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洞山游记 |
[游记]大洞山游记 |
2007-12-12 163.com |
大洞山游记 大洞山——一个鲜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倘若不是一次出差的偶然,我想这个地方可能永远也不会撞入我的视线。 前几天,跟随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国书法(写字)示范区”验收组来到徐州市贾汪区。因为验收活动安排在第二天下午,所以第二天吃过早餐,带队的王会长便提议到周边看看。经过打听,知道城南郊有座山,名叫大洞山。问及路人此山有什么好玩之处,路人笑答:“没什么好玩的,你们去看看就知道了。”此话大大动摇了我前往大洞山的想法。 驱车约十分钟,我们来到了一座不挺拔、不巍峨、不葱郁的山前。突然,司机师傅说没路了,我的心情开始糟糕起来。可既然来了,车上也无人有回头的意思,只能选择土路继续向前进了。颠簸中,我打开车窗,发现这里的土地长满蛋状的石头,当地的农民必须搬开这些石头,将土地圈成框形,填充淤土,方可耕种。路边一座座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的房子很是别致,看着他们生活的不易,我——一个在平原长大的孩子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山脚下。下车后,我们商量着是步行登山,还是开车上山,因为我们担心车到半途会没路可走。勇敢的司机师傅说,有情况他可以处理,要求我们坐车上山,因为一行老人为多。可车在山坳里颠簸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上山的路,闲来无事的我们开始猜测着大洞山是否是因山中有大洞而得名。绕了好大一圈后,我们终于发现一条蜿蜒而上水泥路。车行不久,我们看到前面的山坡上放养着一群牛,欣然下车的我们看到这么多牛很是开心,我提议拍几张照片,王会长举起相机,“咔嚓,咔嚓……”帮我们拍了好几张,大家的心情都在此刻释放开来。在与放牛人的闲聊中,我们得知大洞山确有大洞之说,放牛人还给我们指明了寻找大洞的方向。 原来我们上山的路是奔向该区电视发射塔的,并非是大洞山真正富有内涵的地方。原路返回,不过这一次我们有了目标!为了确定我们走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又向当地老百姓请教了一下。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不远处的山上有一个“佛”字,那便是我们要找的地方!走了一段路,果真看到山壁上刻着一个大大的“佛”字,鲜红的颜色很是醒目。同行的王会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对佛自然有自己的禅悟,他很惋惜这个“佛”字写得不好。拾级而上,一种原生态景象跃然眼前。禁不住诱惑,我请王会长帮我多拍几张这诱人的风景,同行老吴在我们拍照时已登上了大洞山的洞口,此时,正向我们招手呢,我气喘吁吁地往上攀登,而王会长虽年逾七十,可一点也看不出吃力的样子,真可谓是老当益壮啊!大洞山的石洞被简单地修整过,为了给山以灵气,当地人运用了山与庙结合的方法,洞口摆放着一尊弥勒佛,笑嘻嘻地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洞内摆放的则是一尊观音像,给人予无限的遐想。游历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的我,从来都是对那些名山大川被开发得富有人性而心生敬意,可这次的游山,我却对这种不被开发、不被利用的原生态感到欣慰。下山途中,我在一块石头上坐了很久,有一种还想再坐一会儿的冲动,此时,所有烦恼、所有压力、所有忧愁都不见了,大自然就是这样的神奇,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我们遗憾这里没有纪念品可以带走,博学的王会长建议我们拾一块石头带走。并教我们捡石头的诀窍,好的石头要具备陋、透、瘦、皱,所谓“陋”就是要奇形怪状,“透”就是要有洞,“瘦”就是看上去较为苗条,“皱”就是纹路较多,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很快物色了一块具备这些要求的石头。就这样,我们把它当作我们曾经登上大洞山的见证带了回来。 从大洞山信步而下,一览无际的沃野田畴尽展眼前,西高东低,有着非常舒缓和流畅的起伏,像一位美少女酣睡梦中。古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在大洞山放眼四望,森林、果园、田野、河流,这一地的风景恐怕是大洞山的精髓。 回到宾馆已经是中午时分,在饭桌上我向当地人谈起了我们去大洞山的经过,通过和当地人的闲聊,我对大洞山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洞山,是徐州境内最高的山,海拔361米,又称茱萸山、九十九顶莲花山,属淮阴山脉。周围大小100余座山头,森林、灌丛、灌节丛、衡疏4种植被300多种植物分布其中。景色秀丽、绿涛汹涌,被徐州市列为生态保护区。 九月九日登大洞山是当地人的风俗,当日,“前者呼,后者应,佝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我,登山有一条小道,这条道是一位老矿工几十年如一日,肩挑手垒,筑起的一条山间小道,大洞山因此记住了这位老人。 据说,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在大洞山作的。大洞山周围遍地茱萸,从山脚下散落的一些碎石碑文上可知当年该地庙宇香火繁盛,后因战火而毁,现古遗址前还有一颗古银杏树,华发苍颜,姿态雄伟,其树干需要三人才能合围过来,在徐州也属罕见。 徐州千百座原本静默的山,在经历了乱世、纷争,以及种种沧海桑田,现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恬静自如的老人,“其气缓舒,秉性安徐”,庇护着一方生灵,远离尘世的喧嚣,那苍翠的树木,那古老的风俗,那依偎在怀中的四季更迭的乡村美景,那质朴善良默默耕耘的农人,都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魄力,被那些真正懂它、爱护它的人反反复复的品读。
|
转自:http://blog.163.com/wutongshang180@126/blog/static/63127832007116947167306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