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桐柏山则始于隋唐,昌盛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四川宁远府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来桐柏山创建以桐柏山为主峰、太白顶云台禅寺为主寺的临济宗白云山系,被尊称为华光德祖,经历代法师经营,桐柏山寺院已达二十余处,香火旺时僧众达600余人。因其高僧大德辈出,对佛学不断研新,一度与浙江普陀山齐名,素有“南方普陀,北方云台”之称。清同治年间云台禅寺方丈马哈奈奉诏入宫为朝廷作佛事,事毕,独受皇帝御赐千佛袈裟和金钩玉环,此物现藏于云台禅寺作为镇山之宝。30年代,云台禅寺一法师在上海徐家汇弘法,与北京达法法师分化南北,时有“南法北达”之说。云台禅寺通性大和尚,曾率僧团出访印度弘法,1958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我国,曾提出要专访云台禅寺,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如今白云山系和尚传至14代,僧徒遍及北京、上海、  广东、四川、河南、港澳台及日本、美国、新加坡、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大悲院主持如修法师、缅甸莲花寺主持妙智法师、香港青年佛教协会永久导师畅怀法师、印度的如俭法师等,均出家于桐柏山。目前,桐柏山水帘寺与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等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 桐柏山还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江淮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既有北国山体的雄浑,又有南疆风光的秀丽。因此,奇山异石众多,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南北交汇,相互渗透。据调查,现有脊椎动物33目76科326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如金钱豹、金雕、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麝、白冠长尾雉、大鲵、穿山甲、青羊、红翅凤头鹃等33种。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称为中原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自然植被成为景区一大独特的景观。 这里古树名木众多,具有千年以上树龄的汉柏及银杏等古树一百多棵,特别是清泉寺现存的千年银杏树,堪称中原第一,树旁有雍正十一年所立石碑。碑中载:“古刹清泉寺,其庙前银杏之高大,凡越数千年之遥,观其形势,四面环山,相连木成荫,而众鸟栖息,竹林茂密,……”。现该树主干腰围9.8米,基围11米,树高27.5米,冠幅直径25.5米。 桐柏山地处桐柏--商城大断裂带上,特殊的地质形成过程中,使地貌结构复杂,由南向北,沟谷发育,切划深度较大。因而奇山异石较多,地下矿产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矿藏达60种,原矿价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数的14倍。这里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质纯碱矿,有位居国内四大银矿之首的露天开采金矿,还有在世界首次发现,被国际矿物质学会命名的“桐柏矿”和“围山矿”。国际矿物质学会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学者到这里考察,桐柏山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地质之谜”、“地质博物馆”、“地质橱窗”。红石崖为景区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层,高数百米,望若红霞,上多溶洞、瀑布、温泉,为景区不可多得的胜景。 景区不少山峰海拔千米以上,这里山势陡峭,登高远眺,北视中原,南阅楚天,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具有独特的候观,每当冷空气过境,  山间的云雾或淡薄飘渺,或绵厚稳重,或雄伟壮丽,或瞬间变幻,如玉带,似瀑布;忽而云蒸雾翥,峰顶即为云海淹没,雨丝拂面,行云如万马奔腾;忽而骄阳当空,峰顶犹如孤岛,脚下一派云海,蔚为壮观,“大复横云”为桐柏八大景观之一。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还饱含浓厚的苏区文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李先念、王震、杨靖宇、彭雪枫、王树声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从1925年到1947年22年间,这里先后建立过6个省级、5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原中原军区、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设在这里。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军会师”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桐柏英雄纪念碑”和“桐柏革命纪念馆”题词。桐柏已成为对后代人进行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内景区中尤可替代的淮源文化,引起各级政府和海内外人士广泛关注;198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又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区,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人来此观光考察、祭祖探源。其自然、人文景观质量品位较高,现仅开发利用了一部分资源,其开发前景广阔,若很好地给予开发保护利用,完全可以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壮丽河山的代表。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武汉、郑州、南阳、信阳、襄樊、河南油田六个大中城市的中心地带,南距武汉175公里,东距信阳75公里、北距郑州343公里,西距南阳125公里,312国道沿景区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方圆数百里众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科研考察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