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万安山完全攻略 万安山,在洛阳城东南20公里处偃师李村、寇店乡与伊川县交界处,海拔937.3米,属嵩山余脉,东接嵩岳,西达伊阙,自古就是洛阳南面的屏障。因其山势突兀,险峻挺拔,山顶有西祖师庙,山麓有范仲淹墓、水泉石窟等名胜古迹而远近闻名。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达官贵人到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山凹阴凉处,石怪林密,果木尤多,清泉涌流,曲径通幽。山阳坡,尽生黄背草,春夏碧绿,秋天金黄,连绵不绝,十分壮观。山上庙宇众多,有行宫、白龙王庙、玉泉寺、朝阳洞、磨针宫、真武殿、安阳宫、荡魔观、盘古殿、老君殿、八卦楼等,规模虽不大但也香火不断。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六月十二、九月九有庙会,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游山玩水,顶礼膜拜。 万安山也叫石林山。山上怪石嶙峋,那峻极连天的峰峦,有的挺拔林立,犹如刀削斧劈一般,有的则象斜生的笋尖,可攀缘而上。正是“芙蓉乱捶山之坞,千枝玉笋难为数”“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危檐邃窟,若九陌三条”。“石林雪霁”为旧时洛阳八小景之一,顾名思义是一个嶙峋耸立,冰雪覆盖,风霜酷寒,别有天地的景致。每至冬季,山巅积雪颇厚,犹如批上了一层银白的素装,雪后转晴,其他山上的雪都已化去,只有此山仍是白雪皑皑,映着阳光,石林就会反射出绚烂的光彩,壮丽的美景与古都互相辉映,尤为壮观。 万安山又称“玉泉山”。《名胜志》说:“玉泉山在洛阳东南三十里,上有泉,水如碧玉色。泉上有白龙祠,祈祷甚应。”今白龙祠侧还有玉泉寺存在。 万安山顶和武当山顶都修了祖师庙,所以与南边武当山金顶相对而言又被称为“北金顶”。 万安山当地人叫“南山”。北宋熙宁四年(公元一0七一年),司马光谪居洛阳,选万安山下伊水之滨(今偃师市诸葛镇司马村)建「独乐园」,编纂《资治通鉴》。司马光住进独乐园后写诗一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诗中「南山」系指万安山,说明司马光对万安山情有独锺。2005年人们在万安山白龙潭附近发现司马光石刻遗迹。石刻内容为「司马光君实王尚恭安之闵交如仲孚同至此处元丰元年八月癸丑」。位于较浅的石窟内壁,上有一巨石,至今保护完好,字迹清晰可见。经洛阳市、偃师市文物部门现场勘察鉴定,该处石刻确属北宋司马光遗迹。根据古籍司马光所作《温公续诗话》中对宋初《九僧诗集》的有关记载:……司马光曰:“欧阳公云:《九僧诗集》已亡。元丰元年秋,余游万安山玉泉寺,于进士闵交如舍得之。……直昭文馆陈充集而序之。”看来司马光不仅到此一游,还大有收获,得到了《九僧诗集》,否定了欧阳修认为该诗集已经失传的疑案。 [快车下载]:  [快车下载]:  [快车下载]:  历史名人: 魏文帝曹丕。《魏末传》载,魏文帝曹丕与其子曹睿猎于万安山,见子母鹿,帝射杀母鹿,命其子射子鹿,曹睿(即后来的魏明帝)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由上述记载,可知当时万安山是林木繁茂,虎鹿出没的游览胜地。 女皇武则天。史书记载:……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武则天在万安山上建起了万安宫,与山水为伴,与仙人倾谈。春日里,天气晴朗,宫殿旁的树绿了,花开了,人的心也醉了,忙了一天国事的武则天轻车简从,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梳理思绪,思考着治国方略。于是,有了皇家宫殿的万安山显得忙碌和神秘。 一行。又称“大慧禅师”,俗姓张,公元七、八世纪名僧,唐朝魏州昌乐人(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的南乐)。一行曾在洛阳玉泉寺随悟真修习律宗佛教,造《摄调伏藏》,并自加注解。善无畏大师入唐后,唐玄宗召请一行入京。一行应召入长安,从事天文、历法工作,成为唐朝的大天文学家。 唐时北邙古墓已满,“洛阳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于是万安山成为安息的首选。现在依据有关资料可知,姚崇、宋璟、裴度、贾岛、张说、李德裕、张庭珪、李多祚等一干历史上闪光的名字不下20人葬于此地,但今仅剩范仲淹墓尚在。 唐代名相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其执政期间,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淘汰僧尼,强令归农,是后人公认的一代名相。姚崇墓就在范仲淹墓园东边三四百米的地方。 唐丞相裴遵。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当属河东闻喜裴家,从魏晋开始,该家门出丞相59人。《旧唐书》上为裴家名人作传的约40余人,其中宰相级人物17人。裴遵庆现在声名不著,但从碑文和其传可知其官高位显,颇有政声,是个不错的官。死时85岁,高寿。裴遵死后就埋在万安山。 裴度。为唐代中兴名臣,有再造唐室之功。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力平淮西吴元济之乱,天下藩镇诸侯无不敬畏。长庆初,被穆宗罢兵权,转任东都留守,死后葬在万安山。 张说。为唐代著名诗人,历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四朝,并三次为相,玄宗时封燕国公。姚崇于公元721年卒后,张说第三次出相,并为姚崇写墓志铭。《旧唐书》载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中的许多大作多出他手。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其墓也在此地,今已无存,墓志出土后藏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留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幼时贫,父早死,母改嫁,改姓朱。少时知身世,攻苦食淡,有史书曰:“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待入仕,初露锋芒,上《上执政书》,后因不满吕夷简擅权营私,愤绘《百官图》,尽显官场腐朽之状,遭贬谪。其后先后出任多方地方官,政绩斐然。庆历三年,宋仁宗广开言路,擢升范仲淹为参政知事(副宰相)。范仲淹上《十事疏》,倡“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史称“庆历新政”。范公从政40余年,所到之处,重文教,建学馆,富弼、狄青、孙复、张载均是其弟子。范公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宋初文章柔靡、风俗巧伪,为此他推行革新,并亲力表率,现有《范文正公集》存世。皇佑四年五月,范公病卒于徐州,宋仁宗亲书其碑“褒贤之碑”,谥号“文正”。欧阳修亲书碑铭《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葬于万安山。墓园坐北朝南,背靠绵绵万安山,前临着潺潺的曲水河,西面可以近望龙门山色,东面能够远眺嵩岳少林,果真是气聚风藏的好地方。范墓园中除了范仲淹本人墓之外,还包括其母亲儿子等后代墓多座。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规模之宏大为历史所罕见。 名胜古迹: 祖师庙 庙雄据万安山峰巅,全用岩石砌墙,香火旺盛,其正殿荡魔观真武殿于1997年重建。 传说祖师起初并没道行,在这山上修行时,就在祖师庙的峰尖通南天门的半路上,有块八仙桌大的石头突起在悬崖边上,石面平整,有天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坐在这石上下象棋,这祖师还是肉眼,竟认不出二位是仙人,迷迷糊糊地站在一旁观战,饿了便同新安县那位王乔一样(参看《烂柯仙迹》)吃仙人吃剩的桃子,结果肚饱力增。现在,该石仍在,被称为“下棋石”,石上有棋盘痕。 修行中观音变为美女去试探祖师,惹得祖师心猿意马,动了凡心,结果道行顿失,气晕祖师。祖师重上山后,意志坚定,终于修成。观音又化作美女来试探,气得祖师怒斥:“深山密林,哪来秀弱女子?屡坏我事,定是妖孽(邪恶)。今日绝不放过,让你再害他人!”说罢拔剑便刺,吓得观音回头就逃,祖师在后直追,一直往东追到五龙沟,观音跳下深崖,祖师毫不犹豫,也纵身跳下,结果在山腰被九龙接住,脱胎换骨,成了大神,此为“九龙捧圣”。 祖师的来历,祖师人称“真武大帝(参看《活杨宫》),但当初是何样人物,众说纷纭。有说他是与天地同生的神人。有说是位富贵的太子,厌烦了宫廷醉生梦死的生活,看破红尘,修行得道的。也有说他是当地的凡人,据说,是现今伊川县白元乡夹河村人,这是万安山西南伊河边的一个小村子。这孩子叫张章,十五六岁时,还是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横顺,迷迷糊糊的。张章平时爱拔草编草绳。有年正月十五,他用自己编的草绳把村边几丈高的一座塔拦腰拴紧,另一头搭在自个肩上,嘴里嘟囔着什么,用力一拉,竟将高塔拉倒了。这叫“张章拉塔”。人们正惊讶间,见尘灰中张章化成一股白气飘飞起来,成仙了。他后来飘到附近最高的万安山上,想落下来,谁知刚一着地,就把山顶给压歪了,成了现在的模样。他看山承受不了自己的压力,又腾空而起,一直飞到湖北省的武当山顶,落地修行成了大神。因此,后人在万安山顶和武当山顶都修了祖师庙。 朝阳洞 白龙王庙东隔一山谷,一突出岭嘴上有块屋大石块。名叫“卧牛石”,石南有一平地垒起的砖券窑洞,名为朝阳洞。洞建于民国年间,洞门上有砖雕“西游图”十分生动。 据洞前碑刻所记,当地村妇李自贞极信神,民国三十三年春夜晚熟睡中,梦见一白发老人,自称是神,说这卧牛石南边三步远为风水宝地,地势平坦,山溪环抱,山岩围护,峰峦朝拱,可以建造神殿。看你诚善,因此托你来办这建庙事宜。李自贞梦醒疑疑惑惑,并不当真,谁知再睡后依然做梦,梦境一般无二。如是再三,方确信无疑,就筹资盖起这间窑洞。 注:不少庙宇的起因都是由于“梦境”所致,但有的有史为证,纯是为了托梦办事,不一定有梦;有的怕是昼有所思,夜有所梦,幻想成真,连做梦人自个儿都真假莫辨了。 磨针宫 过朝阳洞东行,一坡凹处又坐落一砖券窑屋,名“磨针宫”,传说祖师修行日久,见进步不大,便心灰意冷,沮丧下山,走至“磨针宫”东边的山峰处,见一老太太正在磨一铁棒,说是为女儿磨根绣花针用。祖师疑惑不信,老太太说:“只要功夫真,铁棒磨成针。”祖师大受启发,回头上山接着修炼起来。这老太太,是观音菩萨变化的,那山峰上至今有数条笔直凹沟,传是当时磨针磨出的沟痕。峰下有井,为铁棒蘸水所用,名“磨针井”。“磨针宫”即为纪念此事所建,故塑观音坐像。 白龙王庙 从南宋沟登上一个斜山坡,拐过一个山嘴,林木掩映中,有一开阔坪台,南边有一直径二十米大小的水潭,人称“白龙潭”,经年碧波荡漾。潭北有坐北朝南的白龙王庙,现存建筑自南往北依次有歇马将军殿、龙王大殿、九龙圣母殿及后厢房二间,均为硬山顶、龙王殿内悬有民国年间第十区行政专员兼洛阳县长王泽民赠匾:“甘雨谷 (谷的繁体字,“养活”意)我”;内墙四周有壁画多幅,均记载着在当地广泛流传的白龙王传说,此择有趣者数则。 石罢浇地显神威 据传,白龙王为今偃师县庞村乡白草坡人。白草坡古时为较大牧场,明末李自成的军队曾在此牧马,后逐渐住人成村,村亦因地处坡岭而名。由村子形成时间及故事内容看,白龙王当为清朝人。 白龙王幼时家贫,长期住在舅家帮工过活。舅家在庞村乡石罢村。据说伊河上游一直是石头底,到该村石底完了,变成沙底,村子便名石罢。 有年大旱,舅父叫他到地里绞(用辘轳)井水浇玉米。中午,舅母给他送饭时,见他躺在地头扯呼噜睡觉,一桶水没绞哩!舅母骂他懒虫,他说你回不到家,我这地就浇完了,舅母气得跺脚回家,没走多远,忽听身后哗哗水响,回看,只见外甥头扎在井口里,井水便翻腾着涌上来,漫开去,眨眼间,全村的地都浇了个透湿。舅母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头。 四棵芝麻装满仓 那年,舅家种了五亩芝麻,舅父让他去锄地间亩。他下地一看,嫌苗太稠,就拿起锄,乒乒乓乓将苗锄得只在地四角留下了四棵。 舅父见了,气得要死,骂他:“你想喝西北风呀!”他嘿嘿笑笑:“您回去准备盛芝麻的房子吧!”舅父想想舅母说的浇地怪事儿,半信半疑回家,将一间大屋子收拾好,门窗洞堵了,单等收秋。 秋熟了,外甥把四棵芝麻割掉扛回家,扒梯子上到房顶,将芝麻棵头朝下对着烟囱口,用镰把一敲,芝麻粒便下雨似地哗哗哗往屋里撒。 舅父看傻了眼,半袋烟工夫,芝麻便装到山墙高,从屋檐下的麻雀洞里“沙啦啦”往外漏。舅父忙喊:“满啦!满啦!”芝麻才不流下。 护驾有功封龙王 传说乾隆帝来游龙门时,行至伊河岸边,忽见一农民装扮人道中拦驾,自称是偃师白草坡人氏,愿保天子游览龙门。侍卫正想将此人轰开,乾隆帝却见此人相貌不凡,话非戏言,答应说:“其心可嘉,今驾后随行。”此人行个礼,往仪仗队后去时,身子一晃,却化作一道白光,变成一条银光闪亮的玉龙,护在皇上的轿顶。众轿夫惊得目瞪口呆,但见皇上目光安定,如视无物,也不敢乱语,继续前行。 队伍将至伊阙,头顶阳光分外光亮,明晃晃刺眼,热辣辣晒人,轿夫挥汗如雨,叫苦连天;皇上精神疲倦,游兴大减。忽然,众轿夫觉得肩头一轻,只见轿顶玉龙腾起,在天空几番翻飞,便播出一片祥云,遮挡住酷日,投下一片凉荫。人行云行,人始终走在凉荫之中。乾隆帝大喜过望,立即敕封这条玉龙为都督龙王。 县长赠匾谢甘雨 民国二十六年,洛阳一带已大旱三年,第十区行政专员兼洛到长王泽民来到白龙潭前祈雨。县长对着龙王塑像说:“人都传你能呼风唤雨,我今日特来求雨,你若有灵,三天以内下雨,我为你赠挂大匾;过了三天仍无雨下,我就来扒你的神庙。”言罢下山。 白龙潭离山下不过五六百米,县长刚拐过山嘴,便见山顶罩上浓云,紧走慢行间,雨点已洒落下来。待县长下到山脚,地已淋湿成泥,只好脱鞋赤脚踏行。旱情解除后,县长就给白龙王庙里赠了一块大匾,悬挂至今。 白龙王庙由于有了这许多奇妙的传说,故声名远扬,香火旺盛,每逢庙会时更成为游人香客留连之处,而与它东边紧邻的玉泉寺,却冷冷落落,仅余一片残墙碎瓦和一间破旧不堪的后殿。 现在还能看到了几块康乾时期的碑刻,大概都是庙宇重修碑记,而庙里的香火正盛。 汉代石碑: 山脚下有通已经辨不清文字的石碑,据《水经注》记载,这通石碑是河南隐士通明于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所立。之后的《晋书》中记载,晋惠帝司马衷曾派校尉陈仲元到洛阳附近的山上祈雨,陈仲元把其他山上祭祀的队伍全部撤走,唯独留下石林山上的祭祀者。或许是他与这座山有着很深的渊源,七日之后,大雨倾盆而下,这雨仿佛被施了魔法般一泻如注,飞溅到山石间、丛林中,溅起的水花足有一尺多高。那水花在空中跳跃、翻滚着坠落,整个石林仿佛在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尘土被冲刷了,污垢被涤荡了,大雨过后,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石柱英姿勃发,神气十足。也因了这场雨,人们便认定此山中有神仙,能够有求必应,附近的百姓、过往的路人于是纷纷赶来祭拜、祈福,久而久之,祭拜的人群渐渐壮大。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六月十二、九月九,山上有庙会,可谓游人如织。 仙姑庵 祖师庙东边,山半坡处有一天然石洞,传是“八仙”中的何仙姑云游到此,遇上蓝采和,品性相投,喜结友好,在此洞中住过一段时日。 水泉石窟 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约30公里处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万安山断崖上。坐东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交脚弥勒佛等。龛楣及其近旁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璎珞等。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形象生动的蹲卧狮兽等。雕刻技法简朴,系北魏造像硬直风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体态有力,为盛唐艺术风格。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开元元年(713)等造像题记。窟外南壁,保存碑记一通,系依山而刻;其中有关于石窟历史的记载,字迹多已剥蚀不清。该石窟的造像应为北魏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 牡丹石 牡丹石是万安山独有的稀世石料,经过我们工匠的精雕细琢,制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牡丹奇石和牡丹工艺品。牡丹石之乡,位于洛阳龙门石窟东十余公里万安山下的偃师市寇店镇,此镇因宋朝名相寇准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万安山的褶皱中。 据专家考证,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晶体状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随其他岩浆流动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于大理石硬度的石质,那些或散或聚的晶体则是相当于玉石质量硬度的石质,在自然时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 牡丹石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美,更在于其稀少。专家在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只有中国洛阳此处有极少的储量,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麦饭石 万安山南麓伊川县吕店乡铁李沟村一带盛产长寿石“麦饭石”,故村子被誉为长寿村。宋代医学家李迅对麦饭石的生境与特征有过较详尽的描述:“麦饭石,处处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鹅卵,或如盏,或如饼,大略状如一团麦饭,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但于溪间麻石中寻有此状者即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麦饭石的性能、用途、用法都有记载。麦饭石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钙、镁、磷常量元素和锌、铁、硒、铜、 、锶、碘、氟、偏硅酸等十八种微量元素。所以具有调节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机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缺氧,抗疲劳能力,健胃保肝,祛邪扶正,蓄精固本,防癌抗癌,防止高血压和老年血管硬化等功效。 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 (Willd.) C. Tanaka) 【别名】菅草、黄背茅(《岭南科学期刊7卷》)、进肌草、山红草(广东)、屈针草(广西)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区。 【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木兰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百合纲 Liliopsida 鸭跖草亚纲 Commelinidae 莎草目 Cyperales 禾本科 Poaceae 菅草属 Themeda 【命名人】Carl Ludwig von Willdenow, C. Tanaka 多年生。秆粗壮,直立,高80-110厘米。叶鞘有毛或无毛;叶舌长1-2毫米,顶端钝;叶片线形。长12-40厘米,宽4-5毫米,扁平或边缘外卷,中脉明显,通常在基部具硬疣毛。伪圆锥花序狭,长30-40厘米,总状分枝长1-2厘米,具7枚小穗,总梗长2-3毫米,其下托以长2.5-3厘米佛焰苞,总苞状雄性小穗4枚位于基部的同一平面上,长0.8-1厘米;通常一枚无柄小穗两性,纺锤状圆柱形,长8-10毫米,基盘具2-4毫米棕色柔毛,第一颖革质,边缘内卷,顶端截平,上部具短硬毛,第二颖与第一颖等长,两边为第一颖所包,第一外稃透明膜质,无内稃,第二外稃短,具棕黑色长芒,芒长5-6厘米,膝曲,下部密生短柔毛;有柄小穗2枚,雄性或中性,无芒。花果期7-10月。黄背草的根虚,生长在较浅层的土上, 多生于干燥的山地阳坡,在北方多生长在火成岩如花岗岩初风化的土壤,在华北、西北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上,能成为群落的优势种。春天发出丛生的茎叶,各种家畜乐于采食。萌发早,可在春夏之交供给饲草。夏末秋初开始抽穗,草质逐渐粗老,适口性降低。种子成熟后,营养价值降低。不同利用时期,营养成分变化很大。抽穗以前是各种草食家畜的良好饲料,为春夏之交的填补饲草。抽穗开花后,饲草品质急剧下降,种子成熟时,种子基盘有坚硬的锥刺,能刺入畜体引起皮肤炎症。牛、羊采食可刺伤口腔,引起口腔炎,进入胃肠引起肠胃炎。种子成熟后的黄背草,纤维增高,可用做造纸等原料。房子用黄背草苫顶经久耐用。 历史篇章: 《全唐诗》卷500_14 【过天津桥晴望】姚合 闲立津桥上,寒光动远林。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 雪路初晴出,人家向晚深。自从王在镐,天宝至如今。 《全唐诗》卷509_21 【天津桥晚望】顾非熊 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 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 注:诗中“皇宫对嵩顶”“云收中岳近”句,便是指洛阳皇宫与万安山遥遥相对的气势。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五·狐九 张直方 唐代咸通年间的庚寅年,卢龙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张直方,上书请允许履行朝见皇上的礼仪,皇上特下诏书答应了他。先前,张家世代主宰燕地,燕地的百姓世世代代蒙受张家的恩惠。对到燕昭黄金台来的嘉宾礼节周到,对易水上的壮士尽力安抚,土地肥沃,兵多将广。朝廷也常常姑息迁就,直到张直方继承了父亲的职务。这个人出生于富贵家庭,地位在地方长官之上,不曾把人民的喜悦和忧愁放在心上。却在家里尽情地饮酒,在野外无节制地捕猎,戴着皮冠打猎,动则就是巨大的赏钱,对身边的仆人也表现出特殊的宠爱。到了晚年三军将士表现出了极大不满,张直方的心里才稍稍有点不安宁,他身边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于是全家向西到京城去,懿宗皇帝任命他为左武卫大将军。张直方飞苍鹰跑黄犬,不去尽巡察的职责。往往在通道上安设捕兽的网,就连狗和猪也剩不下。如果奴仆有不如意的,立刻就杀死他。有的人说:“在京都之内,不可随意杀人。”张直方的母亲说:“还有比我的儿子更尊贵的吧?”他们的犯上行为不是很清楚吗。因此谏官列出张直方的罪状上书给皇帝,要求把他抓起来交给廷尉审查,皇上不忍心对他施加刑罚,于是降职担任燕王府司马,让他分担洛阳军队的事务。张直方到了东都,既不改过自新,却更加放肆地到处游玩。洛阳的四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看见了,都认识他,一定成群地鸣叫长嗥着离开他。有个叫王知古的人,是东诸侯的贡士,虽然涉略过儒家学说,却多次没有被礼部擢为进士,于是回家去到山水之间游玩,把击球喝酒当做正事,在南邻和北里之间到处游玩,到这时才有人把他介绍给张直方。张直方把他请来,亲眼看见了他的伶牙利齿,不自觉地身子就移到座席前面去了,从此天天互相在一起玩耍。壬辰年冬季十一月,王知古曾经早起,只见屋里没有烟火,愁云布满了天空,静悄悄地令人心里不自在。就徒步走向张直方的府第去,就见张直方急匆匆地出来,正准备去打猎。对王知古说:“能跟我们一块去吗?”王知古因为天太冷脸上有困难的表情,张直方回头对幼僮说:“取一个黑色的短袍来。”就请王知古穿上,王知古在短袍外面又加上一件深色衣服,就并排骑马出发。出长夏门时还零星地下着小雪花,到阙塞时密雪象下雨似的,于是渡过伊水又向东南走,走过万安山的北面山坡,途中射猎的收获很多。用羽觞喝酒,吃烧兔肉,一点也不觉得有寒冬的样子。等到天开雪停,太阳也将要落山了,忽然有只大狐狸在王知古的马头前面跑过去,王知古趁着酒兴去追赶,追了几里路没也追上,反而和打猎的伙伴走失了。不一会儿,雀乱叫云雾蒙蒙,不知自己到了哪里。隐隐地听见洛城日暮的钟声,只是在山中小路和古老的柏树之间走来走去,不一会山川变黑暗了,好象是一更天左右,远远地望去,看见有个很明亮的火炬,就靠着积雪的光亮走向火炬。又走了好象十多里,到了就见乔木林树枝交叉着,有扇红色大门开在中间,白色的墙壁延伸出去,真象是朝廷的住宅一样。王知古到门前下马,准备就在这里等待天亮。不久,马晃动缰绳的声音,被守门人觉察了,隔着大门问是谁。王知古回答说:“我是成周贡士太原人王知古,今天早晨有个隐居的朋友准备回到崆峒山旧居去,我在伊水边上为他饯行,承受不了这离别酒,就扯着衣袖告别,马跑起来,就不能止住,迷失道路来到这里,天一放亮就走,请不要责备我。”守门人说:“这里是南海副使崔中丞的庄子,主人最近接到天书到京城去了,公子又跟随着军师西征去了,这里只有女人了,怎能让你久留在这里呢?我不敢决定是走还是留下,请让我传达到女主人那里去。”王知古虽然担心,自己一想已经半夜了,离开这儿到哪里去呢?于是两手合抱恭敬地站着等待。不一会儿,有人拿着蜜蜡自里面走来,打开了门锁,领着保母出来,王知古走上前行礼,仍然述说其中原因,保母说:“夫人传话说,主人和公子都不在家,照礼法没有请客人进门的道理。可是我们住的地方与大山大泽相通,是豺狼出没嗥叫的地方,如果硬是拒绝你,那就是看见别人落水而不伸手相救。请你住到外厅,明天再走吧。”王知古说了道谢,跟保母进去了,路过的重重门户和侧厅等地方,梁柱拱顶,十分宽敞,帷帐幕布鲜艳华美,点着银灯,摆设了绮丽的座席,让知古坐在上面,喝了三巡酒,又摆上很多菜肴,豹胎肥鱼,穷尽了水中陆上的美味,保母也时时来劝酒。吃完饭,保母又问王知古的家世和当官的亲属,以及内外的姻亲,王知古全都说了。保母说:“你穿着高耸的服装戴着官帽,金玉美质,奇特的风度,既年青,又行为端正,这实在是贤淑美女的好丈夫。女主人有个十分钟爱的小女儿,快成年了,经常托人做媒,为女儿寻找好配偶,今天是什么日子,得到了一个好丈夫。潘杨两家的和好能够变成现实,凤凰结合的兆头就在眼前。不知你的心里觉得怎么样?”王知古收起笑容说:“我的文章没有金石的声音,才学不象玉石那样润泽有光彩,怎么敢去想娶妻安家?只担心我地位的低下,更不必说我这个迷路的人受到你们的宠爱,值得庆幸的是半夜里相遇,在这寓馆里聆听你的指教,使美好的气氛集中在这秦台之上。二个客人醉酒乱走迷路,正在没有办法的时候,福禄寿三星却照到我的身上,唯恐自己长象太差。如果能够寄身在你们这个豪门大族之中受到保护,又把好配偶嫁给我,那是我平生的志愿,竟然全在这里遇上了吗?”保母很喜欢,开着玩笑进里面去禀报给主母,又出来传达女主人的意见说:“你自从进了我们崔家大门,实在是表现出了你的美德,献出了苹蘩一样的敬意,懂得琴瑟谐和的道理。只是怀念那年龄小而柔弱的少女,想让她与一个高尚的人婚配,蒙你慷慨地答应,却也了却了我平素的心愿。往京城里寄封信给主人,路还不算很远,要你一百两银子的聘礼也不算过分,我感到很是欣慰,多嘱咐你几句罢了。”王知古严肃地行礼回答说:“我是小虫和沙土一类微不足道的东西,按道理应当湮没无闻,可是你们这个钟鸣鼎食的高贵家庭,竟蒙受你们看得起,就象是一碗清水,洒在扫净的土地上。黄鹤伸长脖子,野鸭子快步疾走,全听你们的安排。”说完,王知古又行了一个礼。保母又对他开玩笑说:“等到那一天,打扮得花团锦簇的新娘子准备脱下衣服,梳妆匣子完全打开,镜子里的人脸象月亮有晕一样迷人,洞房里象雾缭绕一样令人目眩,这个时候,你还会想到我吗?”王知古道谢说:“以凡人的身份来到神仙的府第,从地下登上天河,不是有人举荐,谁能自己给自己作中间人?我应当永远铭记你高尚的心灵,就象带子束在身上,一辈子也不忘记,佩带着与人周旋。”又行礼致谢。这时就见月光直接照在院子里,实在是个好夜晚。保母请王知古脱下衣服休息,脱下麻衣,里面的黑袍露出来,保母讽刺地说:“难道有贵族而穿后身短的衣服吗?”王知古道歉说:“这件衣服是向经常在一块游玩的熟人借的,本来不是我自己的衣服。”又问是向谁借的。回答说:“是卢龙张直方仆射借给我的。”保母忽然吃惊地叫着跌在地上。脸色象死灰一样。站起来以后,也不回头看就走进后宅去了。远远地就听大声的叱骂说:“夫人你的事情办错了,来求宿的是张直方一类人。”又听夫人的声音叱责说:“火急地赶他走,不要引来仇敌。”于是婢女和僮仆成群地跟从着,拿着大火炬,拖着白木棒走上台阶,王知古惶恐不安,跳到庭院里,向四面望着道歉,咒骂声纷纷传来,仅仅能走出门来。才出门,已经关上大门,上了门栓,还听到不停的喧哗声。王知古惊诧地站在道的东面,自己在那里长久地叹气。又在残破的围墙边,找回了自己的马,就骑马离开了。远远地看见大火象燎原一样,于是连提缰绳跑去,到了一个地方,就见征调的和租用的车正在喂牛和生火做饭。问这是什么地方,则是伊水东面,草店的南面。又枕着马鞍打了个盹,有一顿饭的时间因受震动才清醒过来。心情稍稍安定,就在大道上扬鞭飞驰,等赶到都门,已有张直方的好几个骑士来寻他了。远远地走到张直方的府第,看见张直方以后,王知古却气闷得说不出话。张直方安慰他,坐下以后才说了夜里遇到的怪事。张直方站起来拍着大腿说:“山中的鬼怪,也知人间有张直方吗?”先让王知古休息,又召了几十个人,都是善于打猎的人,让他们吃猪肉喝足酒,与王知古又出南门,到了万安的北面,王知古在前面当向导。残雪中马的足迹很清楚,一直通向柏树林。到里面一看,石碑棺木在荒山坡上乱扔着,在密林中有打柴割草的残迹,中间排着十多个大坟墓,都是狐狸野兔的洞穴,坟下面有走出来小路。于是张直方命令在四周张开网罗,张满弓弩等待着,在网罗以内,就捆乱麻点火,带着锹镐挖洞,一边挖一边用烟火熏。不一会儿,大群狐狸突然跑出来,有焦头烂额的,有被网缠住的,有跟着弓弦声被射中的,总计捉了大小一百多只狐狸,就回城去了。 名胜古迹: 祖师庙 庙雄据万安山峰巅,全用岩石砌墙,香火旺盛,其正殿荡魔观真武殿于1997年重建。 传说祖师起初并没道行,在这山上修行时,就在祖师庙的峰尖通南天门的半路上,有块八仙桌大的石头突起在悬崖边上,石面平整,有天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坐在这石上下象棋,这祖师还是肉眼,竟认不出二位是仙人,迷迷糊糊地站在一旁观战,饿了便同新安县那位王乔一样(参看《烂柯仙迹》)吃仙人吃剩的桃子,结果肚饱力增。现在,该石仍在,被称为“下棋石”,石上有棋盘痕。 修行中观音变为美女去试探祖师,惹得祖师心猿意马,动了凡心,结果道行顿失,气晕祖师。祖师重上山后,意志坚定,终于修成。观音又化作美女来试探,气得祖师怒斥:“深山密林,哪来秀弱女子?屡坏我事,定是妖孽(邪恶)。今日绝不放过,让你再害他人!”说罢拔剑便刺,吓得观音回头就逃,祖师在后直追,一直往东追到五龙沟,观音跳下深崖,祖师毫不犹豫,也纵身跳下,结果在山腰被九龙接住,脱胎换骨,成了大神,此为“九龙捧圣”。 祖师的来历,祖师人称“真武大帝(参看《活杨宫》),但当初是何样人物,众说纷纭。有说他是与天地同生的神人。有说是位富贵的太子,厌烦了宫廷醉生梦死的生活,看破红尘,修行得道的。也有说他是当地的凡人,据说,是现今伊川县白元乡夹河村人,这是万安山西南伊河边的一个小村子。这孩子叫张章,十五六岁时,还是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横顺,迷迷糊糊的。张章平时爱拔草编草绳。有年正月十五,他用自己编的草绳把村边几丈高的一座塔拦腰拴紧,另一头搭在自个肩上,嘴里嘟囔着什么,用力一拉,竟将高塔拉倒了。这叫“张章拉塔”。人们正惊讶间,见尘灰中张章化成一股白气飘飞起来,成仙了。他后来飘到附近最高的万安山上,想落下来,谁知刚一着地,就把山顶给压歪了,成了现在的模样。他看山承受不了自己的压力,又腾空而起,一直飞到湖北省的武当山顶,落地修行成了大神。因此,后人在万安山顶和武当山顶都修了祖师庙。 朝阳洞 白龙王庙东隔一山谷,一突出岭嘴上有块屋大石块。名叫“卧牛石”,石南有一平地垒起的砖券窑洞,名为朝阳洞。洞建于民国年间,洞门上有砖雕“西游图”十分生动。 据洞前碑刻所记,当地村妇李自贞极信神,民国三十三年春夜晚熟睡中,梦见一白发老人,自称是神,说这卧牛石南边三步远为风水宝地,地势平坦,山溪环抱,山岩围护,峰峦朝拱,可以建造神殿。看你诚善,因此托你来办这建庙事宜。李自贞梦醒疑疑惑惑,并不当真,谁知再睡后依然做梦,梦境一般无二。如是再三,方确信无疑,就筹资盖起这间窑洞。 注:不少庙宇的起因都是由于“梦境”所致,但有的有史为证,纯是为了托梦办事,不一定有梦;有的怕是昼有所思,夜有所梦,幻想成真,连做梦人自个儿都真假莫辨了。 磨针宫 过朝阳洞东行,一坡凹处又坐落一砖券窑屋,名“磨针宫”,传说祖师修行日久,见进步不大,便心灰意冷,沮丧下山,走至“磨针宫”东边的山峰处,见一老太太正在磨一铁棒,说是为女儿磨根绣花针用。祖师疑惑不信,老太太说:“只要功夫真,铁棒磨成针。”祖师大受启发,回头上山接着修炼起来。这老太太,是观音菩萨变化的,那山峰上至今有数条笔直凹沟,传是当时磨针磨出的沟痕。峰下有井,为铁棒蘸水所用,名“磨针井”。“磨针宫”即为纪念此事所建,故塑观音坐像。 白龙王庙 从南宋沟登上一个斜山坡,拐过一个山嘴,林木掩映中,有一开阔坪台,南边有一直径二十米大小的水潭,人称“白龙潭”,经年碧波荡漾。潭北有坐北朝南的白龙王庙,现存建筑自南往北依次有歇马将军殿、龙王大殿、九龙圣母殿及后厢房二间,均为硬山顶、龙王殿内悬有民国年间第十区行政专员兼洛阳县长王泽民赠匾:“甘雨谷 (谷的繁体字,“养活”意)我”;内墙四周有壁画多幅,均记载着在当地广泛流传的白龙王传说,此择有趣者数则。 石罢浇地显神威 据传,白龙王为今偃师县庞村乡白草坡人。白草坡古时为较大牧场,明末李自成的军队曾在此牧马,后逐渐住人成村,村亦因地处坡岭而名。由村子形成时间及故事内容看,白龙王当为清朝人。 白龙王幼时家贫,长期住在舅家帮工过活。舅家在庞村乡石罢村。据说伊河上游一直是石头底,到该村石底完了,变成沙底,村子便名石罢。 有年大旱,舅父叫他到地里绞(用辘轳)井水浇玉米。中午,舅母给他送饭时,见他躺在地头扯呼噜睡觉,一桶水没绞哩!舅母骂他懒虫,他说你回不到家,我这地就浇完了,舅母气得跺脚回家,没走多远,忽听身后哗哗水响,回看,只见外甥头扎在井口里,井水便翻腾着涌上来,漫开去,眨眼间,全村的地都浇了个透湿。舅母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头。 四棵芝麻装满仓 那年,舅家种了五亩芝麻,舅父让他去锄地间亩。他下地一看,嫌苗太稠,就拿起锄,乒乒乓乓将苗锄得只在地四角留下了四棵。 舅父见了,气得要死,骂他:“你想喝西北风呀!”他嘿嘿笑笑:“您回去准备盛芝麻的房子吧!”舅父想想舅母说的浇地怪事儿,半信半疑回家,将一间大屋子收拾好,门窗洞堵了,单等收秋。 秋熟了,外甥把四棵芝麻割掉扛回家,扒梯子上到房顶,将芝麻棵头朝下对着烟囱口,用镰把一敲,芝麻粒便下雨似地哗哗哗往屋里撒。 舅父看傻了眼,半袋烟工夫,芝麻便装到山墙高,从屋檐下的麻雀洞里“沙啦啦”往外漏。舅父忙喊:“满啦!满啦!”芝麻才不流下。 护驾有功封龙王 传说乾隆帝来游龙门时,行至伊河岸边,忽见一农民装扮人道中拦驾,自称是偃师白草坡人氏,愿保天子游览龙门。侍卫正想将此人轰开,乾隆帝却见此人相貌不凡,话非戏言,答应说:“其心可嘉,今驾后随行。”此人行个礼,往仪仗队后去时,身子一晃,却化作一道白光,变成一条银光闪亮的玉龙,护在皇上的轿顶。众轿夫惊得目瞪口呆,但见皇上目光安定,如视无物,也不敢乱语,继续前行。 队伍将至伊阙,头顶阳光分外光亮,明晃晃刺眼,热辣辣晒人,轿夫挥汗如雨,叫苦连天;皇上精神疲倦,游兴大减。忽然,众轿夫觉得肩头一轻,只见轿顶玉龙腾起,在天空几番翻飞,便播出一片祥云,遮挡住酷日,投下一片凉荫。人行云行,人始终走在凉荫之中。乾隆帝大喜过望,立即敕封这条玉龙为都督龙王。 县长赠匾谢甘雨 民国二十六年,洛阳一带已大旱三年,第十区行政专员兼洛到长王泽民来到白龙潭前祈雨。县长对着龙王塑像说:“人都传你能呼风唤雨,我今日特来求雨,你若有灵,三天以内下雨,我为你赠挂大匾;过了三天仍无雨下,我就来扒你的神庙。”言罢下山。 白龙潭离山下不过五六百米,县长刚拐过山嘴,便见山顶罩上浓云,紧走慢行间,雨点已洒落下来。待县长下到山脚,地已淋湿成泥,只好脱鞋赤脚踏行。旱情解除后,县长就给白龙王庙里赠了一块大匾,悬挂至今。 白龙王庙由于有了这许多奇妙的传说,故声名远扬,香火旺盛,每逢庙会时更成为游人香客留连之处,而与它东边紧邻的玉泉寺,却冷冷落落,仅余一片残墙碎瓦和一间破旧不堪的后殿。 现在还能看到了几块康乾时期的碑刻,大概都是庙宇重修碑记,而庙里的香火正盛。 汉代石碑: 山脚下有通已经辨不清文字的石碑,据《水经注》记载,这通石碑是河南隐士通明于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所立。之后的《晋书》中记载,晋惠帝司马衷曾派校尉陈仲元到洛阳附近的山上祈雨,陈仲元把其他山上祭祀的队伍全部撤走,唯独留下石林山上的祭祀者。或许是他与这座山有着很深的渊源,七日之后,大雨倾盆而下,这雨仿佛被施了魔法般一泻如注,飞溅到山石间、丛林中,溅起的水花足有一尺多高。那水花在空中跳跃、翻滚着坠落,整个石林仿佛在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尘土被冲刷了,污垢被涤荡了,大雨过后,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石柱英姿勃发,神气十足。也因了这场雨,人们便认定此山中有神仙,能够有求必应,附近的百姓、过往的路人于是纷纷赶来祭拜、祈福,久而久之,祭拜的人群渐渐壮大。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六月十二、九月九,山上有庙会,可谓游人如织。 仙姑庵 祖师庙东边,山半坡处有一天然石洞,传是“八仙”中的何仙姑云游到此,遇上蓝采和,品性相投,喜结友好,在此洞中住过一段时日。 水泉石窟 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约30公里处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万安山断崖上。坐东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交脚弥勒佛等。龛楣及其近旁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璎珞等。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形象生动的蹲卧狮兽等。雕刻技法简朴,系北魏造像硬直风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体态有力,为盛唐艺术风格。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开元元年(713)等造像题记。窟外南壁,保存碑记一通,系依山而刻;其中有关于石窟历史的记载,字迹多已剥蚀不清。该石窟的造像应为北魏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 牡丹石 牡丹石是万安山独有的稀世石料,经过我们工匠的精雕细琢,制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牡丹奇石和牡丹工艺品。牡丹石之乡,位于洛阳龙门石窟东十余公里万安山下的偃师市寇店镇,此镇因宋朝名相寇准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万安山的褶皱中。 据专家考证,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晶体状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随其他岩浆流动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于大理石硬度的石质,那些或散或聚的晶体则是相当于玉石质量硬度的石质,在自然时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 牡丹石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美,更在于其稀少。专家在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只有中国洛阳此处有极少的储量,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麦饭石 万安山南麓伊川县吕店乡铁李沟村一带盛产长寿石“麦饭石”,故村子被誉为长寿村。宋代医学家李迅对麦饭石的生境与特征有过较详尽的描述:“麦饭石,处处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鹅卵,或如盏,或如饼,大略状如一团麦饭,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但于溪间麻石中寻有此状者即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麦饭石的性能、用途、用法都有记载。麦饭石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钙、镁、磷常量元素和锌、铁、硒、铜、 、锶、碘、氟、偏硅酸等十八种微量元素。所以具有调节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机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缺氧,抗疲劳能力,健胃保肝,祛邪扶正,蓄精固本,防癌抗癌,防止高血压和老年血管硬化等功效。 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 (Willd.) C. Tanaka) 【别名】菅草、黄背茅(《岭南科学期刊7卷》)、进肌草、山红草(广东)、屈针草(广西)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区。 【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木兰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百合纲 Liliopsida 鸭跖草亚纲 Commelinidae 莎草目 Cyperales 禾本科 Poaceae 菅草属 Themeda 【命名人】Carl Ludwig von Willdenow, C. Tanaka 多年生。秆粗壮,直立,高80-110厘米。叶鞘有毛或无毛;叶舌长1-2毫米,顶端钝;叶片线形。长12-40厘米,宽4-5毫米,扁平或边缘外卷,中脉明显,通常在基部具硬疣毛。伪圆锥花序狭,长30-40厘米,总状分枝长1-2厘米,具7枚小穗,总梗长2-3毫米,其下托以长2.5-3厘米佛焰苞,总苞状雄性小穗4枚位于基部的同一平面上,长0.8-1厘米;通常一枚无柄小穗两性,纺锤状圆柱形,长8-10毫米,基盘具2-4毫米棕色柔毛,第一颖革质,边缘内卷,顶端截平,上部具短硬毛,第二颖与第一颖等长,两边为第一颖所包,第一外稃透明膜质,无内稃,第二外稃短,具棕黑色长芒,芒长5-6厘米,膝曲,下部密生短柔毛;有柄小穗2枚,雄性或中性,无芒。花果期7-10月。黄背草的根虚,生长在较浅层的土上, 多生于干燥的山地阳坡,在北方多生长在火成岩如花岗岩初风化的土壤,在华北、西北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上,能成为群落的优势种。春天发出丛生的茎叶,各种家畜乐于采食。萌发早,可在春夏之交供给饲草。夏末秋初开始抽穗,草质逐渐粗老,适口性降低。种子成熟后,营养价值降低。不同利用时期,营养成分变化很大。抽穗以前是各种草食家畜的良好饲料,为春夏之交的填补饲草。抽穗开花后,饲草品质急剧下降,种子成熟时,种子基盘有坚硬的锥刺,能刺入畜体引起皮肤炎症。牛、羊采食可刺伤口腔,引起口腔炎,进入胃肠引起肠胃炎。种子成熟后的黄背草,纤维增高,可用做造纸等原料。房子用黄背草苫顶经久耐用。 历史篇章: 《全唐诗》卷500_14 【过天津桥晴望】姚合 闲立津桥上,寒光动远林。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 雪路初晴出,人家向晚深。自从王在镐,天宝至如今。 《全唐诗》卷509_21 【天津桥晚望】顾非熊 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 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 注:诗中“皇宫对嵩顶”“云收中岳近”句,便是指洛阳皇宫与万安山遥遥相对的气势。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五·狐九 张直方 唐代咸通年间的庚寅年,卢龙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张直方,上书请允许履行朝见皇上的礼仪,皇上特下诏书答应了他。先前,张家世代主宰燕地,燕地的百姓世世代代蒙受张家的恩惠。对到燕昭黄金台来的嘉宾礼节周到,对易水上的壮士尽力安抚,土地肥沃,兵多将广。朝廷也常常姑息迁就,直到张直方继承了父亲的职务。这个人出生于富贵家庭,地位在地方长官之上,不曾把人民的喜悦和忧愁放在心上。却在家里尽情地饮酒,在野外无节制地捕猎,戴着皮冠打猎,动则就是巨大的赏钱,对身边的仆人也表现出特殊的宠爱。到了晚年三军将士表现出了极大不满,张直方的心里才稍稍有点不安宁,他身边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于是全家向西到京城去,懿宗皇帝任命他为左武卫大将军。张直方飞苍鹰跑黄犬,不去尽巡察的职责。往往在通道上安设捕兽的网,就连狗和猪也剩不下。如果奴仆有不如意的,立刻就杀死他。有的人说:“在京都之内,不可随意杀人。”张直方的母亲说:“还有比我的儿子更尊贵的吧?”他们的犯上行为不是很清楚吗。因此谏官列出张直方的罪状上书给皇帝,要求把他抓起来交给廷尉审查,皇上不忍心对他施加刑罚,于是降职担任燕王府司马,让他分担洛阳军队的事务。张直方到了东都,既不改过自新,却更加放肆地到处游玩。洛阳的四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看见了,都认识他,一定成群地鸣叫长嗥着离开他。有个叫王知古的人,是东诸侯的贡士,虽然涉略过儒家学说,却多次没有被礼部擢为进士,于是回家去到山水之间游玩,把击球喝酒当做正事,在南邻和北里之间到处游玩,到这时才有人把他介绍给张直方。张直方把他请来,亲眼看见了他的伶牙利齿,不自觉地身子就移到座席前面去了,从此天天互相在一起玩耍。壬辰年冬季十一月,王知古曾经早起,只见屋里没有烟火,愁云布满了天空,静悄悄地令人心里不自在。就徒步走向张直方的府第去,就见张直方急匆匆地出来,正准备去打猎。对王知古说:“能跟我们一块去吗?”王知古因为天太冷脸上有困难的表情,张直方回头对幼僮说:“取一个黑色的短袍来。”就请王知古穿上,王知古在短袍外面又加上一件深色衣服,就并排骑马出发。出长夏门时还零星地下着小雪花,到阙塞时密雪象下雨似的,于是渡过伊水又向东南走,走过万安山的北面山坡,途中射猎的收获很多。用羽觞喝酒,吃烧兔肉,一点也不觉得有寒冬的样子。等到天开雪停,太阳也将要落山了,忽然有只大狐狸在王知古的马头前面跑过去,王知古趁着酒兴去追赶,追了几里路没也追上,反而和打猎的伙伴走失了。不一会儿,雀乱叫云雾蒙蒙,不知自己到了哪里。隐隐地听见洛城日暮的钟声,只是在山中小路和古老的柏树之间走来走去,不一会山川变黑暗了,好象是一更天左右,远远地望去,看见有个很明亮的火炬,就靠着积雪的光亮走向火炬。又走了好象十多里,到了就见乔木林树枝交叉着,有扇红色大门开在中间,白色的墙壁延伸出去,真象是朝廷的住宅一样。王知古到门前下马,准备就在这里等待天亮。不久,马晃动缰绳的声音,被守门人觉察了,隔着大门问是谁。王知古回答说:“我是成周贡士太原人王知古,今天早晨有个隐居的朋友准备回到崆峒山旧居去,我在伊水边上为他饯行,承受不了这离别酒,就扯着衣袖告别,马跑起来,就不能止住,迷失道路来到这里,天一放亮就走,请不要责备我。”守门人说:“这里是南海副使崔中丞的庄子,主人最近接到天书到京城去了,公子又跟随着军师西征去了,这里只有女人了,怎能让你久留在这里呢?我不敢决定是走还是留下,请让我传达到女主人那里去。”王知古虽然担心,自己一想已经半夜了,离开这儿到哪里去呢?于是两手合抱恭敬地站着等待。不一会儿,有人拿着蜜蜡自里面走来,打开了门锁,领着保母出来,王知古走上前行礼,仍然述说其中原因,保母说:“夫人传话说,主人和公子都不在家,照礼法没有请客人进门的道理。可是我们住的地方与大山大泽相通,是豺狼出没嗥叫的地方,如果硬是拒绝你,那就是看见别人落水而不伸手相救。请你住到外厅,明天再走吧。”王知古说了道谢,跟保母进去了,路过的重重门户和侧厅等地方,梁柱拱顶,十分宽敞,帷帐幕布鲜艳华美,点着银灯,摆设了绮丽的座席,让知古坐在上面,喝了三巡酒,又摆上很多菜肴,豹胎肥鱼,穷尽了水中陆上的美味,保母也时时来劝酒。吃完饭,保母又问王知古的家世和当官的亲属,以及内外的姻亲,王知古全都说了。保母说:“你穿着高耸的服装戴着官帽,金玉美质,奇特的风度,既年青,又行为端正,这实在是贤淑美女的好丈夫。女主人有个十分钟爱的小女儿,快成年了,经常托人做媒,为女儿寻找好配偶,今天是什么日子,得到了一个好丈夫。潘杨两家的和好能够变成现实,凤凰结合的兆头就在眼前。不知你的心里觉得怎么样?”王知古收起笑容说:“我的文章没有金石的声音,才学不象玉石那样润泽有光彩,怎么敢去想娶妻安家?只担心我地位的低下,更不必说我这个迷路的人受到你们的宠爱,值得庆幸的是半夜里相遇,在这寓馆里聆听你的指教,使美好的气氛集中在这秦台之上。二个客人醉酒乱走迷路,正在没有办法的时候,福禄寿三星却照到我的身上,唯恐自己长象太差。如果能够寄身在你们这个豪门大族之中受到保护,又把好配偶嫁给我,那是我平生的志愿,竟然全在这里遇上了吗?”保母很喜欢,开着玩笑进里面去禀报给主母,又出来传达女主人的意见说:“你自从进了我们崔家大门,实在是表现出了你的美德,献出了苹蘩一样的敬意,懂得琴瑟谐和的道理。只是怀念那年龄小而柔弱的少女,想让她与一个高尚的人婚配,蒙你慷慨地答应,却也了却了我平素的心愿。往京城里寄封信给主人,路还不算很远,要你一百两银子的聘礼也不算过分,我感到很是欣慰,多嘱咐你几句罢了。”王知古严肃地行礼回答说:“我是小虫和沙土一类微不足道的东西,按道理应当湮没无闻,可是你们这个钟鸣鼎食的高贵家庭,竟蒙受你们看得起,就象是一碗清水,洒在扫净的土地上。黄鹤伸长脖子,野鸭子快步疾走,全听你们的安排。”说完,王知古又行了一个礼。保母又对他开玩笑说:“等到那一天,打扮得花团锦簇的新娘子准备脱下衣服,梳妆匣子完全打开,镜子里的人脸象月亮有晕一样迷人,洞房里象雾缭绕一样令人目眩,这个时候,你还会想到我吗?”王知古道谢说:“以凡人的身份来到神仙的府第,从地下登上天河,不是有人举荐,谁能自己给自己作中间人?我应当永远铭记你高尚的心灵,就象带子束在身上,一辈子也不忘记,佩带着与人周旋。”又行礼致谢。这时就见月光直接照在院子里,实在是个好夜晚。保母请王知古脱下衣服休息,脱下麻衣,里面的黑袍露出来,保母讽刺地说:“难道有贵族而穿后身短的衣服吗?”王知古道歉说:“这件衣服是向经常在一块游玩的熟人借的,本来不是我自己的衣服。”又问是向谁借的。回答说:“是卢龙张直方仆射借给我的。”保母忽然吃惊地叫着跌在地上。脸色象死灰一样。站起来以后,也不回头看就走进后宅去了。远远地就听大声的叱骂说:“夫人你的事情办错了,来求宿的是张直方一类人。”又听夫人的声音叱责说:“火急地赶他走,不要引来仇敌。”于是婢女和僮仆成群地跟从着,拿着大火炬,拖着白木棒走上台阶,王知古惶恐不安,跳到庭院里,向四面望着道歉,咒骂声纷纷传来,仅仅能走出门来。才出门,已经关上大门,上了门栓,还听到不停的喧哗声。王知古惊诧地站在道的东面,自己在那里长久地叹气。又在残破的围墙边,找回了自己的马,就骑马离开了。远远地看见大火象燎原一样,于是连提缰绳跑去,到了一个地方,就见征调的和租用的车正在喂牛和生火做饭。问这是什么地方,则是伊水东面,草店的南面。又枕着马鞍打了个盹,有一顿饭的时间因受震动才清醒过来。心情稍稍安定,就在大道上扬鞭飞驰,等赶到都门,已有张直方的好几个骑士来寻他了。远远地走到张直方的府第,看见张直方以后,王知古却气闷得说不出话。张直方安慰他,坐下以后才说了夜里遇到的怪事。张直方站起来拍着大腿说:“山中的鬼怪,也知人间有张直方吗?”先让王知古休息,又召了几十个人,都是善于打猎的人,让他们吃猪肉喝足酒,与王知古又出南门,到了万安的北面,王知古在前面当向导。残雪中马的足迹很清楚,一直通向柏树林。到里面一看,石碑棺木在荒山坡上乱扔着,在密林中有打柴割草的残迹,中间排着十多个大坟墓,都是狐狸野兔的洞穴,坟下面有走出来小路。于是张直方命令在四周张开网罗,张满弓弩等待着,在网罗以内,就捆乱麻点火,带着锹镐挖洞,一边挖一边用烟火熏。不一会儿,大群狐狸突然跑出来,有焦头烂额的,有被网缠住的,有跟着弓弦声被射中的,总计捉了大小一百多只狐狸,就回城去了。 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小绵羊^+^你们可不要做大灰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