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河南省旅游志第四章小浪底风景区

[游记]河南省旅游志第四章小浪底风景区

2008-05-22    163.com

妯娌、寨根遗址 妯娌遗址位于红崖山西北的妯娌村(现已淹没),地处黄河南岸的新安县境内高台地,北临黄河,三面环山,属山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所在的台地,正是黄河河曲堆积岸的前沿,非常适宜古人类长期居住生息。1996年4月~12月,由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大学考古系和孟津县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妯娌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450平方米,发掘出房基15座,窖穴60多个,墓葬56个,搞清了该聚落遗址的居住区、仓窖区、墓葬区和制作石器的工场,同时还出土一大批陶、石、骨、蚌器等遗物。证实该遗址为距今6000年之前的新石器原始聚落遗址,经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这个遗址的发掘被评为199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寨根遗址在妯娌遗址西北约1公里处。寨根遗址和妯娌遗址同处在黄河南岸的河曲地带,其间有一条涧沟分隔。1996年经发掘,发现有房基、墓葬、灰坑等遗迹,证明了该遗址经历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填补了这一地区文化发展阶段的空白。

鹰嘴山 鹰嘴山原称平逢山,位于新安乡境内。据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这里是炎黄二帝出生的地方,属新安县仓头乡境内。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很多历史文献都证明他们的活动中心就在河洛地区,黄帝在这里建都立邦,把文明之火传播到九州大地。《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在母系社会,少典氏被有氏“娶”到平逢山,所以有氏是崇拜蜜蜂的部落。《山海经·中次六经》曰:缟羝山之首曰平逢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二首,名曰虫,是为螯虫、实为蜜蜂之庐。平逢山就是鹰嘴山,目前,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对这段经文的认识无异意,经考证,瀍水漏谷城山位于孟津县西部的横水镇,山海经中的“南望伊洛”即伊洛门,这个“伊洛门”就是横水镇东部到南部的宜苏山,在宜苏山北部或西北部方向,它东望谷城山,南望伊洛门,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鹰嘴山,正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平逢山。

红崖头 红崖头暴露的山石呈红颜色,位于新安县境内。黄河在这里由东西河变为南北河,东面属孟津县、西岸是济源、南面是新安县,所以这里有“鸡鸣听三县”之说。

打捞窝 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急弯,湍急的黄河水把上游的沉船、物品挟带到这里,沉入水下不再流走,这里就成了打捞沉物的地方,所以叫做打捞窝(在下游孟津的扣马,传有“晾尸滩”,上游沉没的尸体,在那里被冲搁在滩地上。由此可见黄河之险,黄河船工生活的艰难)。

明珠岛 明珠岛位于黄河小浪底坝区北岸济源市境内,北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东、西、南三面分别与小浪底大坝、黄河三峡、洛阳新安万山湖、青要山隔水相望。由于黄河主河道在此转向拐弯,形成了一个3.1平方公里的半岛。明珠岛三面环水,地处河道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明珠岛南北两岸均为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古往今来这里就是黄河上的交通要塞、军事码头和国家重要的仓储地。特别是两汉至唐宋时期,黄河漕运繁忙,这里更有水上函谷关之誉,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又获得国家“考古发掘奖”。大家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因此明珠岛古称“关阳”或“关阳渡”。明珠岛居于王屋山天坛峰正南方,两地同在一条子午线上。相传当年轩辕黄帝与蚩尤久战不决,曾到王屋山设坛祭天,按古代道家风水,明珠岛关阳渡是唯一正宗的黄河帝王渡口。这里还是鲧、禹父子采用堵疏不同方案治水之地;周武王伐纣,派姜子牙率军在关阳一带渡河直取朝歌;到了汉代,光武帝刘秀在附近组织河阳大战,为汉室中兴举行了奠基礼;曹操征袁绍大战交兑,转征高干,写下著名诗篇《苦寒行》;唐太宗李世民游猎于济源麦山,追神鹿而封黄鹿山;传说中,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在此暗藏机关从而发迹的。还有明末李闯王曾依据王屋山攻克洛阳,震动朝野。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还在明珠岛修建碉堡岗楼,敌我双方争战激烈。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大军又从此强渡黄河,为解放全国做出了贡献。明珠岛上有一块巨大的铁陨石,该陨石又与自汉代以来广为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天仙配”发生在同一地点,因此又为明珠岛旅游开发增添了美丽的一页。

西沃石窟 黄河西来穿越晋豫峡谷的尾部,位于新安县境内,这里突遇青要山悬崖横阻,形成九十度大转弯,折向东流,河面在这里宽250米,水深流急。西沃石窟在青要山北麓一片陡直的峭壁上,是开凿在黄河中游峭壁上的唯一一座石窟,建造于北魏晚期,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小浪底大坝20公里。1997年7月,该石窟被整体迁出水库区,落户到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中。(西沃石窟原高出黄河水面10米,上部9米是新安至石井的县级公路,在搬迁中,工作人员在黄河崖壁上搭起了一个悬空式的工作台,经过详细的测绘、摄影、摄像、拓印、文字记录、环境地质勘察后,把石窟切割分块,吊装上岸,转运到千唐志斋,再予以对装恢复。这次石窟搬迁实现了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一项技术突破。

畛河、狂口 这里是新安县境内畛河的入黄河口处,当地称其为“狂口”可见其水势险要。

八里峡 黄河八里峡(黄河三峡之一),由新安县荆紫山脉、济源市王屋山余脉对峙形成,峰峦高耸,远望如门阙,黄河从峡谷中穿过,水激浪涌。中心河道上起酥石、下至滚锅,在这约八里的峡谷内,两岸陡岩壁立,悬崖耸立对峙。黄河谣中唱道:“上酥石,理盼马,过了滚锅乱弹花。”说这是行船最惊险的地方。又有九道山梁若分若离,望去如莲花盛开的山峰,就叫九蹬莲花栈。传说鲧治水时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神土在王屋山与青要山之间堵塞洪水,失败后大禹子承父业,用疏导的办法凿开此处,从此出现了八里长峡,民间传说这九蹬莲花栈是禹用世斧劈成。在我们的右上方有一山头,大家可以清晰看到活像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脸形。沿河有滚锅碛(搅旋缸)、盘马碛、硬石窝、乱滩花,夫人躔等急流险滩,航运不便。大峪沟内有李闯王藏兵洞。北岸山山壁上有石人、石洞、摩崖石刻。谷内步行道路断绝。两岸峭壁上十余米处有断断续续的古栈道,是汉唐黄河漕运遗迹,使你会想象纤夫拉纤时雄壮有力的号子声。莲花栈山崖突入河边的山梁上,有古猿观涛石,村民戏称张公背张婆。窨头山临河石壁上有石佛笑波石,还有上下两个独立石如将军守关,如乘船过此,真可是惊心动魄。

龙凤峡 龙凤峡(黄河三峡之二),位于八里峡下游入口处北侧,位于济源市境内。它是由元头山(海拔532米)与南崖山(518米)之间形成的一条长约75公里(由牛湾至硫磺矿)的峡谷,这条峡谷九曲十八弯,蜿蜒曲折,景点甚多,目不暇接。这条谷宽10数米到30余米,两岸壁崖峭立,相对高度在100~200米之间。这里峡壁峻峰冲天,怪石丛生、拟形百态,有一山石神态与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极其相似,又似一尊守山神,且恰好位于峡谷景观入口处,因而我们称之为四面神。史弟岗对望姊妹峰,吴家寨下鞭打石,形态可掬的灵龟饮水,朝廷头上皇冠顶,以及石人顶石山、馒头山、佛爷龛、香炉石、莲花石、骆驼峰、卢家寨、吴家寨、马鞍桥与白崖等,伴随着这些仙峰神石,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与民谣。小浪底水库蓄水后,龙凤峡的牛湾入口处将形成两个小岛,皇冠顶是其一,其二是在水位265m~275m之间面积由500~100余平方米变动的小岛,我们称之为情人岛。

孤山峡 孤山又名鼓山、虎山,孤山峡(黄河三峡之三)景区有数个小景区组成,位于济源市境内。孤山峡景区是逢石河入黄河处,在八里峡中部,逢石河由王屋山委婉南下至汤帝庙、逢石村处,河面张开山岭逶迤平然,前行十数里,骤然河面紧缩,峰峦突起,河谷经由孤山、孟良寨、八角山、焦赞坪和田山峡谷,左回右折,再左回,再右折,流入黄河。这里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及民间传说故事交相辉映。有峰峦拟形的黄河大佛,体高近70~80米,形状酷肖,纯属天成,堪与四川乐山大佛媲美。石牛形象亦称奇特,有“犀牛望月”之说,相传犀牛望月处还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得神助的风水宝地。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孤山崖将形成孤岛,是逢石峡谷之终端,小岛四周均为大面积水面,景观与观景具佳。 当代大诗人王怀让先生游三峡后有诗云:九曲黄河十曲歌,更有孤楼立阳坡。人生得意须畅游,不到

三峡不黄河。

〖张岭半岛文化艺术苑〗 黄河文化艺术苑坐落在济源市张岭半岛最南端的山头上,占地40余亩,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黄河小浪底和小浪底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二是黄河文化一条街;三是艺术家新村;四是小浪底休闲度假研究中心;五是神龟亭观景台。现在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三个,一是书画院和研究院,二是黄河民俗文化一条街,三是神龟亭观景台。

〖汉光武帝原陵〗 汉光武帝原陵位于孟津县境内。继汉高祖刘邦之后白手起家的创业皇帝,被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推崇备至,称颂为“中兴之主”的一代帝王,这便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这里就是刘秀的长眠之地。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刘秀坟。该陵园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原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陵园呈长方形,由陵园、祠院两部分组成,面积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陵园内存隋唐植柏1458株,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是河南省第一批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观有:

石辟邪 山门内甬道正中有一石雕为汉石辟邪(复制品),出土于原陵南神道1.5公里处,为陵墓前镇墓之兽。真品现藏洛阳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是我国目前出土辟邪中最大、最为完整的一件。

甬道石碑 甬道两侧的碑刻,是历代皇帝遣使御祭留下的祭祀祝文碑,多为明清时期碑刻。

神奇碑洞 陵前这通碑刻为明朝弘治年间所立,距今已五百余年,碑上留有一洞,贴耳倾听可闻涛涌蝉鸣之声,被誉为“神奇石碑洞”。相传碑内原藏有一只金知了,后被盗走,留下这个碑洞,但蝉鸣声仍旧存在。

中兴碑 墓冢前有通巨碑,为清乾隆五十六年由洛阳知府张汉(张松孙)和孟津知县杨名灿所立,上书“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中兴,即为刘秀执政时期历史上所称的“光武中兴”盛世,世祖,是刘秀的庙号,光武,是刘秀的谥号,光指光复汉业,能克定祸乱为武,指刘秀是个武皇帝。现碑上“中兴”二字黑里透亮,据说,距此碑十至八步远,闭目前行,伸手一次触摸到“中兴”二字,就预示着您的事业如日中天、兴旺发达,久而久之,这两个字就被游客摸得又黑又亮了。

墓冢 位于陵园正中的墓冢即为刘秀的陵墓了,整个墓冢为夯土圆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占地20余亩。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按:山即山陵,陵墓。临平亭为一古亭,今已平没。平阴,即平阴津,今白鹤渡口。洛阳,今汉魏洛阳故城。)《东观汉记》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四月,始营寿陵于临平亭南。《后汉书》载: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光武帝崩,三月葬原陵。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5年),光烈皇太后崩,合葬原陵(按:光烈皇太后即光武帝第二个皇后,明帝刘庄生母阴丽华)。

封土传说 刘秀,是一位有着许多传说的皇帝,有关他的民间故事遍及中原,家喻户晓。安葬刘秀的这座墓冢,就有一则关于南蛮子盗宝的传说。邙山岭上有诸多帝陵和数以万计的古墓,据说都被盗挖过。相传百年前,有个“南蛮子”前来盗挖这座古墓。他经过多方窥探,了解到这座陵墓右侧的铁谢村有个谢家磨坊,那里有一张丝萝,就是打开陵墓的金钥匙。南蛮子就想方设法盗来丝萝,使用自己的分土剑,往这土冢上一插,墓道果然洞开,前行百步,将丝萝往青石墓门上一挂,吱扭一起,沉重而又坚固的刻着金龙的墓门自动开启。南蛮子大喜过望,心想这一下里边的宝贝就由自己拿了。谁知,他进门一看,却见刘秀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竟头也不抬地问道:“何人何故来此?”南蛮子心头一惊,胡乱地诌道:“南国特使,前来献宝,”说着只好将分土剑献上。刘秀说:“那就放下吧!”南蛮子放下剑转身就想离去,刘秀又说:“念你前来献宝,朕赏你一只宝盒。且记,不出墓道,不可观看。”南蛮子捧了宝盒,慌忙退出。心想:此行虽未盗得墓宝,却得刘秀一宝盒,也称珍贵,不虚此行。他出得墓道,慌不可奈地打开宝盒一看,里边藏卧一条金龙。刹那间,轰隆一声巨响,金龙升入天空,南蛮子瘫死在地。从此以后,再未有人敢来盗挖此墓,南蛮子那柄分土剑,如今还在墓里呢!

原陵四绝 光武帝原陵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寝相比,独具四绝,其一绝为“帝王选陵,特殊一例”。古代皇帝选择陵寝葬所,大都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的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独有光武帝刘秀,一反帝王选陵常规,埋葬在邙山之阴的黄河岸边,呈枕河蹬山之势,其中蕴含的寓意至今仍是一个谜。原陵第二绝为“一园千柏,国内仅有”。全国其他地方的皇帝山陵很多,但绝无千樟古柏聚植一园之例,只有光武帝原陵至今仍保存有隋唐时期栽种的古柏1458株,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这些古柏拔地通天、蓊然肃穆,给原陵陡然增加了庄重肃穆之感,和一种神秘的氛围。清代诗人赵擢彤有诗云“一杯汉帝陵,千株文武柏。平楚散晓烟,蒙蒙罥英魂。下马拜桥山,松花落巾帻”。1984年夏,洛阳林校师生魏长生等,对汉陵进行实地测绘,实测陵园面积为42万平方米,墓冢面积213亩,园内古柏1428株,平均高19米,平均直径391厘米,光武祠前古柏30株,此为首次科学测量原陵面积及古柏的准确数据。原陵第三绝为“柏体杏质,乔木佳品”。原陵古柏为国内少有乔木树种,其木色金黄,质坚性柔,柏体杏香,剖面色美,称为“杏柏”。因其剖面呈血红色,加之护卫原陵近千年,当地人称其已沾染了刘秀的皇亲血脉,故俗称“血柏”。原陵第四绝为“汉陵晓烟,奇妙景观”。当时值阳春,清明谷雨前后,每逢天朗气清、晨曦初现之时,古柏枝隙间紫烟弥漫,笼罩陵园,状若轻烟,飘似浮云,逐渐形成累累气团,滚腾滴坠,此时,置身园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人称此景为“汉陵晓烟”,或原陵晓烟。汉陵晓烟为孟津古代八景之一,清代著名诗人苏昉诗云“寿陵古柏昼冥冥,司隶威仪尚有灵。一自鼎湖龙去后,云旗常护晓烟青”。

苦恋柏 汉陵古柏因年代久远,还形成了“三奇”景观,一为“苦恋(楝)柏”,二为“鸟鸣柏”,三为“汉皇仰卧”。这棵老干虬枝的古柏,在距地面2米高的主干上,斜生出一棵碗口粗的楝树,形成了柏、楝共生的奇特现象,尤为奇特的是柏树为针叶树种,而楝树为阔叶树种,针、阔树互相共生,是植物界的罕见现象。人们根据楝树“楝”字谐音眷恋的“恋”,故称此景为“苦恋(楝)柏”,相传此树为刘秀同其皇后阴丽华苦苦相恋的象征。后人仿效刘秀夫妻,恋人们在此树下合影留念后,同锁一把“连心锁”,把钥匙仍进黄河里面,以示他们真挚的感情。

惊鹿探头 冢东北侧的这株巨柏,在2米高的主干上横生一枝杈,造型酷似一只鹿头,惊恐地从柏树中探出头来,口、鼻角俱全,眼睛大睁,仿佛受到了惊吓。

转自:http://hgq5305.blog.163.com/blog/static/14524357200811910361749787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