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郑

[游记]新郑

2008-05-22    sina.com.cn

十二、鲜明的乡土文化
(一)民俗风情
1、庙会文化。新郑的庙会发端年代不详。起于每年农历正上旬,止于农历十二月中旬,计300多次。庙会时间多为一天,按方言称,庙会分主会村、跨会村。主会村兴起庙会缘由是以当地某一古庙(含寺院、道观、祠堂)为依托。庙会当天,方圆商贾易地到主会村街头经营,主会村、跨会村中的族首或富户会联络本村居户捐聚财物,请来剧团或周边乡村舞龙、舞狮、腰鼓队等多种形式文艺团体,在主会村街头唱戏或表演,时间一般是1-3天。主会村、跨会村中的居民于会前打扫庭院,杀猪宰羊,备下丰厚食品,邀约姻亲、世谊的人们前来赶会看戏,进行各种交流。届时,主会村、跨会村皆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居于主会村、跨会村的人家往往以自家来客多作为炫耀的由头,而他们每年中1至2次的庙会支出,往往不亚于其全家在春节支出。这种好客的淳朴民风,成为新郑乡土文化中的一大特点,同时促进了农村贸易的繁荣。
2、丧葬文化。新郑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家中有人去世之后,即由家人、亲邻为死者穿寿衣,移位于草铺之上,之后即请当地文人为之写丧帖,丧帖上注明主事人与死者关系,死者原因、时间、停丧、发丧时间、丧居地点、注明死者的家庭、族亲成员。然后找一风水先生查看死者的去失的时晨,测算死者落魂的方位,出魂的方向及时晨,等出魂时候出魂的地点烧上纸,点上香及社火,祈望死者“一路走好”。此前丧家主事人要到姻亲、族谊家中向长者磕头报丧,请他们举家或派代表参加入殓仪式。主丧人家中子、媳、女、婿、孙、孙媳、侄、侄媳、侄孙等孝服、孝帽、孝抹、孝带的穿扎方式又不尽相同,可让外人一看便知穿者与死者的关系。这些丧葬文化中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看出生者对逝者的哀痛与思念。
3、节日文化。新郑节日文化中富有特色的首推元宵节。自春秋以来,每年元宵节期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六日),市区及各乡镇人们自愿组织人员举办灯棚、高跷、背阁、抬阁、秧歌、旱船、灯谜竞猜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参与者多达数万人,特别是近几年,每当时城区最为热闹,各乡镇的表演团均来市区表演评比,市政府会出资给以奖劢。以歌舞娱乐的形式,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祈盼来年风调雨顺。 (三)饮食文化 1日常用餐 新郑人,一日三餐,均习惯于馍、菜、汤具有,早、晚餐多为希饭、馍采,午餐为正餐相对较丰盛,多米、面条、饺子面食等。在面食方面,新郑形成了独特的饮食制作文化艺术。特别每逢春节,民间有蒸“花糕、口袋、枣山、刺蟪”等各种动物花样”的习俗。另外还有蒸接气馍的习俗,即春节后馍(农历年前蒸的)快吃完时,用几个原来的馍在外边重新包一层生面,上面放上枣、花生等杂果重新蒸一下,语意为与去年接上气了,今年有余、丰收之意。馍上农村多以烙馍为主,这也是长期传下来的传统形成的,以前由于粮食紧张,人们为了节省蒸馍极少。俗语:“烙馍省,蒸馍费,要吃火烧得卖地。”而当今生活条件好了,城里人吃烙馍为了调节生活,而农村是方便、省事,活上面,烧上鏊子一会就成了。2、宴席风格新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多年延习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新郑人十分好客,一般家庭若遇婚丧寿喜等大事时,招待亲戚友邻8热8凉8热炒,2碗(用整鱼、整鸡、做的菜),两个汤(一甜一咸)。这个饮食过程,有荤有素,有凉有热,选料博杂,既可独树一帜,又可兼顾众口,收到雅俗同趣的饮食效果。在汤类一般都是最后才端上,且不可早上,特别是咸汤多为鸡蛋酸汤,此汤一上,就都明白了菜已上齐吃罢自动离席,若早上会闹笑话的。 (四)居住文化
新郑地处平原,旧式民居多以北方雄浑方正的庭院式组群布局,房屋建造多为砖木结构,青砖墙,灰瓦顶,现多为水泥预制平方四合院结构、多北屋为上房,家中长者多住在上房东侧,为上上房。北屋素有东暖夏凉感觉。儿女们多住在厢房内。十三、地名文化的利用与保护新郑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为弘杨历史文化,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深挖古地名文化资源。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市域文化资源和尽快形成一支重要产业,市委、市政府正在准备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区域文化资源。把“千年古县”地名文化视为展现全市地域文化的全貌,制定进一步挖掘利用古县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的方法、步骤和开发各项文化产业的途径与载体,并通过立法加以保护。通过开发利用古文化,打造文化新郑品牌,使之覆盖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无形资产。在开挖地名文化方面,地名主管部门组织拟定了市城地名规划,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题,为城区规划街巷进行了命名设计,对现行街巷中不规范名称进行了更名设计,经过近几年几次大规模的更名命名,特别是2001年以来,城区新命名道路、街巷中,有多条路名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城区地名的标准化、层次化、序列化,而且成为弘扬新郑历史文化的窗口,展现了“千年古县”的风貌特征。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cc9e2010005bx.html54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