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招宝山游记 |
[游记]招宝山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下车、买票(10元)、进景区一气呵成。 满目绿茸茸的草坪像一方大地毯一直延伸到山根。 草坪中央有一个像是人工开挖出的池塘。池塘里的脚踏船游弋于片片荷叶之间,和池塘边的翠柳相映成趣,景色宜人。 远处山上,林木葱郁、浓荫蔽日;隐约可见苍松翠柏傲然其中、伟岸挺拔。 行进在湖光山色,浑然一体的大自然间,不由得使人心清气爽,公交车的阴霾一扫而空。 怡然自得的游人们三三两两或漫步在草坪;或小憩在长椅;或行走在山路上… 我随着人群拾级而上,看见一块写着“第一山”的石碑耸立在山腰。大约这就是进了山门了吧。 山路在石碑前叉分两边。 我看着手里游览卷上面的景点路线图,沿着左边的山路远远望去,只见一尊宝塔挺立于峰峦叠嶂之中,像一个刚毅的将军镇守着要地。想必这就是“鳌柱塔”了吧。 我了解,招宝山位于宁波镇海东北1.5公里的甬江口,扼守着江海的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曾经历了抗倭、抗英、抗法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招宝山本名候涛山,与金鸡山隔江相峙,是一突入海中的小山,面积37.6公顷,因山巅原有"插天鳌柱塔",所以得名鳌柱山。后又以"商舶所经,百珍交集",遂以招宝山名之,寓"招财进宝"意。山名几经变迁,昭示着鳌柱塔的兴衰。 我毫不犹豫地奔鳌柱塔而去。 行走于石子铺就的还不算崎岖的山路,鳌柱塔在视线里时隐时现。坡道不陡且绵长,跨过了几座石桥,已有些脚步沉重。看来“走山”并不比“爬山”轻松多少。 鳌柱塔的轮廓越来越清晰。鳌柱塔下面的飞檐黄墙也映入眼帘,那应该是观音阁了。 观音阁修在鳌柱塔下,招宝山西北坡的半山腰。与其他寺庙不同,进了观音阁乃是来到观音阁的楼上。在山边的围墙处还有一楼梯通到斋堂,有心去斋堂见识一下和尚吃斋是何风景,但斋桌上空空如也,时机不巧呵。 大殿里供着千手观音。有些老年妇女分坐两旁,朗朗诵经声回荡在观音阁四周。里面进不去了,就站在殿门外双手合十拜了一拜。 来到偏殿,殿里坐着一位老太婆,其穿着随便,丝毫不能使人把她与寺庙联系起来。她在这里干什么?我有些狐疑。 前面两个人进了偏殿刚要拜,不知老太婆说了句什么,两人又出来了。议论了一会儿,只见其中一人掏出两张钞票,两人又进了去。我跟在后面,看出点端倪,不待老太婆说话便在她的注视下,拿出5元钱(随身没有零钱),放在面前的香火箱里,拜了观音。 烧香拜佛还要有人监控,这还是头一遭,心里酸溜溜的。 观音阁不大,几分钟转了一圈。出来看见碑文才知观音阁古名夕照庵。相传建于明代,后几经兴废,解放初拆除。于1985年重建。 从观音阁往上登几节石梯,就到了鳌柱塔。 鳌柱塔座落在招宝山北峰顶上,其下面南坡上屹立的便是刚才拜谒过的观音阁圣地。 进到塔内,看到中间一侧设有圈形步行阶梯,旁边还设有电梯,但好像不是给我们这些人准备的? 此塔可能由于是后来仿建,加之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并没有像其他古迹那样把游人拒之门外。塔顶不时传出游人的嬉笑声。 在下面看并不觉得塔有多高。连续转了几圈以后,就有点气喘吁吁,越往上脚步越沉重,始终不见尽头。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坚持一口气,不到塔顶非好汉! 好不容易登到塔顶,气力几乎耗尽。向塔下望去,不禁一阵眩晕,双腿打颤。 镇静了一会儿,围着塔顶转了一圈,凭栏远眺,周围景物一览无余。 近处的金塘岛清晰可见,远处东海诸岛若隐若现;俯视城镇乡村、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北仑港码头尽收眼底;横跨甬江的招宝山大桥,镇海城镇乡村,历历在目;宁波市区现代化港口城市隐约可见;逶迄曲折的甬江像一条熠熠发光的彩带把宁波、镇海和东海连接在一起。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a3084010002p2.html2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