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幽静的兰亭(游记) |
[游记]幽静的兰亭(游记) |
2008-02-24 sina.com.cn |
我曾两次游览兰亭,都是在暮春时节,皆因公务之便,因此少了跟随导游的那种行色匆匆,而多了闲庭信步的那份悠闲和从容。 到浙江总忘不了到绍兴,到绍兴不能不到兰亭,这与绍兴的人文历史非常丰富有关。尽管绍兴的名胜古迹众多,如果漏了游览兰亭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果说我第一次游览兰亭还感到意犹未尽的话,那么第二次我正是想再一次去感受兰亭的那种幽静和浓浓的墨香。 第一次游览兰亭还是在九十年代初,中午在咸亨酒店里品尝了孔乙己曾经吃过的茴香豆、豆腐干和绍兴老黄酒后,头脑微熏,在厚重的绍兴文化感染下直奔兰亭而去,这是我们到浙江绍兴前就早已计划好了的景点。兰亭位于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兰渚山并不高,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由于王羲之在这里书写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使得兰亭文明遐尔,被后人推为书法圣地。 到兰亭是有公交车的,快到兰亭时,远远地就能看到整个兰亭公园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绍兴的山水是典型的江南风格,近处的兰渚山一片葱笼,满眼秀色,绝看不到裸露的山石和荒坡,到处翠绿蓊郁,茂林修竹,曲水蜿蜒,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恬静。我们购票入园,游人较少,没有处在闹市的咸亨酒店和其他景观的那种喧嚣。踏过卵石小径,穿行于修竹和藤廊之间,时闻曲水潺潺和林间清脆的鸟鸣,这不就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那种旷世未变的景致么?清新的空气和那文化的气息让我们异常兴奋,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兰亭的悠久历史当中,顺着盘曲的幽径一路走来,眼前仿佛重现了文人墨客们于永和九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时的盛景。 兰亭名称的来历据说是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有驿亭的缘故。兰亭虽为园林,但规模并不大,景区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布局疏密相间,小巧玲珑,典雅又不失豪放之气,行走之间常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往往穿过幽深的林木尽头,又忽然开朗,眼前又是一番景致。只见有一条“之”字形的小溪穿行而过,我脑海里一想这莫不就是王羲之当年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曲水“?直到看见旁边的一座雅致的“流觞亭”及介绍,猜想得到了证实,这的确就是王羲之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永和九年在此“修禊事”的地方,引起我们极大的好奇。坐在“流觞亭”里,脑子里却仿佛在感受着当年“修禊事”的盛况。那年三月三日的暮春,王羲之及友人共41人到兰亭来聚会,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漂流到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觞 有趣的是兰亭里还有一鹅池,数只白鹅在池中戏水,很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野趣。旁有“鹅池亭”及“鹅池”碑,相传“鹅池”碑的“鹅”字是王羲之一笔写就,而“池”字是其子王献之续写而成,一碑两字,父子合壁,让我们称羡不已。兰亭园内还有墨华亭、右军祠,小兰亭等诸多亭舍,在回廊围绕的“墨华亭”四周回廊墙上镶嵌有自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家临摹的《兰亭集序》的石刻,都是不可多得,保存完好的书法精品。 我们倘徉在这幽雅的山水园林和历史积淀的墨香之中,体会着令人久久不能释怀的那种“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意境,仿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九十年代末,我又一次踏上绍兴之途,在参观了绍兴最大的“古越龙山”酿酒集团以后,归途中又一次探访兰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秀美的兰亭依然风流如故,春色如许,景色怡人,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通幽曲径还是那么似曾相识。兰亭以她“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吸引众多游客,让人流连忘返,园内依山傍水修建了兰亭书法博物馆,传承了我国的书法艺术,也能增加人们的知识,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善莫大焉! 兰亭总是以她丰富的内涵和一方清静之地让人难以忘怀! “鹅池”,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书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御碑亭,“兰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ad24601008c18.html27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