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十一游记之南浔古镇 |
[游记]十一游记之南浔古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大早就上车,临近中午,到达了我们旅程的第一站——浙江湖州市的南浔古镇。说是古镇,其实除了特别开辟出来的一处地方外,其他地方都变得很现代化了,虽没有高楼大厦,但是现代化的商店,超市,饭店一样不少,让我略感失望,我很想好好感受一下古镇真正的味道,而不是类似于无锡三国城的主题公园,但是不管怎么样,来都来了,买了张门票,走进了“南浔古镇”。 和我们江苏苏州的周庄一样,这个古镇也是一个水乡,一个富商云集的地方。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南浔坊间以财富多寡来称呼镇上的江南四巨富、八位大富以及众多的财主。据资料记载,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的体形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南浔当时的富裕可见一斑。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庄也好,南浔也好,出了这么多大富翁呢?周庄有沈万三,南浔有刘镛。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巨富。沈万三不用说了,富可敌国,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你当自己是沈万三啊?”意思就是不要浪费,因为你不是沈万三,你没有资本浪费,可见当时沈万三是多么富有。至于刘墉,4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指的是南浔4象)。更让人奇怪的是:沈万三的故乡居然也是浙江南浔。莫非南浔的确是一个出富翁的福地?那我真要在南浔好好住一段日子了。至于这两位有名的富翁靠什么发家致富,想必不用说也知道:经商。关于沈万三的发家原因众说纷纭,但是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同意海外贸易这一说,这当然可以归于经商。刘墉是做湖丝发家的,虽说后来几个儿子都有了功名,他也成了士大夫,但是经商起家的历史还是不可忽视的。想到这里,突然想到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作为经商先锋的商人被排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最被人鄙视的阶层,却又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实在是讽刺至极啊! 当然,南浔古镇绝不是一个只有铜钱味的商镇,除了经商致富的众多大财主,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据记载,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这里提到的地方都是后来看书时看到的,去过的只有几处,除了刚才提到的刘墉故居之外,还有嘉业藏书楼和张石铭旧居。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清代的秀才刘承干在1920年到1924年修建。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嘉业藏书楼的牌匾有点奇怪,“藏”字少了左边的两点,据说当时建藏书楼的时候,刘承干谦虚地认为自己藏书楼的书还太少,藏不下天下之书,所以想等到藏尽天下之书时再加上两点,虽说以现代化知识更新的速度来说,藏尽天下书的可能不大,但是这种精神还是很令我们现代人感动的! 张石铭旧居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其风格之奇特、结构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建筑之精华,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据说南浔在1912年的时候就通电了,所以很多宅院里都挂有西洋式的电灯,实在是一道异样的风景。张石铭旧居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窗玻璃。这种玻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单项性。换句话说,就是从外往里看什么也看不到,从里往外看一切清清楚楚,有点像现在很多高级写字楼用的变色玻璃。另外,就是不沾灰,据说是百年不沾灰,用的是当年德国的最新工艺。可见张石铭的家境之富。旧居里还有一个园林,被称为“适园”,园内树木成荫,鸟语花香,很是美丽。但是我想,如果游览过扬州的何园和个园的游客,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惊叹,因为比起个园何园,还有不足,仅仅是文化氛围和园内的景致气韵,便略有欠缺。当然这是本人的一点拙见。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2c74701000csl.html3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