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旅游景点太多,三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参观,主人安排起线路来就很困难。主办者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办,鲁迅故居和大禹陵是必去的,而距离市区13公里远的兰亭就只得放弃了。 我却不甘心。趁着大会交流发言的那个下午,犯了一次自由主义,溜到兰亭转了一圈,也算对书圣王羲之的一次凭吊吧。 兰亭,兰并不多,竹却不少。绕亭一泓碧水,隔岸丛丛翠竹。河上架桥,竹作扶手;桥上竖立拱门,竹为门楣;门后一亭,则是竹筋竹骨的“全竹席”,竹棚、竹门、竹窗、竹椅、竹几、竹杯……眼见是竹,手触是竹,也许是兰竹皆为文人雅士所爱吧,总之,初见兰亭,我只觉得它称为竹亭兴许更准确些。 兰亭要比醉翁亭占地面积大三倍,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醉翁亭把一座琅琊山都收归帐下,外围要比兰亭阔大得多。兰亭的得名,相传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这样说来,它的历史要比醉翁亭长出一大截。而帮助兰亭出名的王羲之又比帮助醉翁亭出名的欧阳修要老700余岁,这样一算,兰亭毫无疑问应称“天下第一亭”。 然而,兰亭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沉寂和没落,现在的兰亭,系明代嘉靖年间重建,1980年全面修复的。我们也就不用去考证是否原址,是否真迹了,反正认它作“天下第一亭”就是。 兰亭景区有一小湖,天然还是人工不得而知,人走竹制的浮桥,从湖上通过,倒也添了不少情趣。 来到流觞亭前,只见一弯溪水,逶迤流淌。水深不盈尺,水面宽不及一米。两岸皆块石为坡,且间有突起的石块,显然是作石凳用的,可以坐人。当年,王羲之邀约41位朋友列坐曲水两旁,装有酒的“觞”(酒杯)就在弯弯曲曲的水上漂流,水流时急时缓,觞也就时飘时停。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赋不出诗便罚酒一杯。据说游戏中有11人各赋诗二首,15人各赋诗1首,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成册并书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记述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哦,这活脱脱一幅图画。文章接下来还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活动情况,没有丝竹管弦,只以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便足以游目骋怀!可见,当年这帮文人,舞文弄墨时也不都是依红偎翠,或者大醉三百杯,而后狂呼乱叫的。这场面非常文雅。就当时来说,王羲之无愧为高雅文艺活动的高级策划人。 咦,且慢,这王羲之怎么也与琅琊有关?看资料记载:王羲之,山东琅琊人。瞧,醉翁亭座落琅琊山,王羲之籍贯琅琊人,虽然两个“琅琊”天南地北,但怎会这么巧?看来天下名亭都与“琅琊”有关。我若有能力造一亭,干脆就称它为“琅琊亭”。 过了流觞亭,前面还有右军祠和御碑亭。右军祠建筑结构奇巧,周围环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过桥。房子里可见天、地、日、月、星五景,墙壁上书法可读唐、宋、元、明、清五代。那御碑亭内,陈列着一块高6.8米,宽2.6米的大石碑,据说净重达1.9万公斤,是我国最大古碑之一。当然碑的价值关键不在大小,这块碑的价值在于正面为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代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绝无仅有,堪称国宝。 兰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书法出名,故而进得兰亭,各景点都围绕书法布局设计。御碑亭西南,新建了一座兰亭书法博物馆,犹如一处世外桃园,环境十分幽静雅致。时间有限,这次去不成了。 由于没请导游,我们如同没头苍蝇乱钻一气,最后才发现,这里还有一处最重要的景观——“鹅池”。这里有一硕大的石碑,上书“鹅池”二字,“鹅”瘦“池”肥,不大等称。传说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做官,一天正写“鹅池”二字,才写好“鹅”字,圣旨到,他只得搁笔接旨。他的儿子王献之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成就了这块“父子碑”。 此外,还有一处叫小兰亭的,“兰亭”二字为康熙所书,因无数游客抚摸而碑文渐平,有文人称之为“君民碑”,我不赞成此说。因为这一说容易引起误解,好像“君民一家”似的。这块碑“文革”被砸,砸碑当然更不得人心!不管叫它什么碑,好歹是个文物,破坏了它,就是败家子行为。 或许是受了兰亭的墨香熏陶吧,回家后,我居然爱上了书法,尽管写得不怎么样,但练字总比不练字要好。眼看得如今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浪潮澎湃,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书法这门艺术,会不会也像整座兰亭一样,成为一种文物呢?如果是那样我也就成了一名文物爱好者了! 兰亭未见兰,鹅池未见鹅。出得兰亭,天色已晚。到了绍兴城里,专门挑了个叫“小兰亭”的饭店,点了一道菜:红烧鹅。然后端起酒杯,望空遥拜,算作向王羲之的拜师礼。 但愿我不会成为书圣的“关门蒙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