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河南之行八济渎庙下 |
[游记]河南之行八济渎庙下 |
2008-03-06 eu169.com |
河南之行(八)----济渎庙(下) 寝宫前有虔诚的香客在跪拜。走进大殿,正中是济水神的正宫娘娘,左右分别是东宫娘娘与西宫娘娘,最东边是济水神的睡像,靠墙的还有侍女等。传说水神不能见天,所以原先这里盖有座渊德大殿,与寝宫构成工字形走廊。济渎寝宫后面就是北海祠,就是济水发源之地。走过元代建筑临渊门,映入眼帘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是明代所建的龙亭。 龙亭也叫水殿,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极高。这龙亭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顶部则为明代重修,一个小小的亭子竟然涵盖了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龙亭里彩虹艺校的孩童们正演奏乐器,为节日平添了一份喜庆。站在龙亭中,就看到后面的济渎池(即北海池)了。唐代李颀有诗描写此地的景色:“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伏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 济渎池不大,底下有许多泉眼,池水清澈,上面漂浮着一些被风刮落的树叶。高雅的济水源头在王屋山太乙池,东穿太行,流经黄河时不愿遭污染,便伏地潜行百余里,从黄河河床下穿过,到了对岸济源城北时才流出地面,平地双源重发,涌泉而出,西源为龙潭,东源为济渎池。清纯的济水三伏三起,被济源人称作是条能屈能伸的神龙。 济渎池上有三座石桥,把小北海一分为二,池水在拱桥下互通。池北侧有个知春亭,与龙亭相对的灵渊阁也是古代文物,玲珑小巧阁上彩色圆圈门镶嵌着古朴的青砖墙,阁前的石勾栏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宋代单勾栏孤品。走过千百年的小石桥,左右两边亘古清泉喷涌形成两池碧波,垂柳依依,绿草茵茵,这水、这绿把庄重的济渎庙映衬得如诗如画。 站立在龙池边“济水之源”的石碑前,导游帮我俩留了影,然后指着一旁的白虎亭说,古时镇庙有青龙、白虎、朱雀与玄武四亭,每个亭子里都有泉水,现在只剩下这白虎亭了。历经千百年沧桑,亭上琉璃瓦依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趴在栏杆上看,白虎亭中的一泓泉水莹澈甘冽,可饮可濯,水位比北海池稍微要高一些。 济渎庙西侧是天庆宫,主体建筑玉皇殿前,巍然直立着一株30多米高的桧柏,树围足足达6米,其年轮重重、历史久远。相传唐初年间,叱咤风云的名将尉迟敬德奉命监修大庙,他曾在树上挂过作战用过的钢鞭,此树被五代后汉刘致远皇帝封为将军柏。经历千余年风霜苦雨的这株老树,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至今依然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 玉皇殿后面有个长生阁,长生阁的高台石壁上,横嵌着元代学士许有壬写的“天下第一洞天”六个古朴雄浑的大字。这石刻原嵌于王屋山王母洞,明代时移来济渎庙,将仙境与道境和谐融合起来。石台前,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碣林立,述说的历史让人觉得久远又壮观。令人称奇的是,高台上自然长出一个何首乌,与横向长出的柏树相交错,象征长生不老之意。 济渎庙东侧的御香院,是古代皇帝和钦差大臣祭祀时的休息之地,还留有接官楼等殿堂。信步亭台楼阁间,徜徉淙淙泉水旁,摩挲斑驳碑碣,吮吸芳香青烟,体味的是济水精神的博大,感悟的是千年历史的辉煌。将要离开了,我再次回眸济渎庙,千百年来浸透了历史的古建筑依然矗立,历代帝皇祭祀济水神的宏伟场面早已随着时空流逝。历史带不走的,是济水的永恒发源地,是济水三起三伏独流入海而被列入四渎的顽强意志。 2006年5月18日星期四
|
转自:http://www.eu169.com/forum/36750_1_y.html4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