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亭台楼阁记:“曲水流觞”的兰亭 |
[游记]亭台楼阁记:“曲水流觞”的兰亭 |
2007-07-21 ctrip.com |
亭台楼阁记:“曲水流觞”的兰亭 〔题记〕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 在闽南乡下,以前的鹅和火鸡一样,是一种挺普遍的家禽。放学路上,只要我们故意地大喊一声,火鸡们便会“紧张”地排起“阵势图”来,“如临大敌”般展开它们有力的翅膀,发出一声声“咯咯”(紧促)的鸣叫,大概是“有人入侵”的警报吧,引得我们哈哈大笑。鹅,却因为有着锋利的扁喙不好惹,只好“敬而远之”。自从学了骆宾王的《咏鹅》后,才一下子觉得有了亲切感,刚开始也跟着“鹅,鹅,鹅”地叫唤,如果它“心情不好”发起“脾性”来,我们大都“落荒而逃”,尤取是陆地放养的鹅,特别凶悍。如果是水里圈养的话,则显得有如天鹅般灵秀。可能水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都能“激发”出各自的灵气来的。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情景,常常让我也看得发呆、发傻半天,总想着它们飞翔的样子。现在则是“物以稀为贵”啦,除了餐桌上偶尔见过鹅掌外,鲜活的即使在闽南农村,也难觅踪迹了。直到来了趟浙江的绍兴,才在兰亭的鹅池里,又看到了数只悠然自得,游水嬉戏的大白鹅。 〔一〕 绍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也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地方,近代的蔡元培、秋瑾、鲁讯就够如雷贯耳的。对于绍兴的些许印象,是从小定格在脑海里的——鲁讯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社戏、鸭舌帽、润土、孔乙己和咸亨酒店。而提起王羲之和徐谓,除了知道他们的字画很有名气外,戒珠寺、青藤书屋倒是陌生得很。当然《兰亭集序》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的,这次特意来绍兴,就是想到“句践种兰渚山”的地方,感受一下王羲之曾经“流觞、修禊(一种远古‘祓除岁秽’的习俗)”的传奇逸事。 兰亭,以前并不是一座亭子。“亭”在秦汉时期是一种地名的叫法,据《汉书》记载:“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又因古越国时,句践在渚山上种兰,故名“兰亭”。兰亭后来的声名鹊起,全都仰仗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手迹。宋赵构《翰墨志》记载: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同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禾契。酒觞置于清流,流至处,即兴赋诗,不出者,罚酒三觞。凡二十六人,诗三十七,逸少序之,曰:兰亭集序。 〔二〕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约13公里的兰渚山下,与禹陵、东湖并列为绍兴的三大著名风景区,一直以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天下的兰亭,主要景点包括: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兰亭江和书法博物馆。 游览路线:从入口进景区,穿过一条石砌的小径,迎面的一泓碧水,就是鹅池。池畔立有一碑——“鹅池”, “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书,“鹅”字铁划银钩,经有关专家考证为王羲之真迹,“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缀。一碑二字,父子合璧,碑上有一三角亭覆盖;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朝康熙帝手书;小兰亭西侧的乐池是最近新建的,池面宽达十多亩。临池有一草亭——“俯仰亭”。池中有竹排,池西有茶室,用于休憩戏水;小兰亭东侧为“流觞亭”,这里是兰亭的中心景区,亭前曲水环绕,绿柳成荫,是王羲之与友人吟咏作诗,写成《兰亭集序》的地方。据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廿六人作诗三十七首。王羲之所作的这篇序文,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出流觞亭向北就是御碑亭了。御碑正面为康熙手书的《兰亭集序》全文,阴面是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诗;从御碑亭再向北走,过右军祠就是兰亭的北门啦,北门外环绕兰渚山潺潺而过的溪水就是兰亭江;和兰亭隔水相望的“兰亭书法博物馆”也是近年新落成的,四周竹木葱茏,环境幽雅。 〔三〕 置身于树荫环绕,潺潺流水的兰亭之间。古人们曾经呼啸山林、“曲水流觞”的所在,穿越了几千年,依然健在。而那种“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放浪形骸,已被历史层层包裹了起来。就连这兰亭,如今也陷在重重的围墙之内。人们瞻仰的眼神,随着脚步而匆匆。那逝水流年的故事,在尘封的故纸堆里,仍然在讲述着、启迪着现代的人们。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世称之为“书圣”。在绍兴坊间里弄,到处流传着不少有关王羲之的传奇逸事,其中有我曾经翻阅过的“东床快婿”、“养鹅习字”和“戒珠讲寺”的故事: 东床快婿 据说有一次,当朝显贵郗鉴来到王导丞相家中拜访,有风声透露,郗鉴想在王丞相的子侄辈里挑选一位女婿。而郗鉴的女儿长得可是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一群群的贵族王孙和风流倜傥的才俊,顿时云集相府,趋之若鹜。个个打扮得光彩照人,希望能当上这“乘龙快婿”。席间惟独王羲之不修边幅,照样靠在东边的胡床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露着肚皮大吃西瓜。说也奇怪!郗鉴见了,反倒觉得这人洒脱自然,气度不凡,就一眼“定乾坤”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就是“东床快婿”(又称“袒腹东床”)的典故由来。 养鹅习字 据传王羲之有两桩宝贝:大白鹅和吸墨珠,吸墨珠是一件王家的传家宝,只要把这珠子放在宣纸上,轻轻一滚,便能把未干的墨迹全然吸光。王羲之常常是珠不离手,鹅不离身。吸墨珠跟书法有关,王羲之喜欢并不奇怪,而鹅为什么会成为他的宝贝呢? 原来啊,有一天王羲之正在书房里,苦苦思索书法笔划,应该如何才能展现出轻盈、灵秀的气势,想累了就来到鹅池解乏,观赏着白鹅的游水嬉闹。看着看着,心念一动,灵光忽闪,从群鹅嬉水中的姿态里,悟出了书法的飘逸、柔美、灵动。此后,他连续一个月都呆在鹅池边,观察鹅的一举一动和那动静之间的体态。鹅身弧度柔美的曲线、鹅颈伸缩自如的灵便、鹅掌拨水的轻俏、鹅喙取食的自如、甚至鹅入睡时的“金鸡独立”的姿势,都给了他创作的启示和灵感,他据此揣摩出手腕书写时的灵动和字体结构的柔美,开创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特的行书书法,赢得了后人的景仰,而被确立了一代“书圣”。 平时鹅在我们的眼中,想到的不外乎是吃,考虑的是用来青蒸呢?还是拿来爆炒好吃?想得最有创意的,也只是烧烤,(当然这也因此而开创了烹饪和美食的历史,应该讲也是一门艺术嘛。)而在王羲之眼里,却是一字字结构完美的书法。可见,若要在前人已经发挥极致的领域里,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话,就必须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来,其实并不玄虚,需要的是机遇和独具的慧眼。 戒珠讲寺 这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次他到寺院找方丈下棋。在专心对弈中,把吸墨珠放在桌旁,不小心碰落地下,被大白鹅一口吞下。棋过三局,天色已晚,告辞时才发现宝珠不见啦,这一惊非同小可,老方丈连同全寺僧侣一块寻找,遍寻不得。王羲之心存疑念,从此不上寺里来下棋,偶尔碰到老方丈,也爱理不理。老方丈受此冤屈,一病不起,最终圆寂了。再后来,鹅也生病了,开始是不吃不喝,在奄奄一息之时,王羲之忍痛将它宰杀,这才愕然地在它肚子里,发现了吸墨珠。深感内疚的王羲之,难过万分之,决定把自己的宅院捐献给寺里,用以怀念那位老方丈。这就是现在位于绍兴西街——戒珠讲寺(俗称:戒珠寺)的由来。 戒珠寺屡毁屡建,现存山门、大殿和东厢等建筑,为1924年重建。山门楹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原为张大千所撰写,“文革”遭劫,现是后人重书。1983年重修山门、大殿和寺外的墨池。 〔后记〕 王羲之的手迹「兰亭集序」,传到第七代孙智永时,智永在山阴永欣寺出家,当和尚期间,也热衷于书法。据说智永活到近百岁才去世,「兰亭集序」最终落到他的弟子辨才手中。辨才博学能文,精通琴棋书画,得到这一件稀世珍品,非常珍爱,秘不示人。 当时的皇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手迹墨宝,曾四处派人搜求,最后终于从辨才手中得到「兰亭集序」。太宗临终时,嘱咐一定要以它陪葬,于是「兰亭集序」的真迹就此永远地埋没了。 至于唐太宗是如何从辨才那儿得到「兰亭集序」的?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唐太宗命萧翼计取兰亭集序,是留传最广的一种,故宫博物院的「萧翼赚兰亭图」,画的就是这一则故事。 据说,唐太宗三番两次向辨才要「兰亭集序」,辨才却始终推说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只好设计让监察御史萧翼假扮为一名潦倒书生,借住到永欣寺,慢慢和辨才结为至友,而后套出「兰亭集序」的下落,“盗取”后奉献给了皇帝。 虽然王羲之的真迹不在了,但是自唐以来,就盛行临摹“兰亭集序”。一直到现在,依然是众多书法大师,以及书法爱好者临贴的“范本”。今天,丁清瑞老先生,把他在书法比赛中获奖的《兰亭集序》,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还来不及去裱糊),故而有感整理了此文。 附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007年7月10日整理《旅行大事记》成文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901202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