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兰亭游记 |
[游记]兰亭游记 |
2008-06-10 sina.com.cn |
--游兰亭手机照片 兰亭位于绍兴兰亭镇,因晋王羲之留有名篇《兰亭集序》而声名大震。兰亭风景优美,四面环山,茂林修竹,因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历代修善,集贤纳慧,恩泽八方;在历史的长河中,伴着中国书法文化的衍衍发祥,兰亭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早在孩提时候,知道中国有个《兰亭序》,说是位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文章,一字千金,异常可贵。那时只是一种莫名的钦佩和感想,并不知其中的含义所在。自从有了第一次看到摹本《兰亭序》的时候,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与众不同,也没有人告诉我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特别意义,那时大概十多岁光景,穷苦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对书法没有过多的追求,纯属一种爱好,不务正业的一种勾当,还常挨大人骂。渐渐的,随着对书法的深入了解,情况绝然不同了,越是学习越是对《兰亭序》爱不释手。从书法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帖本,其意义远非我所想的那么简单和幼稚。因此畅游兰亭圣地,俯看曲水流殤,一直成为了我的一个梦想与期盼。 今年五月,路绍兴而过,距兰亭不远,当获知此消息时,第一念头便是逆向兰亭而行,自当放弃一切事务,急促了却一桩压在我心底多年的梦事。 行车近一小时,来到兰亭公园。醒目的《兰亭集序》硕大册页突映眼帘,在太阳的强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熟悉的字迹、内容,就连所有的笔触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我紧收双目,久久伫立,此时此地,仿佛让我能够亲身感受到晋人的那份林野韵致。 置身其中,不得不为王羲之的“茂林修竹”而感慨,此处有崇山俊岭亦不假,但最让我为之动情的还数那一排排的竹林,沿着林内小路走去,曲径蜿蜒,伴着现代式的地板石级,绕小桥流水,贴竹林,穿廊阁,直奔内景。竹,作为兰亭景区的最大的自然景观看点,我想其情已流传了千百年,观竹影、闻竹涛,传袭千年的古老习惯并不想去改变人们对兰亭的情有独终,提到兰亭没有不想起竹的,我想这也是王羲之当年写下《兰亭集序》时并未曾想到过的事情吧!放眼望去,丘豁连绵,竹影婀娜,潺潺溪咏,置身于内,左顾右盼,粗逛括赏,不得要领。唯有看竹,似有心得。竹者,四君子之一也,其腹空空,弯腰跌气,不为人颂。我一向对其不大看好;但竹之为器、为具,却不得不让人又赞叹有加,视为祥物。由此,物不以貌视,不以表观还是当以正视。 墨池,鹅池,曲水流殤……,一路赏来,以水为主脉。这其中的故事更是颇耐人寻味。相传右军酷爱书法,其磨墨洗笔砚的池水都成了黑色,有如墨水般乌亮,谓之墨池。又传右军喜鹅,养鹅放鹅于兰亭,从鹅身上还能得以诸多益处,白鹅昂首的姿势,性格高洁,鹅的脖子细长,并有弹性,当鹅的脖子摆动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喜欢白鹅,传说也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态,挥毫转腕,所写的字雄厚飘逸,刚中带柔,既像飞龙又像卧虎。及至曲水流殤,更是意义非凡,著名《兰亭集序》的诞生,即是以此为托,时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那三杯相当于今天的一斤半量)。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58258501009wki.html2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