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朱仙镇的前世今生 |
[游记]朱仙镇的前世今生 |
2007-08-04 sina.com.cn |
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之一的朱仙镇,随着岁月的流逝,湖北的汉口,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镇,都日渐辉煌、繁华,唯有朱仙镇保持着三十年如一日的村镇原貌。去年,经过全国百家地方媒体推荐、公众投票,朱仙镇与浙江乌镇、山西皇城相府、云南和顺古镇、安徽宏村、江苏光福古镇和江苏周庄等古镇一起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村镇”,这也是整个华北地区唯一入选的村镇。 偏居七大古都之一开封一隅的朱仙镇,没有壮丽山色,唯有一条不算秀丽的贾鲁河穿镇而过,相比其他几处,在风景上略有逊色,但是,它的悠久的历史,浓厚的人文,纵使经过千年,它的魅力仍吸引着众人纷至沓来,倾慕与怜惜,这个小镇如此令众人牵挂。 倘若今日,你走在朱仙镇的小路上,空气中、泥土里都透露出昔日的仙风豪气,你无法想像它曾有的辉煌。在贾鲁河岸边,是那种绝对原汁原味没经过修缮伪饰的老屋,房檐古瘦嶙峋,墙皮脱落如疮。这个走过了千年风雨的老镇缓缓地步行在现代化的今天,没有被历史遗忘,石桥、古树、雕版、墨香……点点滴滴的历史碎片可串起一幅恢宏的垂天画卷,画卷中的人和事至今还栩栩如生地活跃在我们面前,讲不完的英雄故事,看不够的民俗风情…… 小小的朱仙镇拥有中国四大岳飞庙之一,四大木版年画之一,也是四大名"镇"之一,如今,又是中国最美的村镇之一。 朱仙镇因义士朱亥得名 朱仙镇是个古镇,古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说得清。有材料说,那里原来叫做诸仙镇,镇上原有一条仙人街,仙人街当然不会只住着一位仙人。老人家说:“朱仙镇最兴旺的时候,大凡天上有的神仙,在朱仙镇都能找到其庙宇。”话说得也许有点过,但却可以为“诸仙”作个注脚。战国时期,跟随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锥击晋鄙的朱亥,在赵国居留8年后,复随信陵君返回魏国,回到故里开封城西南10多公里、今天叫做仙人庄的那个村子。他被封为信陵君副将后,举家迁往诸仙镇。由于这朱亥曾为屠夫,重侠尚义,后世的屠户就把他尊为屠宰业的祖师爷。于是,朱亥除了隐士、义士种种桂冠之外,又有了朱仙的尊号。也就是从这时起,他过去住过的那个村庄就被人叫做仙人庄,诸仙镇也改叫朱仙镇了。 有人考证:北宋时朱仙镇不叫朱仙镇,而叫朱仙驿,是个驿站,改叫朱仙镇是北宋末年或金初年间的事。不过这并不妨碍朱仙冠名的事实,仙人庄和朱仙镇都是朱亥故里,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今天的朱仙镇已无朱亥的任何遗迹,只有岳庙山门原有的一副楹联:“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召,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既比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英雄。”由此可见,朱亥确实曾在这里居住过。 贾鲁河漕运促进了朱仙镇的繁荣 翻阅过往的历史,你会发现朱仙镇的兴衰,与贾鲁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战国时期,朱仙镇位于启封城下,屡遭战祸,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隋炀帝开通运河,水路可从中原直达扬州,汴水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命脉,朱仙镇因濒临汴水,享天时地利人和,得舟楫交通之便,成为水运码头,加上与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开封近在咫尺,人来客往,货物集散甚多,日渐繁荣起来。北宋时受京都商业的影响和漕运之利,成为享誉全国的名镇。但随着宋金及金元战争的长期破坏,以及黄河河患的决淹,加上汴水淤塞,舟楫停驶,朱仙镇逐渐衰落了下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正月,黄河决汴梁,再决于白茅,百姓流离失所,朱仙镇亦受到严重影响。朝廷派贾鲁先为行都水监,后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专职治河事宜。这位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他治河注重实效和综合治理。首先整修下游故道,然后先堵小口补修旧堤,最后集中力量堵塞白茅口,将黄河逼入故道。堵白茅口时正值秋汛,口大水急,无法合拢,贾鲁果断采取沉船法,将27条大船依次连接在一起,固定于决口处,再往船上装石头,装满后同时凿洞沉船,终于堵住决口,合拢成功,创造了治黄史上的奇迹。 贾鲁堵口成功之后,又引密县水,经郑州、中牟,折南至开封朱仙镇,而后汇入古运河,直达商水县入淮。贾鲁此举既消除了水患,又给朱仙镇漕运带来了复兴的契机,豫人感其德,以其名冠河曰贾鲁河。 贾鲁河横贯朱仙镇,作为开封的重要水运港口,朱仙镇很快兴盛起来,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开封那时仍是河南首府,占尽水路优势的朱仙镇盛极一时,成为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朱仙镇面积逐渐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民商4万多户。那时,镇内街道纵横、客商云集,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各类商店、作坊、客栈以及说书唱戏、抽签算卦、走绳卖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商人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一时之间,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镇、开封朱仙镇的四大名镇,声明鹊起,当时的朱仙镇南至腰铺,北到小店王,东至宋寨,西到豆腐店,要比今天的朱仙镇大得多。据说最兴盛时全镇大小街道100多条,贾鲁河码头日泊船200余只,据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船锚考证,当时已有相当吨位的大船在此停靠。清康熙年间,清末民初时,贾鲁河淤塞,古镇衰落。 几百年前的刀光剑影已灰飞烟灭,贾鲁河水运繁华也不复存在。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远流长 在路边,看见一个木版年画社,店里摆放着朴拙的年画,内容多以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如长坂坡、铜锤换御带、撞山、岳飞大破金兀术、祭塔、哪咤闹海、罗焕跪楼等,并点缀很多美好雅致的吉庆图案,而且以色彩艳丽深沉、庄重浑厚.与曾经看过的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有截然不同,南桃北柳都是精致的,是木版年画中的阳春白雪,适合装裱起来,挂在房间,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来源于乡土,盛行于民间,如同豫剧,更为亲民.《东京梦华录》:“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说明木版年画可能出现于唐,普及于宋。朱仙镇的年画,有1200年历史了,如今,成为了这个古镇的名片之一. 和店家商量了看一看他们的作坊,那个女子欣然应允,让邻居帮她看门,带我们到楼上,简陋的房间,台上堆放了各色颜料.木版年画,贵重在那块版上,尤以流传百年的老版更为珍贵,可惜的是,破四旧时,毁坏了不少.庆幸的是,祖传的宝贝,很多人冒死埋于地下,藏觅于寻不到角落,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东西才得以延续. 谢过店家,前行不远处,见了一个宅院,墙上绘制着古拙的年画,近看,原来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社。院内雕梁画栋,颇为巍峨雄伟,询问之后方知这里是关帝庙旧址,始建于明嘉靖六年,里面绿树成荫,植物繁茂,与外面热辣的天,干涩尘土飞扬的街道,有迥然不同.七八个老人,在阴凉处打牌,东厢房是木版年画的作坊,三个老者在一道道去涂抹\印制,有人在烤着着色的宣纸,阳光下,晾晒着几近完工的年画. 此次朱仙镇当选“最美村镇”,与木版年画是分不开的。朱仙镇是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也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间木版年画业开始发展兴旺起来。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年画。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原在京城从事年画创作的技艺工人,一部分被金人北掳,一部分随宋室南迁,留下来的则大都转移到朱仙镇恢复生产。随着朱仙镇的逐步兴旺,木版年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最多时年画作坊达到300家,产品畅销邻近各省、区,颇负盛名。 鲁迅曾评价朱仙镇的年画:“朱仙镇的木刻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新的却要看了画,而后知道故事。有看头,有讲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朱仙镇木刻画,大都有故事情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对称,线条粗犷、简练,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历史戏剧、民间传说的题材。人物造型不按常规、不求比例而突出人物性格,色彩浓重艳丽,经久不褪,极受欢迎,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鲁迅先生生前曾给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很高评价,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四美图》年画是金代朱仙镇所产,价值连城。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从上世纪末开始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前不久传来喜讯,朱仙镇木版年画荣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朱仙镇木版年画采用名贵中药材加若干种辅料炮制而成的颜料,浸在水里也不会褪色,这也是朱仙镇年画珍贵的一个原因。如今真正掌握炮制颜料全套技艺的艺人仅有两三人。在喜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它的衰落令人唏嘘,或者,古老的艺术在急剧变迁和发展的现代,都面临着市场的考验。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简陋的工作间可以看到,拓印时用的还是原始工具:夹宣纸用的竹子、做镇纸用的砖头等。古老的艺术,在固守着古老的工艺。 忠义岳飞庙 与旧时的关帝庙毗邻的便是岳飞庙,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人们推崇备至的英雄人物,在这个小镇同时得到了隆重的纪念与尊重。 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河南布政使吴节、知府张岫主持在朱仙镇建起了精忠岳庙,这座岳庙规模宏大,占地1232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外廓呈长方形,殿堂巍峨,碑刻林立,雕绘塑铸,十分壮观,为全国四大岳庙之一。 《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岳庙是明代四大岳庙之一,岳庙始建于鄂(古鄂州),再建于杭,三建于汤阴,今建于汴梁南之朱仙镇。在鄂者王开国地;王冤白时,已建于杭者王墓存焉;在汤阴者王父母之邦……而朱仙镇者王之功于是为极,王之忠愤所不能忘者也……”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人生的辉煌与转折,都与这个中原小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岳飞,字鹏举,宋微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生于河南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少年时的岳飞,家境清贫,勤奋好学,苦练武功,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岳飞经人介绍参加了赵构统帅的军队,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飞两次小胜金军。因赵构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企图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请赵构返回终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触怒了赵构及黄、汪等人,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不久升为统制,随都统制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 建炎四年,岳飞率军北进,在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连连获胜,金兀术险被活捉。并一举收复建康,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接着,在承州三次大败金军。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称“岳家军”,深得百姓爱戴。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家军大破伪齐刘豫军队,收复了襄阳府及唐、邓、随、郢州、信阳六郡,岳飞被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阳府路,不久进封武展郡开国候,时年三十二岁。是年冬,金齐联军攻陷滁州,庐州告急,岳飞接旨率军东下,又一次大败金军。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秦桧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议和诏书,向金称臣。岳飞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敌的主张,坚决表示愿制定方略,收复河东、河北,直捣燕云,为国复仇。赵构为了取得武臣对和议的支持,授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岳飞连上四奏,表示不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只可引以为危而不可引以为安,只足以使人忧虑而不足以使人祝贺,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岳飞屡次反对“议和”,引起赵构的不满和秦桧的痛恨。 绍兴十年,金撕毁“和议”,大举伐宋。岳飞接到赵构“乘机取胜”的亲笔诏书,立刻调兵遣将,挺进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军全线崩溃。此后,又乘胜进军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杀敌金军,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朱仙镇之捷,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赵构、秦桧一天之内用金字牌发出十二道诏书,催岳飞班师。岳飞明愤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被迫下令撤军。岳飞在撤军前,故意放出风声,说明天渡河,金兀术害怕城内百姓作岳家军内应,连夜弃城,北逃一百余里。 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兵权被夺。十二月,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寺执法官遵旨作最后处决,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一生光明磊落 朱仙镇精忠岳庙历经明、清两代多次整修,香火十分旺盛。四大岳飞庙,我都曾拜访,规模最大的应是岳飞故里安阳汤阴的岳飞庙,论规模与碑文,朱仙镇的岳飞庙居其次。 步入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铸造的“五奸跪忠”铁像,五人蓬头垢面、袒胸露脐、双手反缚、两腿屈膝。其工艺精绝,形象十分逼真。穿过拜殿院中立有几通古碑,其中《满江红》及《送紫崖张先生北伐》两通碑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岳飞手迹石刻,十分珍贵。大殿正中端坐的是新塑的岳飞彩绘塑像,帅盔金甲、气宇轩昂。塑像上方悬挂着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复制匾,金光闪闪、气势万千。岳云、狄雷、何元庆、严成方四员小将分立两旁,正是这四员小将挥动八柄大锤,冲向十万金兵,如入无人之境,迫使金兵撤兵北退,谱写了一曲“八锤大闹朱仙镇”的传世佳话。朱仙镇岳飞庙曾吸引了于谦、乾隆皇帝、杨成武、朱穆之、胡耀邦等历史名人到此赡分留墨。小小古镇,吸引众人纷至沓来的,是人们对岳爷的崇敬,哀叹,吊唁。 往者已逝,对于英雄的敬仰,却从不曾淡忘,每年岳爷爷生日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风尘仆仆的赶来,为所敬重的人献上敬意.至今,小镇的油条仍称呼"油炸桧",爱与恨,是如此鲜明的对比. 历史的见证宏伟清真寺 逶迤辗转,左顾右也顾,就能看到一大片古香古色的宅地了,阳光下殷实而古朴。那就是朱仙镇的清真寺。不是亲眼目睹,无法想像,这样的小镇,竟然有这样恢弘华丽的清真寺.其规模,比开封市盛名的东大寺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真寺的大殿古老沧桑,木质梁柱都已斑驳,为了真实,一直没有新涂彩绘。大殿的正面是正院,宋太宗题字的石碑清晰可辨,看得出我国高官题字运动的源远流长。花香中,寺里的阿訇主动当了免费导游。他年过七十,个子不高,穿黑衣,戴白帽,留着灰色的穆斯林长须,殷勤地指给我们看鱼鳞窗户、未雨先知石和刻有阿拉伯文字的石碑,告诉我全镇三万七千人,有3000穆斯林教民。 未雨先知石位于大门廊柱下,那一小块的青色的石头,雕刻着一人打着伞经过小桥,据说,雨将来时,伞上便沁出水珠,灵验无比.仰望着晴空如洗,只能感叹无法亲睹这样的奇迹. 一根被扒皮的树干躺在大殿左侧。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清真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当地群众称为“相思槐”。 此外,寺里还保留一座清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纪念那些忠诚的信徒,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 耳边不时传来祈祷的声音,在夏日中,大殿凉风习习,令人在烦嚣世事中回归心灵的宁静.阿訇告诉我,这边是男寺,女寺在北边.并告诉我,穆斯林是个干净的教别,每次礼拜前都要洗澡,方才知道,南边房子一排晾晒的毛巾,是每个信徒所用. 忽然想起,在开封另一个辗转而来的民族----犹太人,千年之前定居在汴梁,此后,便与这座城唇齿相依. 不同民族的兼容与包容,就在岁月的流逝中,书写着历史. 在异样灿烂的阳光中,忽然想起"问予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词句,繁华,是过往了,贾鲁河在岁月中变的轻浅,近如墨色,再也承担不起那样繁重的运输,如同淤塞的汴河,因水路的衰落,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角地位. 经济的落寞,无法掩饰它曾经如此显赫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注定了它不可能被忘记.最美的村镇----朱仙镇,没有风光旖旎的画卷,没有锦色山水,但只要你用心,你一定会发现,她宛如一个质朴的农家少女,纵使粗衣素服,也难掩动人的秀丽. 宠辱不惊,无论是花,还是人,都值得尊重.开封如是,朱仙镇,也当如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5ff606010007tv6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