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桥,位于惠安与鲤城区交界处,横跨洛阳河入海口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代名桥之一。  时间回转到一千多年以前,那是宋代。洛阳河河宽五里,风急浪高,波涛汹涌,横亘在来往过渡人的面前。古郡人渡河,完全依靠船只,然而,凶险的河水常常将船带人一起翻入河中。人们希望能够平平安安地渡过洛阳河,所以将洛阳古渡取名为“万安渡”。洛阳河成了当时闽粤人入京的交通障碍。 相传,有一文曲星下凡到了人间,投胎到仙游县一蔡姓家中,名蔡襄。蔡襄自幼聪明好学,加上其母教子有方,常常教导蔡襄为民行善解难,蔡襄便从小立志造桥。当他十八岁中状元入京不久后,便请返乡,为泉州郡守。之后,他便筹集资金,招募能工巧匠,开始了浩大的造桥工程。 然而由于水深流急浪大,难造桥基。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    桥基为“筏型基础”,利于分水,减少水对桥体的冲击力。桥基与桥墩都以石头为材质,石头并无粘性,巧匠们就发明了“殖蛎固基”的办法,巩固桥基,即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洛阳桥从1053年开建,历时六年零八个月,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于公元1059年终于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历史上又有二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一次相传为泉州富商李五修建,别一次为蔡挺楷事业领十九路军修建。    立于桥南的蔡襄祠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    蔡襄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除了<<万安桥记>>之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此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作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即吸收前人书法之精髓,取法争上,使其书法作品具备超然脱俗,神清气淡的文人气息,在变幻无穷的笔法之间,达到古雅优美的艺术境界。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深具美学价值,而被载入书法史册。 面对古桥,人们可以讲出一串又一串的故事,故事里的事真真假假,我们暂且不论,古桥却真实地横跨在洛阳河上,历经千年,见证着泉州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古桥已旧,但它作为人类造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作为人类造桥史上的一实物例证,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的景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