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嵩山中岳庙游记图片 旅游攻略 |
[游记]嵩山中岳庙游记图片 旅游攻略 |
2008-07-01 kuailv.com |
所在地: 河南 >>> 郑州(点击查看该地其他文章) "嵩山·中岳庙"旅游景点介绍 · · · · · ·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高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有一翰林院大学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游人至此,举目四望,东有牧子岗,西临望朝岭,南接玉案山,北依黄盖峰。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在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竣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在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
转自:http://www.kuailv.com/info/show/1327444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