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岑松雪"及其他游记游记太阳树

[游记]"西岑松雪"及其他游记游记太阳树

2007-07-31    

“西岑松雪”及其他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西岑松雪”,这一消失已久只留存在人们梦里的景点?也许这段时间,夜里醒来,以为自己还睡在西岑。这也难怪,我的整个少年时光都在西岑脚下度过。

“岑”,词典解释为小而高的山。古代乐清县衙所在地的乐成,“山有丹霞、九牛之奇,水有双瀑、双溪之秀,岩有黄羊、石柱之险,亭有景贤、文峰之幽”。难怪古人曾将乐成比之为仙窟,而最著名者首推“箫台八景”,“西岑松雪”则是八景之一。

西岑位于乐成西门金溪之畔,即现在的西象山,与东塔山峙立,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为县“虎山”,古人云:“一邑之山川气慨,悉聚于此”,据传在晋时该山上就已建一座十三级佛塔。

登临西象山,晋代的佛塔早已不存,眼前的西塔,是近年重建的。宋人毛士龙在述写西岑时“修竹笼烟,茂林卷雾”的八个字,让我在西塔院里想象了半天。那时的西岑满山遍野翠绿欲滴,丛林深深,迷雾重生,修长的竹子随风晃动。更有一绝的是,西岑峰上的一株大松树,孤高挺立,大雪纷飞时,虬枝上缀满白花,倍显风姿,“西岑松雪”之名也由此而来。据我考证,“箫台八景”的成名应该在南宋,而“西岑松雪”不知消失在南宋之后的那个年代?现在,人们只能在怀想中寻觅“西岑松雪”的景色和意境了。

在西象山的半山腰,旧时建有“三高亭”,据说是为了纪念王羲之、谢灵运、孟浩然三位高人游踪而建。我们无法考证他们是否游过西岑?但唐代的孟浩然来乐清时,曾经一段时间就住在离西岑不远的县衙里即现在的市人武部驻地,我相信他很有可能登临过此山,只是找不到留下的诗句,无法证实。

不过,南宋时青春年少的王十朋,在县城读书时,曾和同学游过这一带,却是千真万确,有他的《游西岑遇雨》为证:

西岑风物秋更嘉,

杖黎出郭欢无涯。

深村有酒隔烟渚,

共乘小艇穿芦花。

罗裙绰约越溪女,

茅舍迫窄吴侬家。

……

这首诗歌,让我们读出了这里是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地方。秋天里,西象山下,小船出没于芦苇丛中,河滩湿地间有小岛,岛上有茅屋,还有罗裙随风飘啊飘的卖酒姑娘……时光多美丽,生活多美好。难怪有人说,如果让我选择活着的年代,我愿意生活在遥远的南宋。可是,历史上美好的日子总是在匆匆忙忙间消失了。

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失去了宁静,倭寇之患开始了。乐成的西岑,也蒙上了战争的硝烟。乐清县城开展了大规模的修筑城墙活动。西象山被隔在城外,金溪也成了一条护城河。公元1559年4月的一天,倭寇攻打乐清县城,爬上了西岑,凭高瞰城,摇旗呐喊,吓得城内的百姓连忙出逃。守城的参将带领士兵登上城楼,铳炮齐发,一执旗的倭头领应声倒下……

时光转瞬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乐清,西象山顶筑起了一个非常丑陋的方形碉堡,入侵者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惨淡的寒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碉堡依然还在,顽童的我还爬上过这座碉堡。大概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飘飞,我不经意间往西象山顶一望,发现这黑黑的碉堡已不见踪影——它悄无声息地倒塌了。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开始建塔。

……

160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西塔和东塔山依然默默守护着金溪和银溪两岸。地球开始变暖,乐清的冬天也几乎不下雪了,西象山上也不可能在人们的期望里,重新生长出一株挺拔的松树,“西岑松雪”只是曾经的美丽,凝结在思念者的心里,成为一幅绝版的图画。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wzdyj2000.bokee.com/tb.b?diaryId=16077026

2007.6.716:34作者:太阳树

原始链接:http://wzdyj2000.bokee.com/viewdiary.16077026.html
转自:35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