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兰亭,我有过太多的向往和景仰。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已经不止百次临摹过《兰亭集序》的唐朝冯承素摹本。虽然仅仅是摹本,但已经让我痴迷不悟了;虽然再也看不见王羲之真本《兰亭集序》了,但哪怕见一见兰亭,也能稍稍宽慰我对书圣多年的眷恋。 今年暑假即将结束之时,我与单位几人驱车前往绍兴游玩。天气好像也被我们的心情所感染,也渐渐从热气冲天变得宜人起来,不时还下起一阵阵小雨。 还没到兰亭,车窗外就隐隐约约地看见被雨水洗过的会稽山,翠竹翳翳,绿树郁郁。我情不自禁打开车窗,一股清新宜人的轻风扑面而来,全身似沐浴涂粉后夜半出来纳凉,无处不舒坦。 及到兰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想远离这个现代化的东西,尽快投入诗情画意的山水中。此地虽小,但曲径通幽,让人有“云深不知处”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鹅池,鹅池不是墨黑,我看到的是清者自清的恬静,王羲之在此留下了永远的勤奋和高洁。稍走几步,就是“太”字和墨缸了,这里记载着天伦之欢和天才的真谛:当年王羲之看年幼的儿子王献之写个“大”字,没说什么,就在底下加了一点成“太”字。王献之拿着此字想让母亲夸奖,不料母亲说:孩儿写了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父亲。后来王献之才苦练成为父亲的书法继承人,与父亲一道被史称为“二王”。 在“太”字碑边上,是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个祖孙皇帝的石碑。爷爷的字刚劲有力,洒脱天成;而孙子的字肥肿轻浮,有气无力。据说,这块祖孙皇帝合写的碑在“文革”时因人用石灰伪装才得以保存下来。 与康乾碑相近的是王右军祠,我像朝圣一样,口中念着自己临时想到的一副对联:“书到兰亭无颜色,贵至此地敬前尊。”是啊,到此地来的人,谁不景仰书圣的“天下第一行书”,景仰书圣的为人,景仰兰亭这一文化源地! 要不是唐朝第一人的李世民想独占这个“天下第一行书”,把它带入坟墓,恐怕我们今天,还真能看到书圣之所以被称为书圣的理由。尽管全是后代临摹本,但也能从中想像书圣当年的飘然如游龙似的点捺竖勾、横撇弯挑的风采。 方圆不大的亭子里面有卖扇子的、镇纸的、竹雕的、字画的,上面的墨迹大多取自冯承素的摹本。这恐怕也是目前书法界能发现的最能贴近书圣笔意的书法了。 上车时,小雨又再一次淅淅沥沥下了起来。为了使我与兰亭间有个信物,在最后匆匆离开时,我买了一把冯承素摹本的纸扇,希望能沾上书圣的灵气,在书法上有些艺术的启迪。 车子飞起来,离兰亭越来越远,但我的心却没有离开兰亭,始终跟随着书圣的笔法在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