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袁林游记兼怀一代枭雄袁世凯

[游记]袁林游记兼怀一代枭雄袁世凯

2007-08-02    sina.com.cn

袁世凯这个人,我是很早就想着写一写的了。但是,每每提笔总感到吃力,犹如提着千钧巨石一般,话到嘴边,无从下手。因此,只好一次次提笔,又一次次作罢。

第一次比较详细的、系统的了解袁世凯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上的那所高中是我们县城的二等学校。学生的大致情况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且大多数学生文科知识较好。用我们的一位老师的话说是“学生擅长背诵记忆”。这位老师是谁,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这句话印象还是很深的。由此也可见老师之于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

学校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里面有一些专供学生借阅的普通藏书。每周六的下午,学生可以去借阅自己喜欢的书。我是从小就喜欢看一些乱七八糟的所谓的闲书的,刚开始看得最多的是评书演义,比如,杨家将的故事、隋唐故事、薛仁贵薛丁山的故事等等;后来看得多是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印象最深的要数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几乎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了。为此,还没有少挨母亲的呵斥。

看着书单上开列的一个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书目,简直是心花怒放、喜不胜收了!就好象一个穷困潦倒、落魄不堪的乞丐突然发现了一大笔宝藏一样,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我觉得也不为过!因此,每逢周六下午,我总会去挑选几本自己心仪的书籍。有一次,我发现了一本袁世凯的传记。题目是什么,我已经忘记了。此前,在历史教科书上也曾了解过袁世凯,但大抵都是一些固定的结论,感觉印象总是很平板。看到这样有别于教科书的一本书,我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于是,毫不犹豫的借了出来。

现在,要我说说对这本书的印象,恐怕是很难的了。只记得一些模糊的片段,对袁世凯这个人大约还有一些佩服的。总之,当时的心情很复杂。此后,我对袁世凯的了解和认识一直都是通过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反复背诵,重复记忆。就这样,直到我考上了师范学校。

不知从哪里听说,袁世凯的陵墓——袁林(这是当地人的称呼。按我的理解应该称作袁陵的,大约是因为袁世凯称帝的缘故才这样叫的吧。)就在我上学的这座小城市的北郊。我想我当时的心情一定很是不一样的——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的最后归宿地竟然就在咫尺之间,而我却不知道。我决定要去看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很早就起床了——我要跑步去袁林。清冷的大街上,浓雾弥漫,远处的行人模糊不清。路边的法国梧桐枝条零落,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抖动。整个城市如酣然入梦的婴儿一般,恬净安然。四周静悄悄的,无声无息,只听见清洁工人刷刷划动的扫地声。我时而不时的呵呵气,搓搓手,心里想象着袁林的摸样,不觉得加快了脚步,健步如飞。

当我七拐八转,几经询问,终于来到袁林的大门口时,不免有些遗憾涌上心头。空阔的广场悄无一人,冰冷的大铁门紧紧关闭着,高大的围墙兀立在寂寞的晨雾里。落寞之感,油然而生。我隔着铁门缝隙往里张望——什么也看不见!

无奈,我只好绕墙而走了。从袁林大门往西,再向北,围墙的西侧,是一片柏树林。枝条苍劲虬曲,翠色碧绿如洗。在万木雕疏的冬季里,在钢筋水泥筑就的现代城市里,看到这片葱葱郁郁的小柏树林,我还是找到了一丝丝安慰和平衡。循着柏林中间的小路一直向北,尽头是一个游泳训练场,同样是铁将军把门。于是,我又往回返。走在柏树系,看着颓败的围墙,我说不清我到底是何种心情。

从此以后,虽然我工作的单位离袁林并不远,但是,总未能去看一看。有时想起来都觉得难为情。今年11月底,河南省部分景点向公众免费开放。乘着这个机会,我忙里偷闲,终于能去袁林看看。这几年,各个城市都比较重视旅游产业。安阳也不例外。经过修整,袁林周围的景观大为改善。拆迁了部分影响观瞻的民房,修复了照壁到牌坊之间的大路,看上去令人耳目一新。

走进铁栅栏门,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牌坊赫然屹立在眼前,牌坊顶部的小兽恬然蹲立着。穿过牌坊,是碑亭。一块高约10米的青石碑安放在小亭内,石碑的底座是一只石制的、状若神龟的不知名动物,碑身正面有徐世昌手书的九个大字——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笔锋凝重,苍劲有力。绕过碑亭,是享堂。原为供后人祭祀袁世凯的殿堂,现在辟为殷墟纪念馆,陈列展览着一些图片、文字介绍以及出土文物。面阔五间,高大宽敞。雕梁画栋,翘角飞檐。虽然年久失修,但是气魄依旧宏伟壮丽。依稀可见当年壮观景象。享堂背后,就是墓室。这是整个袁林最主要的部分,袁世凯的尸骨就安葬在这里。高高的墓台上,圆丘耸然,周围有石栏杆围护。此时是秋末冬初,圆丘顶部,枯草凌乱。一阵秋风掠过,草随风动,萧然有声。站在高高的墓台上,向西边望去。在初冬暖阳的抚摩之下,苍翠如洗的柏树熠熠发光。据袁林的展览介绍,这些柏树栽植于墓成之时。原来,整个陵区柏树环绕,煞是壮观。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周围的柏树逐渐被砍伐殆尽。只保留了现在少的可怜的这些了。这样说来,这些柏树恐怕也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了吧!

由于这次是免费向公众开放,所以人来的比较多,好象过庙会一样。人头攒动,熙攘如蚁。言语喧哗,恍然如市。墓室周围好些人在拿硬币往墓身上摁,异常专注。目光虔诚,如对神诋。我颇是不解,大为诧异。一问身边的一个上了年龄的老人,才知道是求好运。说,谁要能把硬币摁在石头上不掉下来,谁就会有好运气。我听了后,不禁哑然失笑——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说法!

望着墙外苍苍翠柏,望着墙里人头攒动的人群,沐浴着暖意融融的冬阳,我的视线不禁有些模糊了。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终于快要走到历史的尽头。曾经金戈铁马、风云叱咤横扫大明朝的强悍民族,经过二百年的岁月风蚀,逐渐腐朽不堪摇摇欲坠了。西方势力借着自己的先进的器具,开始疯狂的猎取海外殖民地。古老的中国被不有自主的推上了风口浪尖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活剧即将上演了,一些颇有远见的政治家早就敏锐捕捉到了历史深处散发出来的信息。清朝后期重臣、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称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袁世凯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大变局时代,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执这个大变局时代之牛耳。

袁世凯( )

曾经缔造了民国,又一手倾覆了民国的袁世凯,从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除却北洋政府时期,以后的历代政府都毫不留情的批判袁世凯。曾经叱咤风云的袁世凯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平心而论,近代史上,尤其是清末以降,一些重要的现代化举措,无不有袁世凯的参与和推动。可以这么说,袁世凯应该是中国现代化的急先锋。曾几何时,袁世凯不遗余力的鼓吹现代化,以富国强民。大凡清末稍微像样点的新政,无论警察、铁路、邮电、练军、宪政、还是实业,你可以不提慈禧,不提孙中山,却不能不提袁世凯。我无意于作翻案文章,为千夫所指的袁世凯辩解。袁世凯毕竟逆潮而动,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被历史无情抛弃的乱世枭雄。尽管他曾经显赫一时,尽管他曾经有机会彪炳史册。

我只是想说,袁世凯不称帝怎么办呢?

难道让袁世凯做中国的华盛顿吗?袁世凯能做得了中国的华盛顿吗?我想,袁世凯恐怕不能吧!打个比方,如果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潭烂泥塘,那么,袁世凯则是一只脚跨出了这个烂泥塘,而另一只脚仍旧深陷在其中的悲剧性人物。尽管袁世凯热衷于推行新政,不遗余力的向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但是他毕竟还是有一只脚无法自拔。他能力抽出一只脚,可另一只脚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拔出来的!这样的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新势力尚未成熟而旧势力依然顽强的社会里,能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成就吗?所以,袁世凯的最大的悲哀就是袁世凯无法逃脱历史的宿命!

我想,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哀,这应该是历史的悲哀!这应该是任何人也无法逃离的历史悲哀!是啊,一个背负着两三千年之久专制文化的民族,怎么能一步跨越进自由民主的社会呢?因此,在新与旧的矛盾旋涡中苦苦挣扎的老大中国终于迷失了方向。当新的道路行走不通或行走不便的时候,翻转身一头扎进了旧的温床里。但是,时代不同了,世界已不复是原来的世界了!

所有的矛头对准了袁世凯。因为袁世凯在这个大变局中爬到了中国这只风雨飘摇的大船的舵手的位置上。中国向何方走?愚氓可以不必管顾,愚氓可以灯红酒绿,愚氓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但是,你袁世凯不可以!你必须得为历史负责!但是,沉浸于传统社会之中的袁世凯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他无力也无法为中国指明自由民主的道路。万般无奈之下,袁世凯选择了回归比较熟悉的传统。回归了传统,就意味着身败名裂。所以,袁世凯被历史抛弃了!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时至今日,我们回头看看这段风起云涌波谲浪诡的历史,依旧无法释怀。“袁世凯式的错误”我们今天何尝不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上演呢?看着冬阳沐浴下的粘硬币者,我不禁悲悯如潮!2005/12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1cbd840100030950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