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之行1—逛江山二十八都 江山之行1—逛江山二十八都 前几天我和朋友乘车来到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的江山二十八都,这是个小镇,也是个移民镇,在这几千人口的古镇居然繁衍着142个姓氏,流行着13种方言。这独特的现象全国罕见,吸引着各地游客来此一游。但是你不必担心语言不通,因为当地的官方语言近似普通话。 我们走在小镇的街道上,看看和一般的农村没什么区别,鸡在街道上漫步、啄食;小狗懒洋洋趴在自己家门口,看见生人头抬起看看,就又低下头打瞌睡了;只有小猫咪活泼地穿梭在行人脚下。其实二十八都能招揽游客的是富有特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也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带了相机的迫不急待开始拍照民居。镇北为浔里街,以住宅为主;南为枫溪街,以经商为主。古镇在清同治年间处鼎盛期,光饭铺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杂货批发商有40多家。其中,发展成大户的有曹、姜、杨、金4家。他们围绕宗族而居,至今还保留了很多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这些民居外墙高达六七米,鳞次栉比的马头墙伸向街心。老街上,最富特色的是伸展在家家户户门口的门楣。门楣多为楼阁式,由梁、枋、檐、橼、望板和垂莲虚柱构成四柱三楼。上覆黛瓦,檐角起翘,这让我想起《阿房宫赋》中一句“簷牙高啄”。它各个部件都有精细木雕装饰,题材多为八仙、福、禄、寿等吉祥物,个个玲珑精致,栩栩如生。我几乎将所有的门楣都拍下来了,长街中各家门楣在争奇斗艳,南北建筑之风格,浙式、徽式、赣式、闽式之风韵,和和气气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我们参观了古镇民众最为骄傲的文昌阁,三进三层的文昌阁高高耸立在镇的北头,如雄鸡啼鸣时高昂的头冠。建筑中的梁、枋、檩、藻井都画满了教导人读书做人的精细工笔彩绘,有“悬梁苦读”、有“读书做官,衣锦还乡”、有“卧冰求鱼,孝敬父母”等,小的尺余见方,大的三四米宽。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画历经百余年的侵蚀,竟然清艳无损。我将这些彩绘拍下来后保存在电脑里,仍不失它的清晰古朴。文昌阁在镇里人心目中是极其神圣的,镇上文化人在此聚会,外面来的大学士在此讲学。在科举时代,镇上人虽靠经商致富,但心向往着京都,希望子女学而优则仕,文昌阁是百姓梦想的寄托。 二十八都老屋的墙上,有数百年前勉励后代读书做人的对联“读有用书行无愧事,说根由话作本色人”,有百年前老药铺里的商业广告“止咳保肺片”、“保肾固精丸”,有大跃进年代的标语“鼓足干劲抓生产,放开肚皮吃饱饭”,有“文革”时期的报贴:“庆贺中共建德县新县委胜利诞生”,从古到今,二十八都保留了每个时代的胎记,这让我们非常惊讶。 在二十八都,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物尚未有人为破坏的痕迹。在全国各地,收购民间工艺品的贩子如狂风扫落叶般地将古村里的木雕、砖雕扫了个精光。可是在二十八都,围绕天井和上堂的牛腿、垂莲、窗扇、雀替、横梁、斜撑、樘门,均是精工细作的浮雕或透雕工艺。常有人上门出高价收购,一个“牛腿”开价500元,但是都碰了壁。对二十八都人而言,祖上留下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生活艺术品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贫困的二十八都人宁愿代代坚守,他们认为出卖了它们,便是出卖了祖宗。正是因为二十八都人有深厚文化积累,意识到它的珍贵价值。他们才能保存下这份历史遗产,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的浏览。 在二十八都的一顿午餐,也让我们回味无穷,野猪肉,家养鸡炖得很烂,配上各种各样蘑茹,香气扑鼻,一桌菜全吃完了还不够,又添加一盆自做的豆腐。这里的菜放辣椒太多,红的绿的辣椒引出大家的食欲,虽然颇有怨言,但却一扫而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