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松赞林寺三座大殿――滇西北自助游记9 |
[游记]松赞林寺三座大殿――滇西北自助游记9 |
2007-07-18 sina.com.cn |
从阳塘康仓出来,我们又继续向上行进,一一参观了沿途的其它康仓,其内部结构基本一样,人在里面呆久了,感觉特别的冷。上面有一座康仓里,有一位老和尚和大概十岁左右的小和尚,他们都在熟练地出售纪念品。小和尚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的汉语比较好,眼神很机灵,喜欢与人说话。我问他为什么二楼的一些神像都蒙着面,他绘声绘色地回答,大意是,那些面孔都很威严,打开来看的话,就要被叫死,所以看不得!对我而言,的确是,后来在大殿西侧山坡一个寺庙里,全部是“鬼气森森”的护法神,都用鲜红的布蒙着面,在黑暗里显得十分醒目,象血一样,令人毛骨悚然。 这里果然是高原,拾级而上时不得不放慢脚步,有些喘。在平原地区看来很容易的坡度,这时却不得不屈从于氧气不足。加之刚到中甸时,有些得意忘形,运动量太大,导致现在经常会感觉一些头痛,非常难受。 宗咯巴殿 走上山顶,我们首先参观了最西侧的宗咯巴殿。不用说,里面供奉的就是宗咯巴。金身宗咯巴佛像威严慈祥,让我心生崇拜。在这里的殿,佛一般都至少二层楼高,二、三层楼中间挑空,佛像就自上而下地屹立,非常壮观。在这里,听了阳塘康仓小师傅的话,“只要心中有佛,不在于烧几根香,有心意,一根也行”。宗咯巴佛的穿戴与释加牟尼不同,他戴着一顶尖尖的帽子,这在我心中似乎成为宗咯巴的象征。后来,离开云南几个月后,在北京见到宗咯巴的佛像,内心倍感亲切。 活佛所在的扎仓大殿 走出宗咯巴殿,其东侧就是扎仓大殿。殿门口设一小房间,一位老师傅在里面验票。后来才知道,只有到这里是收门票的,如果不来这里根本不用买门票。但如果诚心拜佛,这门票钱就只当是布施,何必在乎。后来在殿西小山上遇到一对广东男女,他们竟然想借我们的票用一下。我劝他们说,如果不是为了拜佛而来,又何必进去大殿呢,外面看看也就够了。我们是一连两天都在这里参佛,自然也连买了两天的票。 扎仓大殿也是座北向南,为五层藏式雕楼建筑。主殿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又具汉式寺庙建筑风格,下层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数。大殿可容1600人趺座念经。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达赖铜像,其后排列着著名高僧的遗体灵塔。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像,高三丈,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顶层正楼特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赖、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上面有一层全是转经筒,再上去就能到一个露天的大平台,可以远眺风景。露天平台上还有三层建筑,难怪这里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当我们进入一层的正殿时,看到许多人都在布施求愿。后来,还有老师傅坐在柱前,快速地给来客摸顶,出售开光的纪念物,好象摸顶这些都标明要收费的。我记得有人给了整数大钱,给完后,自己自觉地老师傅脚下的钞票堆里往回找钱,到最后明白他只是要布施一元,这里零钱多,他可以破开整钱。还有一个人可能是无意,在接受完摸顶后,准备拿起一件纪念品走人,却被老师傅扣下,告诉说给钱后再走。 大殿东侧柱下有一个大水缸,记得里面盛着人们从雪山上背下来的圣水,游客可以自行舀来喝。不过,这里要提醒,如果肠胃敏感就不要喝了,我家人就是喝了之后拉肚子,本来就高原反应,再拉肚子身体可吃不消。 这里可以顺梯走上一个露天平台上,我记得脚下踩得是黄土,而不是水泥板。难道这座建筑的承重性特别好?想想看,它的墙壁都是大石头砌的,难怪。露台四周是土木结构的矮墙,北面是一个小“亭子”,其四周全是转经筒。总之,在中甸最常见的就是转经筒。这个小亭子建得非常精美,灿烂的金顶雕有各式藏传佛教图案,其中,那金色的天使我非常难忘,它的形象可真是与汉族人心中通常的想象相去甚远。同时,亭子四角都探出一个状似龙的龙头,口中衔有铃铛,在风中叮当作响。这个龙头说它是龙头,细看又不是,因为龙嘴上方突出一个状似凤头的形状,没弄明白。许多人在南侧墙上的金色雕塑旁合影,这是两只鹿围着一个佛教图案,后来我在北京白塔寺看到介绍说,这叫做“二鹿听法”,与当年释加牟尼说法有关。此外,四周的墙上都装有金色的巨大转经筒。这里的金色格外美丽,我们当时碰上了时雨时晴的天气,但无论阴晴,金色的屋顶都是一样明亮耀眼。 第一次上露台时,看到几个四川人站在外面等着见拜活佛,当时一位师傅说活佛正在午休,请他们坐在廊下椅子上等候,还劝他们如果饿了可以吃些饼干。我当时特别天真,以为寺庙里是不吃饼干之类的东西,所以听到这个名词从师傅口中说出,特别新鲜。因为当时我对佛教一些事情所知甚少,所以很震惊与疑惑:难道说普通百姓可以求见活佛?我那时心里是很想很想很想拜见活佛的,但却不知如何开口,而且也不知是否是真的可以见,只好走开。 许是缘份,第二天再来时,我带妈妈特意去阳塘康仓去见那位热心的小师傅,同时,我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就问他,是能见活佛的么?他说可以,让我赶紧跟着前面一位师傅上去,只可惜等我追出去时,早不知是哪一位师傅了。心里只好认命,也许是没缘见活佛。阿吾银巴对活佛非常崇拜,介绍了几位活佛的情况,可惜我听不清发音,记不住,只记得一位最大的崩主活佛,当时他人在昆明。我们当时能去见的另一位活佛,能够算命,我是很想请他帮我看看未来的。 不过第二天再来阳塘康仓时,老远我就看见小师傅倚在门口等等来客,我象老友长重逢一样象他招手,仿佛当时也就是为了他才再来一次松赞林寺。他先是怔了一下,毕竟来客太多无法全都记得,后来走近时,他就记起了。这一次,我们又聊了很久,他的汉语算是可以了,而且能够把藏传佛教的知识给我用普通话一一解释。离开时,我们都依依不舍,他请我们下午来喝茶,一听到酥油茶,我立即来了精神,马上答应。现在北京再没喝到中甸那么香的酥油茶,那几天在中甸,我们是每天必喝一大壸。不过,后来,我们在上面时间比较久,再下来时,他也在忙,而且我们也要离开松赞林寺了,他给我们一张名片,这与饼干一样让我吃惊!原来,他叫阿吾银巴,我们没有给他太多的布施,他见我们要走,送我们一人一条洁白的哈达。现在这哈达就静静地放在家里的佛经旁,看到它就回忆起松赞林寺的味道。家人提出合影,可惜我没有拍好,不好意思寄给他。但合影时,我们认识了他的师傅,一个略胖的大师傅,慈眉善目,象弥勒佛。后来,阿吾银巴与师傅一起去了西藏进行第二次辩经,他真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据说,每成功辩经一次,级别就会提高。 关于“神秘”的辩经 提起辩经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中,僧众入寺后,要先学显宗,后学密宗。 显宗沿袭“五部大论”,即《因明》《现观庄严论》《中观》《具舍论》和《律经》。一般学习时间要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2至24年时间,并要经过考试认可。否则,不能称博学者。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西藏,除了转世的灵童,仁波切,还有通过层层辩经考试成为仁波切和高僧的,在藏语中有一句话叫“只要你有能耐,甘丹寺的宝座是空着的”。 就《因明》来说,是一部印度哲学的古典逻辑巨著。作者是古印度人,自中世纪传入我国,唐.玄奘曾经翻译过。古印度人,给《因明》的定义是:考定正邪,研核真假的方法。用现代白话说,因就是原因,立论推理的基础、依据。明就是学问、知识、系统的学说。合起来,就是关于原因的学问。 这么多深奥的佛学经典巨著,仅靠自修是很难完全记住和掌握的。学习时,除了拜师听课、背诵大论、阅读参考书外,还要参加辩论。辩经,就是指学经的僧人,就五部大论的内容,与其他僧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辩论。有学经僧人之间的辩论,还有寺院或寺院下一级组织(扎仓)组织的正规答辩,还有寺院之间组织的寺际辩经。藏传佛教格鲁派级别最高的辩经,是拉萨祈愿大法会进行的拉让巴西名次考试的辩经。辩经,是促进学业的有效形式,也是僧人获取学位的考核办法。 辩经,是有特定动作的:提问者站,在每个提问前,都要先大喊一声“底”字,再将右手向后高扬,和左手相拍发出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回答者,可以席地而坐。那声“底”,相当开启智慧。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辩经时,发出“底”的喊声,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动作都有特定的含义,总的意思是,开启智慧、众缘合和、击醒心中慈悲、降伏邪见、提弘正见等。二手相击,有三层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99c35d010008l44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