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位于晋城市区北35公里的高平市神农镇,华夏始祖一炎帝神农氏活动的遗迹遗址,在全镇境内分布广泛,多达40余处。这里是华夏农业文明的发源地,这里传颂着“精卫填海”的美妙故事,这里有炎帝居住过的羊头山,有举国无双的明代“炎帝陵”石碑。炎帝行宫内的雕花石础和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为国内现存雕刻之精品。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他兴起于陕西宝鸡一带,居姜水之畔,传说是牛头人身。后来他率其部落迁徙中原,并向北发展,活跃于上党地区。他"尝百谷,制耒耜,教民农耕",完成了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他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祭祀。相传他因尝百草中毒身亡,安葬于今高平市神农镇庄里(与"装殓"同音)村。在上党地区,尤其是神农镇境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说和遗存,构成了一个文物繁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品值极高的炎帝文化区。 遗迹:登上位于高平、长治、长子三县(市)交界处羊头山,只见主峰高耸,山峦秀丽,松林茂密,古柏参天。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尝百谷,教民农耕。山顶神农庙、神农城遗址尚存。城下有神农泉、神农井和传说中神农氏耕耘过的五谷畦。除留存大量炎帝历史遗存外,羊头山还有北魏时期的石窟群。山顶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底座为伏羊,系山之标志。另有唐代石塔2座,巍然屹立,雄伟壮丽,在我国已属少见。离五谷畦不远,有始建于北魏的清化寺,遗迹尚存。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字迹依稀可辨。羊头山半山腰处,有一古刹六名寺,寺内有塔,一股清泉喷出。泉下有池,名九华池,泉水清醇甘美,饮者神清气爽,无不赞叹。 羊头山与神农城:羊头山又名首阳山,位于泽、潞二州交界处,横跨高平市与长子县、长治县。因山顶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头而得名,顶峰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羊头夕照"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羊头山为炎帝神农传说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游区之一。山顶旧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井和五谷畦。北魏时还在山顶留下了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石窟与造像塔。山顶四面造像塔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余年则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萨,塔身之上为四坡水式塔顶,基座为罕见的羊头状。此外还有两座唐塔和其它景致、文物。 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山巅,明代《羊头山新记》:"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神农城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均不说,但现存有石柱、石阶、石质井架,原建筑轮廓大致可辨。神农井与五谷畦:在羊头山神农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谓神农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 清、白二泉下30米处还有五谷畦,又称井子坪。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高平市神农镇境内有炎帝文化古迹遗址景点40余处,高平境内祭祀炎帝兴建的庙宇遍布全市,有数十处之多,如桥北、箭头、永录、伯方、贾村等地均有炎帝庙保存至今,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观。 但由于时间原因,5.2只去了羊头山,而庄里村的五谷庙与炎帝陵、故关村的炎帝行宫、下台村的炎帝中庙没有去成,有机会再去转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