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第三天(5.1三魁、泗溪、仕阳) 自助游. |
[游记]第三天(5.1三魁、泗溪、仕阳) 自助游. |
2008-07-22 eu169.com |
第三天(5.1)——三魁、泗溪、仕阳 清晨4点,车站就开始发车。喇叭声,人声,鸡鸣狗叫声伴随着熹微晨光钻进屋里。 头天晚上sky已经和酒店老板的亲戚小邱师傅谈好了2天包车,220元/天。包车价也是水涨船高的,建议旺季提前预订,今天再谈肯定就不是这个价钱了。 7点准时出发,艳阳依然高照。我们帽子墨镜防晒霜一个都不能少。第一站是泗溪,位于通往温州的路上,距离三魁大概15公里。路况时好时坏,颠簸的砂石路被戏称为按摩路,为我们提供免费松骨服务。 山路蜿蜒,穿溪过涧,时见瀑布挂山前;流水潺潺,清风扑面,杂花生树绿草鲜;眼波流连,笑语喧天,却疑此身非人间。如此良辰美景,我和sky都慨叹若有许巍的歌声相伴,方为完美。可惜遍寻车中,只能找到刀郎,未免大煞风景。我们决定今晚回去后,就算把三魁镇翻个底朝天,也要把许巍找出来。 一会儿,路边的小河上出现了一座铁索桥。几辆自行车停在旁边,一群放假的小孩子在桥上追跑打闹,嬉戏玩耍。我们几个不由大发童心,跳下车冲上索桥。老不一马当先,霸住桥头,使劲儿晃动身体,索桥也随之不住摇摆。两个大姐顿时吓得花容失色,连声惊叫。哼哼,我一阵冷笑,这种小伎俩岂能吓倒我?!我面不改色,连蹦带跳跑过桥,索桥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的山坡上开着几丛昨天一路上看到红色山花。Tony爬上去折了一支下来,我才看清原来是杜鹃,也叫映山红。于是我们每个人手持鲜花,作采花大盗状各自拍照留念。 泗溪镇偏于泰顺县东南,因境内有东、南、西、北四条溪流在此汇合,故名泗溪。 溪东桥美则美矣,也颇具气势,可惜紧邻公路,在车水马龙的喧嚣和四周现代建筑物的紧紧包围中,它显得那么孤寂且格格不入。 离开溪东桥不远,拐下公路,踏上曲折的田间小路,穿行在小村庄中。很快便见一条清浅的小溪,横亘眼前。一块块浅滩断断续续地露出水面,几个衣着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赤着脚,手拉手,嬉笑着踩在浅滩上,在溪中来回穿越。扭头向上游望去,紧挨一排古朴的两层民居,在浓密的绿荫掩映下,一座鲜艳的红色廊桥高高地跨越其上,倒影投射在青碧的水中,随着微波荡漾。 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桥长51.07米,宽5.39米,高11.22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之为“桥头”,地势较高,有石踏跺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北涧桥是宫殿式重檐,结构精巧,造型古朴。然而北涧桥的美不仅美在桥本身的轻灵飘逸或是拥有虹桥的独特结构,更美在桥周围的环境。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来的小石桥,接以矴步。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粗大参天的古树立于桥头,一株是樟树,另一株是乌桕,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石土,使得北涧桥历经数百年的风霜而无大碍。北涧桥头的十几间古民居,造型是店堂式结构,昔日山货洋货都在此交易,是商业贸易繁华之处。古桥与古树、古道、古民居及青山绿水相互衬托,构成一幅极其优美的画面,被桥梁专家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廊桥。 北涧桥头的民居中,有一间小小的廊桥博物馆,是七十多岁的离休教师周老师自费创建的。展厅正中,摆放着两座制作精美的廊桥模型,四周墙上挂满了各种文字图片介绍。温和儒雅的周老师见我们一行人来,便拿起教鞭细细地为我们讲解。我一直不理解如果仅仅为了遮挡风雨,为何要把廊顶建造的如此繁复奢华?周老师解释说,桥上建廊,主要是在建筑方面起到一个平衡应力的作用,桥拱夹在两岸山崖间,桥面就有一个向上的张力,盖上廊顶,即给桥面施加了一个向下的压力,使得本来不着钉榫的梁柱拱架间结合更加紧密,整座桥就更加结实坚固。而且当地村民认为廊桥起到保持风水的作用,多在桥中桥头或者二层阁楼上设立神龛,作为日常祭拜场所,因此自然要修得豪华。此外,廊桥还是古时村民买卖交易商品的市集,在河流涨水山洪暴发的时候又成为避难之所。 告别周老师,我们到旁边的人家小坐。主人在门口支起两张小桌,为来往游客供应茶水。现在游人不多,我们5个就是今天唯一的客人。主人拿出自家产的新茶,名曰“三杯香”。叶片虽然散碎,可是果然冲泡很多杯依然汤色不改,香味不减,以致众人日后频频回味,皆赞其为此行一路上喝过的最好的茶。主人家的老奶奶端来一种山上野草制成的凉粉让我们品尝。褐色的半透明的果冻状凉粉盛在碗中,似乎还没有完全凝固,颤颤巍巍的好像一碰就会破裂流出水来,入口酸酸涩涩还略微有点儿苦,据说清热去火,可惜我们刁钻的味蕾早已无法习惯这般天然的乡野味道了。屋外,阳光在一丛翠竹的枝叶间跳跃,野生的紫色大蓟花开在粉红的月季周围,金羽红冠翘翘尾巴的大公鸡雄赳赳地四处踱步。屋内,轻柔的纱帐下罩着一个小摇床,还没断奶的婴儿发出咿呀的呓语,年轻的妈妈不时把她抱起来哄一哄。老奶奶坐在厨房与堂屋门口的小凳上,微笑着看着我们,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菊花。一壶热水在我们脚边的小火炉上吱吱地冒着白汽。不说话,品一口清茶,齿颊留香,感觉时间已经放慢了脚步,轻悄悄地从我们的额间发梢缓缓流过。 下一个目标是仕阳的仕水碇步,途经雪溪胡宅。 胡氏大院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当地人也称其为石门楼。胡氏大院是泰顺县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大,建筑工艺也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胡家大院背山面水,正门前是一个小院,墙角盛开着一大棵粉红的蔷薇,繁茂的枝叶爬满墙头,密密麻麻的花朵蓬勃在蓝天白云下。正门在院门的斜对角,这应该也是为了保持风水而特意为之。宽阔的主路两旁依次排列着几个小院落,每个院子都是砖垛院墙,里面两层木结构小楼,纱帽形圆润的墙头,青瓦飞檐的屋顶。主路尽头是最大的正院,雕梁画栋,规模气势以及建筑的精致远胜其它侧院。胡家大院的整体规模虽然无法与北方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等相比,但是独具江南灵秀之气,在当初这样的穷乡僻壤,也算是蔚为壮观了。现在这里早就变成普通村民的住宅,非亲非故的许多人家聚居于此。正值午饭时分,有的人家房檐上冒出袅袅炊烟;有的人家已摆开餐桌,围坐一堂;还有的人家已经吃完,老老少少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到处充溢着平静平淡平和的气氛,对于我们几个不速之客的东张西望,四处打探,都视而不见。我们也丝毫没有打扰别人生活的愧疚,心安理得地在时光中漫步。 仕水矴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架设于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河面上。全长144米,共23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对于石料的选择,建造者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这种颜色与石质的搭配,不仅美观,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畅行无阻;在涨水时,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见。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在浅流上架设碇步,应该是南方特有的景色吧。方正的石块竖着埋进水底,就像我们雨后在积水中铺的砖块。不论高矮,每一级碇步都是两块石头拼成,落脚处宽约2、30公分,每两级碇步之间的距离也是2、30公分。人跨行其上,真要掌握好重心和平衡。我想腿脚不利索的老人和孩童,走起来恐怕有些困难。我们步履轻快,略微跳跃着,每一步都跨过在夹缝中变得湍急的淙淙流水。我们认真地数了一下,高的碇步216级,矮的221级,与网上资料不符。 |
转自:http://www.eu169.com/diy/note_61074.html2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