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见活佛 在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二层殿逛了一圈后,心情一片爽朗的我,径 直上了顶层。送我们来松赞林寺的司机曾说过,朝见松赞林寺的两位活佛, 接受赐福,是来此寺最重要的功课之一。(不过迄今为止我也还没弄明白, 为什么松赞林寺会有两位活佛呢??) 两位活佛中,一位较年轻些,黑胖,不太符合我脑海里自定义的活佛 形象(我的以貌取人,好像有点亵渎了,hoho~)。在另一间洒满阳光的房 间里,我见到了另一位活佛,一位眉目祥和的长者。老人清瘦的面容,睿 智的目光,通达的微笑,雍容的气度,让我内心瞬间一片沉静,不由自主 地膜拜在他面前。活佛念了一长串咒语(经文?),洒水,摸顶,挂哈达, 挂开光的小佛像,完毕。我暗忖,这样就赐福完啦?感觉祝福的分量还不 够嘛,微微抬起脑袋,活佛笑得很慈祥,我的胆子顿时大了起来,嗯,跪 着不起来,看你怎么办。活佛仿佛明白我的那点小心眼儿,于是,又在我 的脑袋上摸了一下,还往我的手腕带了一串黑褐色的小木珠,然后轻轻拍 了拍我的脑袋。这下,即使厚颜如我也不好意思再耍赖啦,双手合十,倒 退着,恭恭敬敬地出了活佛的房间。嘘,两腿还真跪得有点酸麻了~~ 五、荒废的旧寺 从扎仓大殿出来,我忽然兴起一个念头,想去寺内右侧废弃了的旧寺 看看。 根据史料记载,松赞林寺,经康熙敕批,五世达赖占卜求神定址,始 建于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士羊年(即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于阴铁鸡 年(公元1681年)竣工。资料上还记载了此寺与七世达赖的一段“甘苦法 缘”——康熙末年,六世达赖圆寂,蒙古和硕特部藏王拉藏汗抢立灵童, 布达拉宫不予承认,并另寻得在理塘寺的灵童格桑嘉措。为了避免拉藏汗 的加害,这位灵童被僧众送到松赞林寺避难。后灵童又转由青海塔尔寺供 养,终于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支持,并加封“宏法觉众”的封号,立为七 世达赖。七世达赖对旧日避居之所备加关照,于是松赞林寺俨然成了小布 达拉宫,其规模与名气便愈益大了。 而这座格鲁教派最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大寺,居然在文革期间,毁于革 命小将们狂热地破四旧行动中,今日我所见的扎仓大殿等等,是在80年代 中期重新修复的。 过去的辉煌,残留至今的,只剩下狭窄的土路,板筑夯成的厚厚的土 墙,断垣残壁内齐人高的蒿草,在高原的凉风中舞动,周围静得只能用一 个词来形容--空虚,我眯着眼,俯瞰着下方那些在夏日阳光照耀下,白得 发亮的民居,它们看起来显得热闹而喧嚣,越发衬出废墟的荒凉。这种对 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曾经的梵唱佛音,那种 岁月流动的声音,愚昧的精神狂热,躁动不安的无知,对文化造成的毁灭, 令人不寒而栗。。。。。。 忽然,一阵渐近的脚步声让我回到了现实,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少年 喇嘛出现在我的视野,黑红的脸,黑而短的发茬,穿着褐红色的僧袍,脚 上却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我以为他们应该穿布鞋呢:) )。他看起来非常 诧异,也许少有游人会单独走到如此僻静之所吧。少年停住了脚步,依在 墙边,等我先过去,那双深邃清秀的眼睛,流露的神气,充满了好奇、和 善、羞涩。 在我看来,这位少年喇嘛的活力,与废墟苍凉的气息绝对是不协调; 可站在土墙边的他,那种本源于藏式文化的气质,却又无比自然的与废墟融 合起来。……. 这种文化的传承,又岂是我这样的局外人所能明白的? 写到这儿,忽然很没来由的想起这么一句话: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 成亲切的怀念。就让这句话,作为松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