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兰亭遗韵 |
[游记]兰亭遗韵 |
2008-05-22 sina.com.cn |
据说,景区重建时曾请沙孟海先生补写残缺部分,但沙先生以平民不好补写御笔为由谢绝了。沙先生真够聪明,续写是很难讨好的事。写得好,主宾颠倒;写得不好,狗尾续貂。或许他谢绝续写,更是因为对曾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灾难的愤懑之情难以消除。有人说这样也好,有一种残缺的美。其实,残缺的不是这块碑,而应是那些残缺的灵魂。现在的“兰亭”碑虽为残碑,字体仍骨肉丰满,古意盎然,仍为不可多得的碑中珍品。 到了兰亭景区,流觞亭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流觞亭是纪念“曲水流觞”的场所,是兰亭的主要建筑。“曲水流觞”原是古代民间在三月初三日(上巳节)举行的一种类似于清明外出踏青的活动。每年这天,人们聚朋唤友,到水边嬉游“修禊”,以消除不祥。也许是为了活跃聚会的气氛,或许另有其他原因,魏晋年间的文人在修禊聚会时增加了“曲水流觞”的节目。觞,是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在这里,我们故且称其为杯子。所谓“曲水流觞”,就是将装满酒的杯子轻轻放入流水潺潺的小溪,任其在水面上漂流。由于溪流曲折,水流时缓时急,觞时停时走,有时甚至长时间停滞不前。当时的规矩是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赋诗不成,就得罚酒。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等41人集会会稽山阴(今绍兴)的兰亭,修祓禊之礼,饮酒赋诗。这天,天晴气朗,名士们分坐溪水两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参加这次活动的41位名士,有11人各赋诗二首,有15人每人赋诗一首,其余16人因赋诗不成而被罚酒。诗赋得差不多了,酒也喝得有点醉了。王羲之觉得有必要对这次活动作一番总结,于是,便乘微醺的酒兴,铺蚕茧纸,挥鼠须笔,为众贤所赋诗词作序,一气呵成后来被南朝梁武帝萧衍称之为“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的《兰亭序》,为中国的书法文化挥写了熠熠生辉的一页,给世人留下一段曲水流觞的千古佳话。 从此,《兰亭序》成为书圣墨宝,兰亭也由此成为书法圣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觞咏游览、尽兴吟诗之所。兰亭“曲水流觞”更成为脍炙人口的酒典和风雅之事,为文人名士所赞赏向往。令人叫绝的是有绍兴最高学府之誉的绍兴文理学院,将国内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设到了兰亭,学生们在这里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将成为中国第一批具有学士学位的书坛新秀。 如今的曲水两边,依旧放着几个坐垫和一壶酒。清竹萧萧,流水潺潺,无不在勾引起人们对魏晋风流的向往。每年的兰亭书法节期间,在草编的坐垫上坐一坐,捞一觞绍兴酒品一品,成为众多海内外书家的向往。 看过流觞溪,品完绍兴酒,得去流觞亭东的“王右军祠”拜望书圣王羲之了。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故人们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可以说是对这位大书法家一生的总结。亭内挂一幅“曲水流觞图”,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修禊雅集的情景,有的低头畅饮,有的醉态毕露,令人叫绝。据说,这幅画是明末清初一位画家的扇面画作,其后的《兰亭后序》是当年参加活动的孙绰所作,清同治年间山阴县知事杨恩树所书。 右军祠前清泉流动,祠内环以回廊。正中有一长方形“墨池”,它的出典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一语,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池中有后人建的“墨华亭”。两侧回廊是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举行书艺交流的场所。 出了右军祠堂,不远就是御碑亭。御碑亭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风格亭榭,亭高12.5米,内置的兰亭御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是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手书《兰亭序》全文,字体秀美华贵,尽显帝王之气。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兰亭即事》诗:“向慕山阳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成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毅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祖孙二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11a5b01008fhc.html2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