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雪窦寺风景_游易天下中. |
[游记]雪窦寺风景_游易天下中. |
2007-09-12 cts2008.com |
地处雪窦山盆地,四面青山环列,隐处泉瀑争鸣。该寺始建于晋代,屡遭损毁。宋陈著《重修雪窦资圣禅寺记》:雪窦山秀甲四明,正峰昂首下视,臂左右引,宽抱百顷,平麓之阳,资圣禅寺宅焉。《雪窦寺志》载:晋代有尼结庐山顶,名瀑布院,841年(唐会昌元年)迁今址改建禅院,867年(唐咸通八年)重建,赐名瀑布观音院。999年(北宋咸平二年),真宗赵恒赐名雪窦资圣禅寺。历经毁建,原建筑有牌楼、头门、佛殿、斋宫、钟楼、经阁、禅房、藏室,凡数百楹,6000余平方米。1644年至1661年(清顺治间)僧石奇重建。山门牌楼式,木雕镂饰,飞檐翘角,门楣有精细砖刻,正面"应梦名山"匾,里"寂光真境"匾。1927年蒋介石直书"四明第一山"红底金字匾,取代原"应梦名山"匾。1929年佛事失火被焚。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拆毁,寺内古树唐梅、晋柏及部分文物遭损,仅留厢房7间、汉银杏树2株(树径170厘米),存清雍正版大藏经5799卷(原8640本)、青铜香炉、高80厘米释迦牟尼打坐玉佛及清朝钦赐玉印、龙袍、袈裟、钵等。 1985年各方捐资,在原址重建大雄宝殿,高21.25米,阔35米,深26.6米,飞檐翘角,大木立梁,辅以砖瓦。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大雄宝殿"及书175字碑文一幅。1990年6月,于天王殿原址建弥勒殿,次年竣工。金黄色琉璃瓦盖顶,大雄宝殿后存楠木树2株,系1937年张学良被幽禁时手植,今高12米,称将军楠。山门右侧有高瑛桥(1985年改名龙珠桥)通公路,桥畔原有翰林松,为1571年(明隆庆五年)翰林戴洵曾作诗要求留存。 "应梦名山"石碑。过亭更上有建于唐代的雪窦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今废。寺址前临深谷,崇岩壁立,名千丈岩顶泻下,喷薄如雪崩。山由此得名。王安石观瀑诗云:"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文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面瀑旧有飞雪亭。今亦圮。从亭西北上山,有妙高台,台下临深谷,上多古松。登台四望,群山幅伏,山下田畸庐舍历历在目。从台北上山,有三隐潭,位于隐潭山、妙高峰、搭柱山之间峡谷中。因山势而成上中下三潭。峡崖相去仪数丈,崖壁高入云间。从峡底仰视,天仅一线。有瀑布从峡顶泻入潭中,声如雷鸣。 "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刹;环列翠峰,峰峰叩弥勒。"明代巡按陈濂《雪窦寺》诗云:"青山面面削芙蓉,咫尺犹疑千万峰;野草逢春都是乐,碧潭和雨半藏龙。池开锦镜晴波阔,路入珠林暖翠重;试采新茶寻涧水,一双玄鹤下高松”。
|
转自:http://www.cts2008.com/mudidi/JDjq.asp?ID=37194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