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阳卧龙岗之行 |
[游记]南阳卧龙岗之行 |
2007-07-18 |
昨天早上5点就起来了,又破了最近早起的纪录。因为我要去南阳看看,反正在家也没事,就出去周游列国吧,是不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也是在家里没有事呢?呵呵 在南阳就去了卧龙冈,也就诸葛亮的草屋,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 在南阳见到了广州一别半年之久的小波和海涛,心情是格外的高兴啊!晚上我们一起聊天到很晚,诉说着这半年来的喜悦和慨叹……似乎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知不觉得夜越来越静了,只有风在唱歌,和偶尔的出租车在奔跑。话题虽然很多,但大部分还是说了些毕业后的种种不快,工作上的不悦和生活上的漂泊与孤独等等。唉,小波、海涛和我确实挺有缘分的,一起从大连去广东,又在河南重逢,呵呵,相信我们的未来会很快的好起来!祝福小波、海涛!……早上6点还要赶车回家,还是稍睡一会吧。 南阳之行虽然很短暂,但让我感到了友谊的可贵,和兄弟之间的真诚,就像《武林外传》里唱的一样:嘿,兄弟!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嘿,朋友,如果真的是你,请打招呼!……来吧,热上一壶好酒;说吧,要说原来的辛苦;难得知已,聪明又糊涂;儿女情长,牵肠又挂肚;你我更需要忍受孤独;独来独往,英雄没有出处;笑一笑朋友,快乐会无数;喝完了这壶让我们上路!…… 《祝福》: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附:(我的脚步) 从永城出发,第一站是到亳州,亳州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了,在此本人就少做一下简介: 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辈出:商朝开国圣君成汤,道家始祖老子、庄子,外科鼻祖华佗,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诗人曹植……如璀璨的明星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留下的遗址、景观,历数起来犹如串珠,令人留连忘返。 第二站是鹿邑,古代时曾隶属于亳州,但现在属于周口地区。众所周知,鹿邑是老子的故里,别的我也就不太清楚了。鹿邑有个“孔子问礼处”:孔子问礼于老子后,感叹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孔子问礼处”至今古柏森森,古风犹存。 第三站是周口市: 人类始祖太昊付羲氏都宛丘(今淮阳县); (此段没有考证,从网上摘抄的)周口太康 史料记载,夏禹之孙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故史称阳夏。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始置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为太康县,沿袭至今,其县城为历代县治所在地,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民国以来一直被列为一等县。历史名人有秦末吴广、西汉丞相黄霸、东晋太傅谢安、西晋丞相何曾、东晋文学家袁宏、谢混,女诗人谢道韫、名将谢玄、南宋诗人谢灵运等等。 第四站是漯河市: 漯河市既是一座近代兴起的现代城市,又是一座中原文化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记载,南北朝时,北魏在此筑奇雒城,设南颍川郡。由于淮河的重要支流沙河、澧河在此相汇,利于水运,明朝永乐年间已发展成为贸易重镇,称“螺湾渡”,是郾城县11个集镇之一,为重要津渡。清咸丰二年(1852年)修源汇寨。民国初年改称“漯河镇”,俗名“河上街”。1948年设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1992年被省定为内陆特区,1994年被确定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史载,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率部抗击金兵,与金兵大战于郾城,即著名的“郾城大战”。1904年,平汉铁路部分通车,漯河车站投入运营。1927年,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与奉系军阀在漯河、郾城、临颍激战,奉军伤亡万余,溃走许昌。1944年,漯河被日军侵占。1945年9月, 日军中将鹰森孝在漯河向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崎签投降书。1947年12月,陈赓兵团四纵队解放漯河。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 第五站是叶县: 叶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商、周曾是应国国都,春秋为楚北方重镇,公元前576年许迁都于叶,公元前524年,楚迁许于淅,以叶封沈诸梁。叶公沈诸梁在治叶期间兴修的水利工程一东,西二陂(bei),至今遗址仍存。孔子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9年至叶,在叶县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叶县地处南北文化的结合部,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10多处。叶县地处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仅境内现存的古城遗址即有:霸王城、定南县城、叶邑古城、毋霸城、汝坟县城、红阳县城等10余座。同时还有叶公问政处、叶公墓、石门山、老县衙、文庙、澧河桥、昆阳古战场等名胜古迹。现文化名胜“叶公陵园”已修葺一新,每年有海内外的叶氏后裔到叶县寻根祭祖。新辟的“叶公文化旅游区”正加紧建设,护城河的治理和明代一条街的开发也在实施之中。李白、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范仲淹、于谦等名人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遗迹。叶县文化局保存的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的行书《幽兰赋》十二通碑刻,全国独秀。叶县名人荟萃,风景如画。古人曾用“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石琴”的诗句盛赞叶县优美风景。 第六站是方城: 方城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方城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古称裕州,北魏始称方城。方城境内有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城楚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故里、西汉外交家张骞博望侯封侯地、三国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攻火烧博望坡遗址等名胜古迹和省级大寺森林公园、省级七峰山森林公园、望花湖风景游览区等景区。 终点站——南阳: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冈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南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约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在湍河上建造楚碣,引水灌田。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 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由于对东南和南方的开发,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冲,东西往来的通道,是全国著名的五都(南阳、洛阳、临淄、邯郸、成都)之一,也是全国设工官的9个地区和设铁官的46个地区之一。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 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1000多年。 当时南阳郡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郡城周长36公里,比1990年市区面积还大。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不仅刘秀的28个开国元勋大多出自南阳,还涌现出张衡、张仲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汉代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阳出土众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部“绣像汉代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从唐朝起,南阳设邓、唐二州。 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李白在《南阳行》中说:“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 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阳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山、陕、江、浙、川、鄂客商纷到沓来,各种商务会馆、公馆在各地兴起,南阳(市、区)、新野、唐河、社旗、内乡、淅川成为水陆交通重镇。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量涌入市场,并行销全国各地。 当时的南阳可谓百业俱兴,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清朝康熙年间,农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以建筑业比较发达,武侯、山陕会馆等古建筑巍巍壮观,富丽堂皇,南阳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光绪十年,镇平开始生产丝绸,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1948年11月4日,南阳全境解放,国民党统治结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南阳地委,并宣布南阳专署原辖的叶县、舞阳两县划归许昌地区,南召、南阳、镇平、内乡、淅川、邓县、新野、唐河、桐柏、泌阳、方城11个县属南阳专署管辖。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实行市带县的领导体制,南阳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评论 (3) | |
原始链接:http://huangpujiang.blog.sohu.com/27422036.html |
转自:8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