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故土之松赞林寺(中甸系列游记之一)PP12张 午后的建塘古镇在阳光下散发着高原小城特有的慵懒,蓝蓝的天上几片白云不紧不慢地漂移着,蓝天下远方的尽头是隐约的山峰——白色的积雪在午后散发着不刺眼的光芒,近处是起伏的丘陵,叫不出名的高原作物间或出现在平坦的坝子,颜色或成深浅不一的绿,有些颜色则近红,还有几片则是与自然不协调的黄色——也许这就是早熟吧。 车行迅速,远远的一片依山而建的藏式寺庙高低错落,赭红的外墙与金色的屋顶近了。车先向左拐,随即,道路有些高低不平起来。车两旁藏式的民居越来越密,不断有藏式的贩卖唐卡、法器的商店掠过。下车首先看到的是松赞林寺庞大的规模,站在寺庙的门前你几乎看不到他背倚的小山,最上面是辉煌的主殿——金色的屋顶,覆钵式的经塔。中间是一条由数不清的石条砌成的阶梯式道路,让人不禁感慨,这条路是否通向天国?石路两边是构成松赞林寺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庙,所有庙宇的墙壁都以某种矿物研碎制成的颜料涂抹,无论青黄都散发着自然的光亮,与高原的主色调——蓝与黄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山脚是大批僧人的宿舍——靠一条小河与公路分隔,这就是最初的印象。说松赞林寺像布达拉宫有些夸张了,无论从规模还是地理环境它都远远不如,但作为滇藏地区最大的寺庙,它30公顷的面积还是让人叹为观止。 沿阶梯而上,两旁可以不断看到作午课的喇嘛,身上的服装为深浅不一的褐色,一如我们平日所见,只不过没有那么豪华,大多数为布制,相比我在北京见到的又厚又重又布满装饰的喇嘛服装来说,华丽远远不如,但也许这才是常态,平时我们所见不过是——盛装舞步吧。还有些青年喇嘛则急匆匆地往来做事,了解后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进入寺庙就会学经,每个人都要经过时间不等的考验期,这期间要担当寺院的各种杂务并学习文字,了解规矩,为以后的宗教生活打基础。年轻而且学业优秀的还有机会被送到西藏或北京进入学院学习,在一名中年喇嘛的陪同下,我开始参观各个殿宇,如同以前看过的藏传寺庙一样,大量的彩绘、雕塑、民间传说(包括文成公主入藏,格萨尔王与他的战士,各种佛像以及天地间各路神灵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影子。同内地的寺庙比起来,它承载的信息量应该更大,包容的内容更广泛。除了它的宗教功用,如果有人说它是一所民族博物馆我想也不会有人有异议。大批的手工艺品如镶嵌花纹的木器银器,绘有精美佛教故事的大幅唐卡在大殿内酥油灯的幽暗光线下仿佛在向我讲述无数的悠久的传说。木楼在我们脚下吱吱哑哑地响,不断地向左向上向右……在高原午后的阳光下,在雪域无孔不入的凉风中,我逐渐迷失;在藏香的袅袅烟气中,在酥油灯的闪闪烁烁中,我渐渐失去了时间的观念,我游走在未来与历史之间,游走在梵唱与咒语的边缘,仿佛醍醐贯顶…… 在寺院顶端的一间小室里,我有幸朝见了松赞林寺的大活佛,那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当他睿智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仿佛有一阵光亮照进我的心里,是温暖,是智慧……面对他我合什了,仿佛那是我久违的朋友(与佛为友的故事,在后续蛾眉纪行中会有补充)。一阵流畅的佛音从他嘴中流出,当他为我挂上一尊放在锦囊中的佛像,我知道我与这片土地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离开活佛的经堂,已几乎到达了寺院的顶端。走出一重殿门,是一片足有七八百平米的坝子,同时这里也是寺庙的最高处,坝子后面是松赞林寺的招牌——辉煌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殿前是几座白色的经塔——那圆润的线条,饱满而富有异国情调的造型以及精巧的宝顶辉映在蓝天和雪山之间。中间有一座类似内地香炉的建筑,不同的是,在里面燃烧的都是松柏的树枝,在藏区,松柏是洁净的东西,它担负着洗去身上罪恶和与天上神灵间沟通的职责。站在这里,中甸坝子在我的眼前一览无遗——远方是隐约的建塘镇(现在是已改名为香格里拉县的首府所在地)右侧不远就是有名的纳帕海草原,湖水在远方的阳光下闪烁。我虽看不到他倒映的石卡、叶卡和辛雅拉雪山,但我的脑海中还是那幅美丽的画面。风从盆地的底部抬升,旗在猎猎地响,松柏的清香随风将我包围. “香格里拉”在当地的藏文中就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我想象的美丽景色不也是心中的日月吗?!从此后我也拥有了香格里拉,我会把这片土地装在心中——我会牢记那一方的太阳和月亮。恍惚间我双眼模糊了…… 松赞林寺掠影 全景 远眺松赞林寺(照片被酥油弄脏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