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悠久的历史留给洛阳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洛阳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还有二程墓、白园、关林等一大批历史遗迹。 洛阳的自然风光同样引人入胜,“天津晓月”、“龙门山色”、“洛浦秋风”、“马寺钟声”等洛阳八景风格不同,景色秀丽,畅游其间,定会使您乐而忘返。 概况 区号:0379 邮编:471000 位置: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面环山,另一面是广袤的沃野平原。它东面的虎牢关和西面的函谷关是古 代东西交通的咽喉,北面的孟津是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南面的轩辕关是洛阳通往江汉平原的重要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区划:下辖老城区、西工区、涧西区、廛河回族区、郊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汝阳县、伊川县、洛宁县、嵩县、宜阳县、新安县、栾川县。 当地特色: 九朝古都  历史上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所以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称。 早在公元前770年,洛阳就已是东周王朝的国都。当时由于旧都镐京残破不堪,加之犬戎内迁,危及镐京安全,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东周成为在洛阳正式建都的第一个王朝。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再次定都洛阳。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尘封之后,洛阳重新大放异彩。当时的洛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东汉末年,董卓在洛阳纵火焚烧皇宫,使一代繁华都城尽成废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以后,西晋和北魏也相继在洛阳建都。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弑父自立,迁都洛阳,在洛阳故城西18里大兴土木,又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把洛阳定为周都。其后共有6个皇帝移都洛阳,这段时期是洛阳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宫殿建筑宏伟壮丽,城内的大型官仓承担着为京都储存或转运粮食的重任,手工业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五代时,后梁、后唐等朝代也在洛阳建都。 千年牡丹  洛阳牡丹在唐朝就已经声名鹊起。相传牡丹本是长安皇宫中的名品,一年隆冬时节,武则天酒酣之余,下令御花园中的百花都必须在次日凌晨开放。百花慑于武则天的威仪,果真在隆冬开放,唯有牡丹傲然不从。武后一怒之下,将御花园中的所有牡丹都贬到远离京师的洛阳,谁知到了洛阳后的牡丹反而开得比以前还要热闹。洛阳人民喜爱牡丹这种不畏强权的个性,对它呵护有加。 宋代更是洛阳牡丹花会的极盛时期。诗人李正封为牡丹留下了“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牡丹从此被誉为“国色天香”,尊为万花之王。文学家欧阳修将洛阳牡丹和其他各地所产牡丹比较后,深为叹服地说 :“是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他还写成我国现存最早的牡丹专书《洛阳牡丹记》,详细记载洛阳人赏花、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方法等。宋代以后,洛阳牡丹逐渐衰落。至明、清时又有所恢复。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牡丹也获得新生。1963年修建了牡丹公园,并在王城公园建大型牡丹园圃,广植牡丹,将牡丹的品种增加到200多个,共100余万株,超过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