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和浙江的朋友、常熟小兄弟约好了,五一长假到浙江台州转一圈。跟单位同事调好值班后,自驾出游也就成行了。 出发前,特地去小兄弟那里,商量出游事宜。看浙江地图,网上查资料,定去天台山、象山二地。小兄弟做事也道地,车子换了四个新轮胎,整修了一下。我的车(BORA)后排挤,二家人四大二小挤不下,只好用我小兄弟的二手车了。 五一清晨,忙完早饭,就上路了。车上吵的是二个小家伙,大一点的是我女儿,教小弟弟三首儿歌,最后是小弟弟无心思学,到回来也不顺溜。苏嘉杭高速畅通无阻。出江苏、到浙江省际,车多了,一溜排的等在收费口。到杭州时,服务区内的车停到了高速公路入口处,女同志们在WC口排队留纪念,男人就借机猛吸烟。小兄弟是个有心人,数码相机摄下了车水马龙的场景。 浙江人的高速公路早又全,隧道多,过隧道时,小朋友们总要尖叫几声,表达兴奋之情。天台山在杭州绕城过后,经杭甬高速,上上三高速,一路行程在500公里左右,四个半小时后就在群山层叠处到了天台山。朋友等在出口处。又敬烟,又寒喧。中午饭就有海鲜吃了,王老吉饮料祛火,大小朋友喝了不少。 浙江的袁兄也不是本地人,问过饭店的当地服务员后,定去国清寺。国清寺位于县城北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宁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除了自然景观外,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摘自网页) 我们对于寺院的认识粗浅,走马观花,小朋友忙要照相机相互拍照,不亦乐乎。袁兄是生意人,来国清寺是不会隔佛烧香,相当虔诚,祈求仙佛保佑发大财,人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