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太行大峡谷游纪(散文)

[游记]太行大峡谷游纪(散文)

2008-05-22    sina.com.cn

太行大峡谷游纪(散文)/ 劳瑞/文

2006-11-22 19:23:40

大中小

太行大峡谷游纪(散文)/
劳瑞/文

柿子红满枝头的十月,予与市文联,一行二十余人,于16日驱车来到太行大峡谷王相岩风景区,举办第二届长篇系列工程采风创作会。

上午11时,在林州市换乘进山的汽车。汽车飞驰着以80迈的速度,渐渐地接近了山区。盘山路的公路,蜿蜒而安静地延伸到太行腹地。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从车窗眺望,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金秋季节,巍峨壁立的太行山。最引人注目的又是山顶的鲁班豁,它是林州境内太行山的象征。秋天太行山上一片墨绿。阳光映照在峭壁上,一抹的橘黄色。

汽车引擎发出“嗡、嗡”的喘息声。像甲壳虫似的,吃力地爬行在盘旋的公路上。车至半山腰,回望林州小平原,渐渐的变小,已隐没在烟雾中,渐渐的变模糊了。汽车越爬越高,路边再也没有了村庄农舍的影子。盘山路紧紧贴着山墚。路上很少有其他车辆。偶尔驶过一辆,会车时,喇叭的鸣叫,显得特别空旷和悠长。

路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狭窄,远远地如同拦腰悬挂在万丈绝壁上。汽车无声地行驶,拐弯时,骤然鸣响喇叭,听上去,喇叭声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乘客在车里说话声音,也好像来自遥远的地方。寂静涨满了他们的耳朵,发出电流般嗡嗡的声响,隔绝了其他声音。

穿过千米太行大隧洞,随着“之”字公路,车向山下滑行。从车窗望去,峭壁的太行山,又慢慢地升高了。葱郁的草木又慢慢的清晰了。车到峡谷,驶过空腹式石拱桥,沿露水河畔公路向南行驶。

中午,来到目的地——王相岩。受到林州市文联、石板岩乡领导的热情恭迎和招待。

下车,仰望万仞壁立的太行山,惊叹不已。我们攀行在石阶上。一缕山的清香迎面扑来。那是绿草和各种树木散发出的气味,这气味一下子竟使呼吸惯了都市混浊空气的我,顿感晕眩、清新舒畅。四周的山峦,壁立万仞。那神奇的肃穆,使我喘息不定。我们好像走进了大自然的五脏六腑。感到有一种震撼和激动。我们坐在石级上稍憩。仰望蓝天与山相连。“太行山真是一座有灵性的山啊!”我在心里不禁赞叹一声。

金秋的太行山,呈深绿色,它是绿色中最沉郁,也是最隐藏和最坚韧的色彩。我们拾级而上。四周全是绿的世界。杂树成阵,林木蔽翳,不管它们是什么。总之,它们永远不会被惊扰的庄严的小生灵。

我们气喘嘘嘘,顾不得看隐在树林中的石板屋。爬完511级石阶,来到王相岩村旧址,我们的住地。现在是一家民俗饭荘,供游客吃住休息。

王相岩位于太行山的半山腰,若果站在此处四望。林峦耸秀,岩石笋峙,四山环合,山峦奔赴,景象窈深。这里有关傅说与武丁的各种各样的传说。正因为如此,石板岩乡政府投资把王相岩开发成了旅游景区。山上建有旅舍、饭庄、游乐场等类似小度假村的场所。

登 鲁 班 豁

一日,我与齐先生、李先生、齐女士四人偕同登临鲁班豁。

儿时,在家乡,每日出村西望太行山,它似一道峭壁屏障,高耸苍穹,遮断西望眼。鲁班豁最先跃入眼帘。它对我既神秘又神圣。

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讲说鲁班豁的故事。数千年前,神匠鲁班途经太行山,他见山险峰峻,人们攀登艰难,行走劳累,便挥巨斧劈开太行山。在山顶上劈出了一个豁口。开通了由豫入晋的道路。那时候,就曾想有朝一日能登上鲁班豁多好。

今日有幸住在太行山下,鲁班豁近在咫尺,登临鲁班豁的夙愿即可实现。

吃过早饭,我们四人,结伴从王相岩出发,沿着峡谷公路,南行数里,将至三亩地村,寻到露水河上唯一的一座简陋的小木桥。小木桥是用三根槐树树干搭成的,宽50厘米,上面稀疏铺了些玉米秸杆,桥下流水潺潺。河滩上到处是各地来此写生的学生。我们过了河即爬山。

深秋天气的变化,仅凭感觉是微妙的。但是,从草木植物的变化,可以看出它的变化速度是极快的。刚来时,草木葱郁。几天过去,已是层林尽染。各种树木呈现出绿、黄、桔黄、金黄的颜色。有时,忽然会有一株缀满红叶的树迎风招展。我们走在山腰的羊肠小路上,看到有的绿草已被霜打的蔫蔫的垂头丧气。柿树叶子全部飘落,压满枝头的柿子,像小红灯笼似的昂首挺立。我们四人正说笑的攀缘在上山的石板路上,突然听到有人问:“你们这是去哪儿?”我们只闻人语声不见人影,正在四顾诧异之际,几个红红的柿子“扑通、扑通”的落在脚下。猛然抬头,才见一个年轻小伙子手握长杆,像猿似的攀缘在树叉上,向我们笑着。我们回道:“上鲁班豁!”他带着疑惑不解的语气说:“上哪儿干什么?还不如在这里歇着哩!”我们不禁笑了。人就是这么的互相不理解。他们常年轮辈的住在鲁班豁下,也不知它有什么好看的,显然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并不是嘲笑他的无知,他也没有意思嘲笑我们的无知。我想起了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也许不理解远道而来的游客的心境,祖孙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已把自己所处的美景看的极平常,早习以为常了。何以能解“其中味”。

走不多远,只听到牛铃声和人的说话声,寻不见人和牛。等我们走到近前,突然看到一对夫妻,正在刨红薯,一头黄牛在一旁啃吃枯草。他夫妻好奇的给我们笑笑。

上山的石板路,一径萦纡,草木蔽翳。铺路的石板,已被磨得非常光滑。修这条石板路的人想的十分周到,铺的石板很讲究科学,每一步都竖着栽一排石板,使行人有安全感,不致滑倒,又能省力。我艰难地向上攀登,不禁想起小时候,父母冬夜围炉话当年的故事。1942年和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最吃紧的时候,又遭百年不遇的灾荒年,林县的饥民,成群结队的从家乡携老扶幼,翻过鲁班豁逃难到山西。父母也是从这里翻山越岭的随难民上山西逃命的。我呼哧呼哧的爬着,当年父母面色饥黄的身影不停的在我面前闪现。我默默的扪心自问:“当年父母们是怎么翻越鲁班豁的?”

越望上爬,山越陡,“之”字路越多,路也越难走。我们喘息如牛。每走一个“之”字路就得停步稍憩。大家互相鼓励:“快了,拐过去就到了。”爬山不能心急,力要悠着点。

我们终于爬上了鲁班豁。一片平坦地,豁然展现在眼前,心目为之豁然开朗,气象清旷。一切疲累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坐石憩息身子一下轻松多了。

我站在高峻而平坦的鲁班豁,向东眺望,极力想看到我的故乡,遗憾的是雾气氤氲,只能看到林州平原上房舍片片,绿树掩映。一条如带的公路盘绕在山间。各种车辆穿梭行驶。我的眼前不断的闪回着成群的难民涌上山来;稍倾又叠印出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如林,修建红旗渠的场景。两种鲜明的画面不断的在我脑海中交替闪现。

鲁班豁海拔1172米;豁两边山势陡然中断,形成一个大豁口,壁立如门;豁宽110米,两壁高250米。由于豁的两旁陡峭绝壁,山势险要,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

鲁班豁是林州境内太行山顶点,若要观览全县,实觉无有更善于此者!于夜间遥望此山,皆可见碧天、明月、星星之光辉笼罩,亦胜事也。

现在,鲁班豁已成了一条旅游、浏览观光通途。也是画家、摄影家、学生写生、文人学者、旅游者的好去处。文人在这里可以灵感突发;诗人也会诗情勃发。

我向西望去,太行山像一道巨石雕成的自然屏障。东西诸峰对峙,岚翠环合,上接苍穹,连绵不断,遮断了西去的道路。现在要从河南到山西省,不用再翻山越岭,过鲁班豁了。现在已修了一条宽敞的晋豫公路。鲁班豁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农 夫 倚 壁 向 阳

站在王相岩傅说雕塑前,向南望去,即可看到一幅“农夫倚壁向阳”石像。

我们住到王相岩的下午,乘闲暇,在瞻仰傅说塑像,览阅碑石后。起身仰观一株传说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大皂角树,与人议论这棵皂角树与别处皂角树的不同,它不长刺。现在,树上还垂挂着一个个皂角。它也是王相岩景区的一个奇观。正准备起立,突然被南山壁立的一幅石像吸引住了我。一位老农身着厚重的棉袄、棉裤,合臂倚靠着石壁,两腿微微弯曲,蹬在石壁上,面向东方,在阳光的照耀下,遍身金黄。仔细端详,用心揣摩好像农夫在冬日里,倚壁向阳的画图跃然眼前。

一连几天,一有空,我就观摩它。不断的变换观察角度,又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方向观摩。早晨七点,太阳刚刚在东山上露脸,光线平射在农夫石像上,满面红光,正如农村早晨,农民们倚着西墙向阳取暖一样的相像;中午,站在王相岩看它的侧面,“农夫”还戴着帽子,上面缀着帽缨,在日光中闪闪发亮。还可以看到棉衣上的绗缝,把棉衣分成了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好像铁人王进喜身着的棉衣那样厚重、结实、暖和;下午,三、四点钟,太阳转到西山顶上,阳光从身后直射到“农夫”和石壁上,浑身金甲、金盔,好像贪恋温和的太阳光一样,还留恋着不想回家。遗憾的是没有带照相机,不能拍摄下来与君共享。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d7281010006se.html64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