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呢?贵州属于古百越地,和古楚地的一部分。虽然地理上与汉文化的活动中心并不遥远,但由于贵州地理的闭塞和民族的多样性,这里呈现出完全不同与汉文化的文化多样性出来,并且,由于地理的闭塞和险要,这里也成为了收集逃难民族的庇护所. 奇怪的是,这里几乎没有土著民族.虽然南方的人类学考古在贵州经常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但我们今天在贵州看到的民族基本上与土著无关. 仡佬族是唯一的疑似当地土著民族,但贵州的所有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也缺少类似于格萨尔王一类的口头史诗,所以,当地的传说多经不起推敲.而且,以仡佬族族那么少的人口基数,以及生存环境,很难想象该民族在贵州历代的民族攻伐之间能够辛存。那么,当地的土著民族,他们到哪里去了呢?是在洪荒时代就已经灭绝,还是在与移民的战争中间被屠杀? 更加奇怪的是,生活在贵州的个民族之间好像拒绝融合。虽然在绝大多数地区,各民族事实上是杂居在一起的.比如说,在苗疆深处的雷公山和瑶人山以及两者之间的都柳河流域.被称之为民族风情画廊的黔东南地区.瑶族人住在山顶,苗人住在山腰,水族和侗族则住在坝子和水域边.彼此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即便是在汉族占人口主体的地区.汉文化在北方曾经同化了所有蛮夷狄戎,在这里却失去了他神奇的作用.并未曾确立起自己的优势文化的地位。汉族,在进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以后,抑或也被这块土地上的神秘力量所左右.文化上的强势也消失了,变得遗世独立.几百年的时光演变下来.也成为另外一种少数民族,汉族中间的少数民族.比如安顺的屯民等. 时间,在贵州似乎在以另外一种方式运动! 本文关注的就是发生在贵州这些神秘背后的文化基因。以及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民族的生存的图景。 至于这个骇人听闻的标题,嘿嘿,是我的一个小伎俩。但并非我的生造,在这片土地上,又有多少事情,是你我这种所谓的文明人所能够了解的呢? 好了,还是先给大家说说这吃“大便”的典故吧! 这个是黔东南地区的风味食品,不过不是小吃,而是大餐,相当于汉族的钟鸣鼎食一类的非常正式的食物。名字叫牛瘪,或者羊瘪。所谓牛瘪或者羊瘪。就是在宗教庆典,祭祀,节日,比如牯脏节等重大机会的时候,取现宰杀的牛羊的胃,不需洗涤,两端用草扎紧,以防止胃里面的内容物泄漏。然后入沸水加香料煮熟。去内容物以后,切条,蘸贵州山地地产辣椒粉。盐做的调料既食。 牛瘪和羊瘪的味道充满山地的粗旷和原始的味道。肉质细腻弹齿,入口有牛羊胃里未及消化的青草的涩味。味道还不错。是绝对原生态的,天然的食物。 但是,当我的朋友向我细致的描述了该食品的加工过程以后,我的胃好像不觉得原生态或者天然有多高明。哈哈,所以,诸君若有缘,不妨挑战一下自己的接受能力。虽然味道真的还不错。嘿嘿 满足了诸君的好奇心以后,我们一起来进入这个神奇的民族文化走廊。一起去探索神秘的贵州山地文化,一起走近山地民族的精神世界。没有这个兴趣的。在这里就可以再见了。 1)汉族中的少数民族--安顺屯民。 距离贵阳市80公里,贵州到黄果树高速沿线,生活着贵州省较早的汉族移民的一群--屯民。 在安顺市的平坝县,分布着很多的屯民历史遗迹。当初屯民的屯堡,大多至今仍在使用。被称之为活着的文物。比较完整的有天龙屯堡,九溪屯堡,以及云山屯堡。其间又以国家级历史文物的云山屯以保存完整,风景秀丽,和军事上对地理的充分运用的样本效应最为出名。 屯民,是明皇帝朱元璋的“北兵南征”的历史产物。明朝立国之初,北方边境受蒙古和瓦剌的威胁。为了巩固南方腹地的安全,明对贵州以苗族土司为主体的地方武装用兵。当时的贵州少数民族,绝大多数还生活在以氏族和土司为社会组织特征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阶段,民智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极其低下。在与明朝军队的战斗中全面处于下风。但苗民天性彪蛮愚盲,悍不畏死。再加上苗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不十分的依靠土地。所以。苗族武装边战边退。逐步的遁入苗岭深处。明军一直无法取得对苗民的决定性的胜利。战事发展的情况往往就演化成,明军一到,苗民就遁入深山,明军一走,苗族武装又开始袭扰地方的胶着状态。 后来,北方的强国蒙古出现了王位继承权争执问题。蒙古国的重心逐步的调整到南亚和中亚方向。随着北方边境压力的逐步减小,明朝开始腾出手来。镇压南方的少数民族武装。并且,以军事立国的明朝政权随着军事压力的减少,必须裁减及安置多余的部队。这个时候开始的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北兵南征”的屯军的部署和安排。有同时以达到镇压南方少数民族动乱和军队转业安置的目的。 朱皇帝的屯军政策,倒是和解放以后我们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安排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同样追求的是军队安置和巩固边境国防的目标。 就这样,600多年前,主要是以安徽,江苏,浙江,和湖广等地为主的明朝军队。在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起义军内战以及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战以后。为了消解帝国对军队这支老虎的担忧,为了完成皇帝的一统天下的梦想,扶老携幼,拖家带口,从江南来到这块遥远的洪荒的未曾开蒙的土地上,开疆劈土,保境安民,开始了汉族对这块土地的真正的深入和开发。这场移民和开发的活动,最终把贵州纳入了汉文化的文化圈子,并且,巩固了贵州做为中国国土的不可置疑的地位。 屯民,肩负着军队和百姓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参加战争,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为了战争和保护家小的需要.最早的屯军点,都在峄路的沿线.以峄为线,以屯为点,分散、压迫、切割苗民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所以,所有的屯民,都集中居住在一起,以便于巩固定居点和保护家小的安全。而定居点的建设,就同时具备了军事和生产的双重功能。既是民房,又是军事堡垒。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屯堡建筑群。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七孔桥镇的云山屯堡。云山屯,拒险而建,四周山岳耸矗,只有屯前一小道蜿蜒可攀,绝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山门的一坐独峰的顶上,设置了哨楼和炮位。敌若来攻,居高临下。以大炮封锁山门,绝不可进。更绝的是,云山屯山上,有水源蜿蜒于屯后山涧。避免了军事上居高处屯兵,被人切断水源的弊病。想当初,马嵇若得此地,又何至于丢掉了脑袋,失去了街亭啊! 在云山屯山下,则是宽阔的平坝和良田。以及充沛的水源供应,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对于吃惯了大米的南方屯军来说,这里真好比一个得尽天时地利的世外桃源了。 在今天的安顺,屯民们的后来仍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里的屯民的汉族血统无庸置疑,由于贵州的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这里的屯民遗世独立600余年。至今保留着一些明朝的汉族风俗和传统。成为活着的民俗教科书。 今天的屯堡人,妇女仍然着蓝色对襟宽袖的长袍,这一长袍的样式和考古发掘的明朝古墓里的服饰的样式几乎相同。妇女以高颧亮额为美。女儿成年以后。用麻绳绞去留海处的头发,使得颧骨显得比较高。在我看来,其中颧骨亮的较低的,也远远比毛主席晚年的标准照的颧骨还高!青纱包头,木钗挑髻。样式与明人仕女图的样式完全一样。并且,距今六百年以后。屯民们的口音,仍然有着南方语系的发音特点。 在当地,每逢节庆,还有地戏上演。这一地戏,源于明时军内的祭奠仪式。被称之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当然,若以艺术表现方式来看,其实也是非常的粗陋不堪的东西。 我一直很奇怪,是一种什么力量,让屯民们把这些古老的风俗保留到了现在,又是什么力量。让时间在这块土地上流淌的如此的缓慢。一个变化的发生,是乎是需要一个一千年。这是一种多么强大而神秘的力量,阻挡了文化的更替和风俗的转移。让世世代代的屯堡人,齐刷刷的拒绝了外来文明和文化的影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