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9.23 早晨早起去看松赞林寺。套票上也没有,究其原因,是政府和松赞林寺有了矛盾,政府开始抵制松赞林寺,所以所有的旅游团现在都不去松赞林寺,说是不开放:(。但是尽管这么做,松赞林寺依然有名,自助游的人依然还是要去看看的。为什么这么有名呢?据说噶丹松赞林寺(汉名归化寺),整个建筑仿西藏布达拉宫设计,是迪庆地区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寺庙。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远远的一片依山而建的藏式寺庙——高低错落,赭红的外墙与金色的屋顶近了。我们到了。 站在寺庙的门前你几乎看不到他背倚的小山,最上面是辉煌的主殿——金色的屋顶,覆钵式的经塔。中间是一条由数不清的石条砌成的阶梯式道路,这让人不禁感慨这条路是否通向天国,也许这就是宗教的魅力吧。石路两边是构成松赞林寺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庙,所有庙宇的墙壁都以某种矿物研碎制成的颜料涂抹,无论青黄都散发着自然的光亮,与高原的主色调——蓝与黄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山脚是大批僧人的宿舍——靠一条小河与公路分隔,这就是最初的印象。我们去的时候松赞林寺大概还在搭建新的庙堂,到处都是土木建筑。 我们不懂这里的风俗习惯,也不知道松赞林寺的历史来历,想想象我们这么参观是纯粹的看景了,看看这里的彩绘壁画,感受这里的宗教气氛而已。于是我们偷偷靠近前面有导游的团,想蹭蹭他们的导游解说,靠近一听立马泄了气。原来由于旅游团不来,来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国人,导游的解说也是全英文的,依我们的英文水平根本搭不够,我们都用求救的眼光看wolf,他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我们只能放弃。 进入大殿,里面用醒目的大字提醒寺庙里头不能拍照,我们赶紧收起了照相机。大批的手工艺品如镶嵌花纹的木器银器,绘有精美佛教故事的大幅唐卡在大殿内酥油灯的幽暗光线下仿佛在向我们讲述无数的悠久的传说。木楼在我们脚下吱吱哑哑地响,我们不断地向左向上向右向……在高原午后的阳光下,在雪域无孔不入的凉风中,我们逐渐迷失;在藏香的袅袅烟气中,在酥油灯的闪闪烁烁中,我们渐渐失去了时间的观念,我们游走在未来与历史之间,游走在梵唱与咒语的边缘,仿佛醍醐贯顶……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仿佛都成了信徒,大家轻轻的走着,低低的说话,好像都怕吵醒了什么。我和lg每人点了一支香,每个活佛象前都虔诚的拜过,受到喇嘛的洗礼祝福,双手托过佛珠,然后贡上香,点燃了一台油灯,让我们虔诚心在松赞林寺中常亮。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走了两个大殿就出来了,因为今天还要赶到飞来寺。往回走了一小段路,有一个松赞林寺的观景台,我们再一次上去回首松赞林寺,这个时候太阳出来了,松赞林寺的金顶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整个寺庙以及所有喇嘛的小屋子随着金顶的光芒顿时都有了活力,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 在观景台上我们还看见了另一样东西——白牦牛。在云南这些日子里头,我们满眼都是牦牛,牦牛在这里是不希奇的,但是我们所看见的牦牛都是黑色的,漆黑漆黑的,不掺一点杂色。因此白牦牛就很希奇了,边上的藏民由于拥有这头白牦牛很骄傲,称他的牛为双眼皮的“神牛”,说以前只有领导人才能坐的。我们当时信以为真,都花钱在白牦牛身边照了相。(回家以后从网上查了一下,白牦牛是只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有的,白牦牛浑身是宝,现在繁殖白牦牛成了一项技术了。既便以前白牦牛是一件神物,现在应该也是不算希奇了) 松赞林出来已经十点了,老关已经觉得我们玩的时间有点长了,赶紧出发,往飞来寺开去。 途中经过了纳帕海,有名的依拉草原。纳帕海与依拉草原其实是连成一体的,雨季时,水比较充足,大部份草原被湖水覆盖,就成为海,非雨季时,水少草多,湖水退化,就变成了草原。我们去的季节,应该正是湖水退化的季节,但是还没有完全退化,就是一半湖水一般草原的时候,由于在公路上就可以一目了然,老关不建议我们再花钱进去了,让我们在路边拍两张照片纪念一下就好了。当地村民为了收门票,特意在高处公路上筑了一道围墙,就是为了防止别人在高处一目了然,拍到了最好的景色。据说该围墙曾经给推倒过,不过不久又给砌起来了:(。我们就在围墙不远处拍了一些照片以作纪念。 又往前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老关把车停下来了,我们下车一看,一道碧绿的河流一直延伸到了金沙江里头。开始我们以为是光线造成的颜色的差异,后来才知道不是的。这是香格里拉大峡谷径流和金沙江交汇点,径流是干净的,自然是绿的,金沙江是黄的,因此,我们看出去就变成了一半水是绿的,一半水是黄的。 再上车很快就到了伏龙桥,伏龙桥不是风景区,大家查丽江景点不可能查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座铁索桥,桥边还留着守卫这座大桥的部队官兵驻扎的营房。当年,也是这些部队官兵们在荒凉的滇藏公路上架起这些钢筋铁索。如今的桥,也只剩下这些钢铁的骨架,可是它还是坚固的连接着两岸,还保留着伏龙的气质和魅力。如今已经没有车辆和行人从桥上通过了,它寂寞而荒凉的跨在金沙江上,和新建的贺龙桥遥遥相望。 中午十分我们到了奔子栏,春嚷着说听说这里的江鱼是有名的,一定要尝尝。老关赞同说是的,但是这里的江鱼很贵,要80元一斤。老板招呼我们去检查我们要吃的江鱼,我们过去看着,没有看出什么希奇,我们问老板,“江鱼”是什么鱼,为什么这么贵,老板说,这就是金沙江捞起来的鱼呀。其他他也说不出什么来了。鱼真的很鲜,老关感叹,你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去那些腐败的地方去吃饭,价格怎么会便宜呢……我们就当没有听见。 吃饱了饭再出来,走了半个小时就到了有名的月亮湾,也叫做金沙江第一湾。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的定曲河,在先后接纳了玛伊河和硕曲河之后,携三河之水投入了金沙江的怀抱,在江水汇合处,形成“三壁夹两水"的奇景。穿山越谷而来的金沙江,由此水势更加浩荡,峡谷逐渐开阔,在即将冲出这川、滇要塞之时,它似乎想舒缓一下长途奔波的疲劳,于是放慢脚步,在得荣县子庚乡与德钦县奔子栏交界处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孰料这不经意的即兴之作,竟成就了一处奇观(以上一小段为抄袭之作,由于我也说不清楚,索性抄袭一段来解释)。我们下来准备卡嚓几下,一个藏族老人站在小路口一定要我们交每人一块钱的过路费,大有“此路是我开”的架式,我们对这种强行无礼的收费比较反感,态度很不好的说下来给(下来还是给的)。然后上去卡嚓了几下,在上边可就体会到了好相机和一般相机的差别,广角镜头和一般镜头的差距了,我们握着相机转来转去,最后就拍了几张人像,准备回家以后还是占用春的“大炮”的风景照。 重新上车,在车的颠簸下,连日的疲倦终于上来了,我们不约而同的第一次在老关的车上睡着了(除了wolf)。等我们醒过来,老关说已经过了拉拉卡垭口,本来准备在那里看白芒雪山的,因为天气不是很好,看不到,我们又都睡着了,就没有叫醒我们,直接过去了。前面就要到海拔4210米的白芒雪山垭口了,也就是我们此行的最高点。我们彼此问问有没有高原反映,我前两天不太舒服,但是这个时候感觉却异常的好,令我也搞不清我前两天到底是不是高原反映了。老关提醒我们前面垭口很冷,让我们把绒衣和外套穿起来。到垭口了,下车,真的很冷,我们哆嗦着去上了个厕所,努力摆出天不怕地不怕的姿势拍了几张照片,赶紧跑回车子去了。天气很阴,外头除了白雾也看不见什么。 六点的时候我们到了德钦,就在当地吃晚饭,我们叫了六个菜,其中四个都是和牛肉有关的,牛肉切片,牛杂碎,牛筋,红烧牛肉,四个菜各有特色,都很好吃。春就是在这个时候决定,临走的时候一定要买个牛头回家挂在墙上。 然后我们去飞来寺,途中路过观景台,但是天气不好让我们什么都没有看见,只有十三座白塔沉默而壮观的立在山下,梅里的雪山们都藏在厚厚的云层后面,羞涩不肯露面。我们不禁暗暗担心明天的凌晨能不能看见梅里的金山。 宿在梅里山庄,晚上我们去侯鸟泡吧。人不是很多,最有特色的就是侯鸟吧的墙上贴满了过客们的留言。有兴奋的,有忧郁的,有伤感的,有感怀的,读着这些发黄的纸片上的文字和图画,字里行间的感情一直溢了出来,填满了我的心尖。曾经有多少心情都在这个地方停留过,然而却怀着同样的感激在无数个凌晨站在寒风中等待金色卡瓦博格的出现,而今,我也来了,也怀着同样的感激,在这个小小的木屋子里留下我小小的脚印,在明天的凌晨等待我这次旅途中最为耀眼的一道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