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自驾出行的第四天来到了位于洛阳南郊的龙门石窟,同样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云岗石窟、莫高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去年已经见识到了云岗石窟的博大,今番又膜拜了龙门石窟,期待着能有一天去顶礼莫高窟。 龙门石窟分东、西两山坐落在伊水河两侧,最早开凿在北魏时代,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按照大同(北魏早期都城)云岗石窟规模开始兴建的。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将山开凿出一个大豁,而形成了今天的伊河龙门段,所以龙门古称“伊阙”。东山名“香山”,由于是山尾,所以并不高。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住于此,并号“香山居士”,顾而名气大增。至今“白园”(白居易死后安葬处)也作为龙门石窟的一个景点。与白园相接就是香山寺,当年白居易等九人在此集结,世称“香山九老会”,而且白居易还有《香山九老会诗序》记录了当年盛况。香山寺就在香山的半坡上,寺下是百米宽的伊河。其实经过千百年的水土流失,伊河其他河段早已干涸。为了再现当年龙门一带的风貌,人们在龙门段伊河处筑起了坝,所以才有今天百余米宽碧波荡漾的伊河。这样不仅重现了隋唐时代伊河的风貌,而且还能乘船在河面上放眼整个石窟的壮观场景,当然船票又增加了一分收入,一举数得。对岸就是最为宏大的西山石窟群,真羡慕白居易,当年这样的生活是多滋润着,想想就觉得自在。此外香山一侧还有看经寺,万佛沟等石窟景点。 与香山寺不同,看经寺,奉先寺等虽然名为寺,其实是没有庙宇的,只是一段石窟。其中又以奉先寺最为著名,是唐高宗为其父太宗李世民追建的寺窟,是整个景区最大的石窟群。其中的正佛卢舍那大佛被寓为世界石雕史上的精品,也是唐代石雕艺术的最高体现。登上百余级台阶,就可以一见卢舍那大佛坐像的庄严,佛高十七米,头部被夸张的扩大到了四米多。佛左侧立着大弟子摩柯迦叶,头像在唐武宗的“会昌法难”时已经被毁坏,只留下一个躯体在那里。同样看经寺里的摩柯迦叶石像也被外国侵略者凿盗出国,直到2001年才被加拿大归还。右侧是二弟子阿难,造型圆润有点象个小沙弥。还有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两侧而立,另有两个天王,两个力士。最精妙的是左侧力士,足踏小鬼,面部表情狰狞,侧身而立,眼向东方。 据说卢舍那大佛是仿照武则天的容貌而雕刻成的,也不知是否属实。西山侧石窟多是在武则天朝代开凿的,所以有几处石窟供奉的主佛是弥勒佛。武则天正是假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的,而按照佛教“三世佛”的说法弥勒佛是未来佛,我想武则天这样做就是要告诉世人未来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女人当皇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综合来看都是这个女人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的一个手段。 卢舍那大佛前的文字介绍称佛像有着睿智的微笑。我却没有发觉,总觉得看不出卢舍那大佛的表情,似笑、似悲、似喜、似怒、似嗔,但又看似毫无表情,平和的让人看不出任何表情。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就象《庄子》里提到的巫士季咸,看不出壶子的本相,所以落荒而逃。也许这才是佛祖报身的高超境界吧,又怎么能是我们这等凡夫就能看出来喜怒哀乐的呢? 龙门石窟的辉煌时代在初唐,据记载当时有八十万工匠开凿,场面可想而知。但是最大的灾难也是在唐武宗时代,一场“会昌法难”把石窟里百分之九十的佛像毁坏。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小的毁佛事件和风化,时至今日能见到的石像几乎没有完好的,再联系到文革期间法门寺主持良卿法师为了保护佛塔地宫而自焚的事,留给世人多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啊? 龙门石窟伫立千余年,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荣辱兴衰。远眺宏大雄壮、近看却残败破损,两相比较,不由心里一阵悲凉~!谁又能逐一体会每个石像承载的千年历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