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招宝山游记(四)—亭台楹联明清碑刻 |
[游记]招宝山游记(四)—亭台楹联明清碑刻 |
2007-07-16 baidu.com |
第一山碑位于佳景坊右上侧,是志载七十二景点之一。原有石碑一方,高1. 92米,宽0.99米,厚0.14米,碑中刻“第一山”三个大字,为江西庐陵 萧天荫书。抗倭名将、明都督卢镗曾用“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十个大 字来阐明、赞扬招宝山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清朝诗人有“莫小候涛山 (招宝山古称候涛山),东来第一关”之句。故后人誉招宝山为“第一山”。 招宝山上有一种风景别样好,那就是各个亭台门楼的楹联。内容十分丰富, 壮观山色、忠义尽孝都在其中。 坊顶部每一根檩上的倒扣的白色的小磁盅是作什么用的呢? “渐入佳境坊”位于招宝山脚起步处,是志载七十二景点之一。原存残坊于 1982年台风侵袭中倒塌,1990年8月至12月修复,面积30平方米, 系歇山顶单檐翘角砖木建筑。坊口石柱上刻楹联一对,上联是:“抗倭抗英抗法 海防古沙场天下兴亡匹夫责”;下联是:“爱国爱乡爱家港城新气象故园寒暖游 子心”,朱吉相撰,邬慕昆书。 上联:抗倭抗英抗法海防古沙场天下兴亡匹夫责 下联:爱国爱乡爱家港城新气象故园寒暖游子心 南道坊口石柱联句是:“佳景胜坊自宜留览;雄关名将值得追思"。为鄞人郑 玉浦撰并书。 上联:佳景胜坊自宜留览 下联:雄关名将值得追思 通中道坊口柱上联句是:“明朝有戚清代有吴史书已立戚吴传;足下是山眼 前是海游客重温山海经”。为宁波桑文磁撰,陈启元书。 上联:明朝有戚清代有吴史书已立戚吴传 下联:足下是山眼前是海游客重温山海经 半山亭位于中峰古道山脚到威远城之间,是志载七十二景点之一,旧称浩然亭。 解放时仅存残垣断壁,1981年下半年在原址修复,为歇山顶单檐翘角龙头咬脊庙殿式砖木结构四方亭,面积26平方米。 亭额“半山亭”三个大字,系奉化裘然之书。亭有两联,亭柱联句是:“百步穿云威远在,半山望海纪功前”,为甬上沈元魁撰并书;亭柱联句是:“百舸争流通异域,一山招宝耀中州”,系甬上周律之撰并书。 上联:百舸争流通异域 下联:一山招宝耀中州 登云坊位于招宝山东端,古称孝子牌坊.钢筋混凝土结构,民国十六(19 27)年,常宝子建牌坊额书“登云路”、“上天竺”为屠计敬题。牌坊上沿刻 有与摩崖石刻相同的六字印度梵文,坊柱上下左右均刻有文字,或劝人为善,或 宣扬孝道,或安贫乐道。 上联:菩萨当在世间幻影 随缘救度无非现身说法 下联:父母就是家中活佛 在家孝顺胜过远地烧香 不忘父母恩 上联:不骄处富视若浮云 下联:无怨安贫心如清水 上联:礼仪廉耻涉世神方 下联:孝悌忠信撑天大柱 明清碑林位于招宝山威远城中。现存碑刻九方,依城而立。碑高2至2.4 米,宽1至1.2米。其中明代四方,清代五方。 碑刻中,有赞誉招宝山在海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如明天启五年(1625 年)仲春镇浙都督何斌臣题的“撑半壁天”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冬 宁绍台道周彦题的“海天雄镇”碑 有描写倭寇平定后海上太平景色的,如明天启二年(1622年)夏钦 差督抚都御史苏茂相题的“海天清晏”碑;有表示保卫海防决心的,如清光绪十 年(1884年)仲夏提督浙江全省军务欧阳利见题的“永清四海”碑 天启七年(1627年)孟冬钦差镇守浙江太保左都督郭钦题的“擎天鳌柱” 碑; 明崇帧十四年(1641年)春总镇两浙太子少保杜弘域题的“天开图画”碑。 摩崖石刻位于南陵云路南侧,镌于露岩峭壁上。石刻上下均无记载,19 84年2月在清山绿化中发现,为印度梵文。由西到东字样为汉音译为“奄 (om)嘛(ma)呢(ni)叭(bato)迷(me)牛(hong)"。是佛教密宗用语。即 喇嘛教的“六字真言”。 此梵文为古印度的兰查体,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西藏,被密宗用之。密宗在唐开 元初传入我国西藏,至元代大盛。石刻对研究招宝山历史与佛教流传情况,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石刻横长6米,高1.2米,第个字大小为1.1见方。 |
转自:http://hi.baidu.com/%0B3%0A4%0B0%0B2%0B2%0BC%0D2%0C2/blog/item/a015dbfd7f0a4a44d6887d82.html8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