。作者在文中不惜笔墨告诉我们两个纪念地:滦州车站,辛亥年张绍曾将军停军不发,拿十九条要挟清廷的地方。以寡不敌众失败,营长参谋长殉难。昌黎车站,五名铁路警察干涉日本驻军的无礼行动,惨遭日兵杀害。作者的忧患意识就像泉水一样不时流露出来。本文因此高出一般的山水游记,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正是这些思想意义,使它成了现代散文名篇。 谋篇方法:开门不见山 《五峰游记》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比较大。第一部分写滦县风光,第二部分写五峰胜境。作者采用我国山水游记散文传统的「移步换形」的结构方式:「我们」那晚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晨到达滦州。然后荡舟于滦河之上。黄昏时回到家乡。三天以后,来到五峰山中的韩公祠。「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这是点题。在这里,南可以眺望渤海之万顷碧波。祠内有一对很健康的老人。「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生活。祠内有两处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作者借居于此,这是他短暂的山居生活。和一对老人不同的是,作者人在山中,天下事未忘。五峰胜境,是一个光辉的顶点,作者是我们的导游,带著我们跋涉数日,终于抵达。这种开门不见山的谋篇方法,产生了吸引读者追寻的艺术效果。 语言朴素清纯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五峰游记》中水墨画一般的天然山水是用朴素而清醇的语言来表现的。「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的很,两旁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著,潺潺作响……」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二十年代的淳朴风景。读者彷佛跟著作者走进杜牧笔下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滦河每年泛滥」等三个分句字数一样,读起来琅琅上口。「房屋老了……」和「土质乏了……」组成对偶句式。对偶之中又包含著对比。在对偶和对比之中利害相辅之意得到强化。 《五峰游记》使我们看到了一方山水,受到了深刻启示。 原载:2005年7月1日 香港《文汇报》 |
转自:http://post.baidu.com/f?kz=1602415776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